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
问题导学法需要教师在学习之前,根据教材内容提前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解决问题推动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教学法的应用,能够转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拥有更加灵活的数学思维。
一、问题导学法的概述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的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可以有效的突出学生参与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意识能力的养成。另外,这一教学法是一项改革发展性措施,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通过教师巧妙的提问,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这同样也是这一教学法的教学关键。问题导学法具有引导性、规划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问题”和“提问”,并将其切实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这一教学法的特点。同时,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求,提出适宜的数学问题和情境问题,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最大化地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
二、问题导学法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较为广泛,在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师在应用当中的细节把握不到位。很多的教师缺少问题导学法的相关理论指导,虽然每周都有参加数学教研会,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教研会都会提及问题导学法的实施情况和实施困难,没有给予教师对应的优化建议。另外,对于高年级的教学而言,很多的教学往往过于的复杂。
第二,没有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信心和兴趣的培养,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在课题提问教学过程中,二次提问的形式重复率较高,很多还是之前问题设置的形式,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第三,忽视小学数学思维过程的重现。很多教师只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忽略了数学思维的重现,没有让学生针对性地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不够,无法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教师的数学思维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身的数学思维和教材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也导致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重现。
三、问题导学法的应用途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前设置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问题产生疑虑,对问题答案感兴趣,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探究问题中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之间自主地进行讨论,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学习“质量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讨论性的问题“1 000克的棉花跟同样重量的铁,哪样重些呢?”学生没有学习过质量单位,通过这样讨论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数学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
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这种教学法常常被应用于自主学习课堂中,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置问题,让小组一起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組内合理的分工和配合,指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具有较强开放性的特点,在加上问题的引导,学生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时间,适时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3.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这一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重要的培养载体。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不能够太固化,容易框住学生的数学思维,导致学生不能够充分地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法。例如:在学习圆的过程中,通常是采用圆规画圆的知识点进行教授,通过向学生展示正确画圆的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方法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或集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用固定数目的圆、线条和图形等,创造出自己喜爱的组合图形,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喜爱数学科目。教师要积极运用这一教学法,不断地革新和优化,最大化地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教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