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开广
语文是知识学习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随着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作用。深入的阅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语文知识得到巩固,而且在阅读中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人文素养。所以,国内学者研究认为,阅读教学不能仅关注学生阅读效率与阅读量;更应该关注语文阅读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足
受小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基础、阅读积累量等方面的影响,在该阶段阅读教学中也具有很多的特点,对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产生一些影响。同时,教师教育理念等也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知识积累不足和阅读材料的教材化,小学生阅读教学很难实现。例如: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中所选择的材料大多是教材内容,缺少一定拓展性与开放性,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其次,在阅读教學过程中,将阅读教学看做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其中语言理解与应用、思维能力发展较容易实现;对于审美能力、文化感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则较难。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究其原因,即是阅读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刻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内容,更缺乏有效落实的具体方法。
最后,从阅读教学评价方式看,教学评价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也需要转变传统评价方式,以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情况来衡量其阅读质量,进而确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优化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成效不佳的问题,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1.合理选择阅读材料,拓展学生阅读深度
阅读材料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名家名篇,十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兴趣点。其缺点是在反复的阅读与学习中,不但会对教材内容产生熟悉感,没有了兴趣,而且语文教材更多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缺少提升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适当拓展阅读范围,围绕教材、结合教参选择一些与教材文本具有类似性、对比性的内容进行阅读,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考虑到小学生认知发育情况,在阅读材料选择中需要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进行灵活选择,让阅读材料更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现状。当然阅读内容选择中必须从教材内容出发,最终回到教材之中,以此引导学生发展。
2.传授科学阅读方法,强化课堂阅读成效
课堂阅读是学生主要阅读时间,在一般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定一些阅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来提高学生阅读质量与效率。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发现,许多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读完之后无法理解文本中心思想,甚至还存在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词。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就需要传授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来提升阅读质量,避免学生阅读中出现囫囵吞枣的问题。结合实践,本文认为,一是要让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来阅读的习惯,阅读之前准备好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先借助字典,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二是学会标注文中关键词语、短句,以更好理解文本思想。三是做好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3.优化评价体系,树立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在前文论述中可以发现,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中存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忽略学生审美能力、感悟能力等素养发展的问题。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对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进行优化。例如:在教学评价中,要改变传统终结性评价方式,采用动态化评价机制,对学生日常阅读积极性、知识积累、阅读感悟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然后将每次结果都作为评价的参考,最终全面衡量学生阅读能力。又如:在传统评价中,阅读评价内容与主体十分单一。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可以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在这种评价方式导向下,学生才能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进而不断提升自己。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导向下,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从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传授、教学评价方式优化三个角度进行转变,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