黄常清
【摘 要】小学思品课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型课程,它主要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目标,加强对儿童进行德育,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儿童的教育了,应当适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因此,把多媒体作为小学思品课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适时、适度、适量地加以使用,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思品课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5.049
随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课程在全国的教育土壤中就生根发芽了。作为教学一线的教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改变“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多媒体作为小学思品课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创设情境,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好帮手”
在小学思品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反映的是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特定的民族风情、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法律、经济、政治、时事等内容,有的与学生生活距离甚远,小学生没有亲身的观察实践感知,单从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和感悟未免太抽象了,局限性也太大。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情景再现,那么教育内容的真实性、说服力就会大大增加,用事实说话是最好的教材,也是思品教育教学的最好策略,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实践证明,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通过投放图片、播放录像、录音、网络现场观察等方法,配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深化,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概念,坚持正确的道德观念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的教育目的,促进道德行为的良好形成。道德情感是激发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产生道德行为准则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情景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感染力,形成情感、认知的共鸣。所以恰当的环境布置、音响效果、表情动作等,都会对学生情感的产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少年兒童情感体验的真情实感、观察的直观性、理解的形象性都会大大增强。因此,要上好小学思品课,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父母恩”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家庭生活中的照片——“女儿穿着爸爸的大衣,父亲冻得瑟瑟发抖,还担心女儿走路摔跤”、“母亲给读书的儿子打扇”、“在考场外焦急等待的家长”。由于图片贴近生活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时播放配乐诗朗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看着图片,听着诗歌,平时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的场景历历在目,从学生眼神中就可以看出他们对父母浓浓的亲情被点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爱”的表现……而当新课结束时,笔者又适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或《父亲》等歌曲,“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生动淳朴的歌词,荡气回肠的旋律,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生被深情的歌声所打动,也情不自禁小声跟着哼唱起来:“老人不图儿女有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这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孝敬父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平时就要关心父母、尊敬父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样,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就避免了盲目的引导,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注重有效性,让多媒体在教学中起“画龙点睛”作用
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还要考虑遵循学生的注意规律,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本身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的,而过于花哨的形式,如音乐、图片、图像、动画等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学生的心理活动很有可能指向那些轻松愉快优美的形式,并对这些本应是配角的东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对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却所知寥寥,更不用说掌握了。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爱我的祖国”一课时,上课伊时,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来创设教学情境,由于歌曲美妙动听又为大家所传唱,且与课题内容相吻合,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然而接下来,多媒体上大量出现介绍各个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之后教师又连续播放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两段视频,还将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制成Flash配乐播放,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随着A教师鼠标的点击,各种画面在学生面前闪现,使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一个按钮的设置就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艺术字。试想:这样“生动”的图片、音乐、视频,怎么不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然而,学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上,使课堂脱离了教学重点,真正要掌握的东西却在无意中被忽视了。上课时热热闹闹,课堂气氛似乎很热烈,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没落实到位,一堂课下来,学生能收获到多少有用的东西,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笔者认为,多媒体的最大用处在于能够将晦涩难懂、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掌握教学难点。多媒体在什么时机使用、每次使用多长时间,都是很有讲究的,绝不能随心所欲。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不能为“多媒体”而教学。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让多媒体手段真正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变远为近、变无为有的作用,既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教师在教学“保持环境 人人有责”这一课时,可以播放录音、录像,让学生最直观地感受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先播放《黑风暴》的片断,学生看到黑风暴卷过的地方,一切生物、房子都被风沙淹没,一下子就成光秃秃的;然后播放《红潮》片断,画面上出现江河上、池塘下,一片雪白,大大小小的鱼浮在水面,让学生看了就心痛;再播放《抗洪》片断,让学生通过看了这三个片断以后,在感性上认识到污染环境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再从理性上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利用多媒体教学体现人文关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的关键。尊重学生个性、人格化的个性教育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应该敏锐地感受到学生心灵的需要,给全体学生深情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通过情感交流协调学生之间不同道德观念的冲突,建立一个明确的道德认同,并以这种道德认同引导学生个体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可以放下架子,以诚相待,力争取得学生的信任,常和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心等。教师不光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关怀,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如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学生,如果他们选择避开你,你可以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笑谈“老师有那么可怕吗?见到我需要绕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到见到老师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此外,有些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是因为学校和教师都把它当作“豆芽科”,加上不考试,即使考试也是开卷形式较多,这让许多思想品德教师感觉无奈。然而,为什么许多学生课间讲起时事或相关人物时群情激昂,可一旦上思想品德课就索然无味了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就在于思品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仅注重科学精神而缺失人文关怀,思品课远离学生实际,学生缺乏思考、体验、感悟的氛围和机会。
因此,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将特定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思想品德知識,深化情感体验,提高品德素养。比如,笔者在教学“互相谦让”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玩“过独木桥”的游戏,选两个学生在凳子的中间相遇,他们都有要紧的事想先过桥,两人争持不下,怎么办呢?有三种情况:①两人争吵引起打架,结果两人都掉进水里。②小刚有谦让精神,让小虎先过桥、小虎感谢他。③小虎让小刚先过,因为小刚要办的事更加紧急,小刚谢谢小虎。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游戏虽然简单,但都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懂得应该互相谦让。体验是一种被激活了的经验,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场。思品课教学惟有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事例中去体验,课堂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如在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结合“5·12”地震事件,让学生了解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事例,从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力量,更深刻地体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总之,小学思品课的教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现代化特点,就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品课教学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如添双翼,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辅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