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桂兰
我自参加工作也来,在小学担任班主任二十多年,期间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大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升入中学,考入大学。但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学习压力过重或自身性格等等原因,造成心理不健康,而又得不到及时疏解,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不得不放弃学业,无缘继续学习。如我在2012年所接的一个一年级班级,里面有一个孩子,由于当时这个孩子的父亲因病去世,缺少父爱,母亲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对外人总是充满敌意,心理上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结果在小学勉强毕业升入初中后,在初中二年级时就不得不经常到北京上海去看心理医生,到最后因為病情严重而没能参加中考,到现在还在四处求医。心理学家认为:凡出现心理问题者,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我认为这个孩子的症状很好的证明了这句话。由此针对以上现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很多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和老师们共享。
长期以来,人们一致认为没有查出疾病就是健康。这个认识不够全面,因为人除了身体之外,还有与之密切联系的心理。因此,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而且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而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甚者,把学生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归纳为思想品质问题,从而出现认识误区。实质上这些都是因为认识偏颇、情绪激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或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
赵永壮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小学抓起》一文中提供了一份调查数据:心理学家曾对3000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发现42.73%的学生感到经常“做事容易恐慌和紧张”,55.92%的学生感到经常“对面临的事情过分苦恼和烦闷”,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相处和交往”,62.26%学生在“心情不舒服时找不到朋友倾诉,常感孤立无援”,46.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经常心烦意乱,感到无法接受”。从这调查结果表明当前许多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尤其是所谓的高智能学生身上的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都足已使我们的教育者在忧心忡忡的同时,需好好反思,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至自杀犯罪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因此,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我们小学班主任老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一、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生命科学》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如《学会沟通交流》、《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等注重心理品质培养,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定期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教会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解。
二、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少先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由此,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三、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学生在得到情感渲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解。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等。
总之,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疏解他们的心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快快乐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