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三创教育同频共振

2021-05-23 04:03毛东辉李纪珍刘培廖莹王德宇李现平
教育·校长参考 2021年2期
关键词:参赛者挑战赛清华大学

毛东辉 李纪珍 刘培 廖莹 王德宇 李现平

“双创”往何处“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向哪里深化?清华“双创”人把这两件事看作一件:将“双创”升级为“三创”,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尽早播下创意的种子,扎根创新的沃土,最终收获创业的累累硕果。承载着教学改革突破与“双创”升级探索双重使命的“清华大学SDG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 成为校级大规模课赛结合、专创融合与国际化的开放创新学习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中国高校响应总书记“创新创业创造”号召,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宝贵行动意志,唤醒了中国青年的人类责任意识和全球使命担当,为高校“打造双创升级版”和深化教学改革,打开了突破口。

可持续发展目标,促成教改与双创联手

如何使“三创教育”从个别“先知先觉者”的事业变成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如何将“三创教育”从“三创空间”延伸到大学的每个角落?这是清华大学“三创教育”工作者和教学改革领导者长期思考的共同课题。

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发了创新创业创造发展战略思想。他要求:“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清华人认识到,围绕实现联合国制定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简称:SDG),以行动学习和实践教育为主线,举办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正是贯彻总书记指示,履行高校使命,深化教学改革,升级“双创教育”的有力抓手。

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前,将价值塑造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清华一百余年的办学成就和优秀传统,引领着学校一直走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我们的学生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了解人类文化的重大成就,有能力对人类社会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的命运充满关切。

基于这样的共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几支“主力军”—做“三创教育”的清华x-lab(清华大学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清华iCenter(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i-Space(清华大學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以及负责推进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清华大学技术转移院,在清华大学教务处的统一协调下汇聚在一起。他们联合启动了“SDG创新马拉松”这项以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践行清华大学“三位一体”育人理念、释放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推进可持续发展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国际化办学进程的大规模挑战性学习实践活动。活动提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从创意到可持续影响力!(From Ideas to Sustainable Impact! )”,一经推出,迅速引起清华大学和更多高校师生的共鸣。

“SDG创新马拉松”活动结合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设计多个挑战主题分赛场,吸引全校学生创新挑战者(Innovator)参加,并对其他国内外高校和中学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挑战主题,现场组成跨学科创新团队(Innovation Team),针对某个领域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Challenge)在24小时内努力进行创新解决方案(Innovative Solution)的开发,并在最后面对评委进行方案展示。

事实证明,“SDG创新马拉松”抓住了当前大学生学习需求中的“痛点问题”:刺激不够、挑战不足、互动不深、体验不强。“SDG创新马拉松”问卷调查显示,这项活动最吸引参赛者的地方有四个:一是创新体验(38.64%),二是挑战性学习(34.17%),三是自我提升(33.40%),四是结识新伙伴(26.60%)。而最为“实惠”的获得证书、评奖和学分三项认同度,分别只有5.73%、9.71%、6.60%。显然,获得具有挑战性的创新学习体验,并在项目团队中实现能力提升,是这项活动认同度最高的教育价值点。

所以,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教授在2019第一届“SDG创新马拉松”决赛致辞中,称赞它是“一场全校范围内,围绕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规模挑战性学习实践活动”,对于清华大学乃至全国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意义深远。

课赛结合机制,成就学科交叉与专创融合

经过多年“双创教育”实践和教学改革探索,清华人深深地认识到:学科交叉与专创融合,不仅是“三创教育”的先决条件,也是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交叉融合,既不可能有真正的“三创”,也谈不上有深度的教改。但是,如何为广大师生提供常态化的学科交叉实践舞台?如何使交叉融合成为教学、科研、服务、学习、创新、实践的内生动力?这正是清华大学“双创教育”升级转型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

“SDG创新马拉松”的设计者们,以清华大学16家院系共建清华x-lab平台为基础,在学校教务处、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研究生院培养办等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开创了“课赛结合、创新创业实践学分”管理机制。他们将学生参加年度“SDG创新马拉松”,完成其工作坊、训练营、辅导课、创新方案开发、比赛展示等各环节“规定动作”,按照课程的规范标准进行建设,“整合打包”开发为1门1学分的清华大学创新创业实践课。而来自各院系的指导教师,在完成上述学生指导教学任务后,也可以获得大学和学院承认的1学分“教学工作量”。

这个小小的机制,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使“SDG创新马拉松”,从“三创教育”机构“自己的事”,迅速转变成为各院系“共同的事”。借助这个机制,清华大学成功地将“三创教育”推进到课堂教学这个高校创新创业创造人才培养的第一道堑壕。以往,实施学科交叉和专创融合的主体,主要是专门的“三创教育”机构。如今,各院系通过承办“SDG创新马拉松”分赛场,开辟了二十多个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研讨的创新创业创造行动学习课堂。学科交叉有了新内涵,专创融合迈入新境界。

“SDG创新马拉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赛者认为自己对活动的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供一个独特想法(34.17%),二是制定一个商业计划或广受支持的项目草案(23.88%),三是提供专业的知识(21.17%),四是创建一个原型(20.78%),五是进行项目演示(16.70%)。活动报名阶段,93.84%的参赛者表达了对跨学科团队一起工作有所期待,其中41.04%的参赛者表示“非常期待”。一位参赛学生这样反馈他的感受:“通过此次别开生面的赛事,收获了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更高效地锻炼了自己的创新思维、项目规划、团队协作、结果呈现、演讲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也给自己提供了更开阔的解题思路,获得了从商业价值、社会意义出发创造解决方案的全新体验。”

参与者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开发出有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解决方案,必须走多学科、多院系、多领域交叉融合之路。学科交叉与专创融合,凸显了各门专业的独特价值;而多学科、多专业、多院系合作,则大大提升了问题解决方案的独创性与可行性。专业探索与学科交叉相得益彰,“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映成辉。

创新挑战体验,激活学生主体成长动能

高质量高效能的教学,本质上是能够挑战教学双方能力水平的教学,是能够激发思想交流与互动生成的教学,是能够实现学生对教学过程深度参与的教学,是学生作为责任主体沉浸其中获得鲜活成长体验的教学,归根结底是“真刀真枪”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化教学”。

这样的教学,必然是能够耕耘学生心田的“金课”,必然是创新创业创造火花四射的“思想智慧核反应堆”。如何通过“三创教育”的扎实推进,打造更多魅力四射的“金课”,构建更多更好触及心灵的“思想智慧核反应堆”,从而使“三创教育”成为教学改革的前哨阵地?这是清华大学“三创教育”工作者长期致力于破解的一个难题。

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长期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诉求,也是“SDG创新马拉松”的一个基本理念。举办者深得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的行动学习、实践教育真义,深得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文化精髓。它凝聚起中国高校创新创业创造的宝贵行动意志和伟大实践情怀。

“SDG创新马拉松”设计者们深深懂得,正如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所说,只有将知识的逻辑与行动的逻辑结合成为“双螺旋结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才足以深深地耕耘和播种学生的心田。而“三创教育”有别于传统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独特魅力,恰恰在于它的行动学习和实践教育特色。正是这一特色,使“三创教育”有效激活和释放出学生的主体成长内驱力,也在清华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力。

“SDG创新马拉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赛者从中获得的六种最强烈的感受依次是:我很高兴成为SDG创新的一员(32.62%),我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共同创新(32.43%),在我的项目中与他人合作(30.68%),与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马拉松挑战赛提供了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体验(28.16%),我提高了一些技能(27.18%),它让我为一个有价值的事业做出了贡献(26.41%)。决赛当天的24个小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乐在其中。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非常享受这一过程。这正是体验式学习、主体性教育、实践教育的理想境界。

一位参赛学生在问卷中写道:“这次SDG马拉松挑战赛对我来说是非常奇妙的體验。短短几十个小时的精诚合作让一个简单的想法逐渐变成了具体的方案设计,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在决赛的现场,除了展示出我们的想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观摩学习其他团队的思维,每支团队都很优秀,可以说每个方案都让我感到思维沸腾!一位评委的赛后点评让我记忆深刻。他说挑战赛仅仅是创新的一小步,真正的创新是人生尺度上的马拉松,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我想这也是这场比赛对我最大的启示。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到未来的SDG事业中来,不尝试一番,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有多大的能量!”

团队问题解决,突破师生自我发展极限

一直以来,中国青少年创新的天性容易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应试教育所扼杀。远大理想抱负、高尚道德关怀与“精致的利己主义”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何教导青年学子们关爱他人、关心社会、感恩父母、回馈母校、报效国家、奉献人类,成了一道犹抱琵琶、欲言又止的教育难题。

“SDG创新马拉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面伟大的时代旗帜引领下,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导向,在水木清华吹响了集体主义、团队协作、合作共创的集结号。共同改变现状和塑造美好未来的集体主义精神,走向“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信念,密集而大规模地展现在大学的课堂上,正在深刻而鲜活地影响着众多的年轻人,坚定而鲜明地向全社会和全世界传递出独特的信号。

“SDG创新马拉松”,通过聚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17项目标169项子目标中的各类实际问题,极大地增进了当代学子的家国天下情怀和生活实践关怀。创意人生,本质上就是要挑战自我、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改变世界。而只有深深地洞悉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够更好地定位和挑战自我,准确地定义痛点问题和市场需求,精准地开发产品和服务,以诚实的创造和劳动,持续不断地改变人生、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SDG创新马拉松”,为中国高等教育,为创新创业创造,为教育教学改革,引来久违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股清新甘冽的源头活水。这种以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为根本特征的行动学习和实践教育,突破了每个人的眼界、思维、格局、知识面、思想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局限性。可以说,它是破解“精致利己主义”“空心人”“巨婴症”“近视眼”等当代中国教育病的一剂良方。

“SDG创新马拉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赛者普遍认为,从比赛中获得的最大收益是:能够与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伙伴一起建立团队,进行挑战(35.53%);能够在24小时体验一个完整的创新流程(31.65%),能够获得导师的现场指导和帮助(30.87%),能够更好地理解SDG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相关的问题(29.51%),能够开发出一个SDG创新解决方案(27.18%),能够与其他团队一起进行马拉松挑战赛,互相取长补短(23.88%)。

一位参赛学生这样反馈:“非常难忘的一次体验。在小组成员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收获颇丰,也意识到食物浪费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看似易于解决,实际上困难重重,面对多方利益与环境自然的天平,需要更全面地思考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另一位参赛学生写道:“我希望在读书期间,不只是关注自己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还可以在全球议题上做些贡献和发展,我想通过这次机会跟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有所交流。”显然,具有挑战性和激发性的团队工作与问题解决体验,是这一活动最高的教育价值点。

无界开放创新,释放清华国内国际影响力

怎样学会在全人类的意义上建功立业?怎样学会在全球的格局中做事做人?怎样成为国际社会的优秀领导者和积极对话者,而不仅仅是合格的追随者、参与者和求职者?怎样找回中华民族曾经走在人类文明发展前沿的那种感觉?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直面的紧迫教育课题。

“SDG创新马拉松”,正是这样一个在全人类意义上做事、在全球视野下思考、在生活实践中行动的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实践创举。全球化时代,平等、尊重、对话、合作、开放、共赢的立场固然可贵,而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行动力、教育力这些在全球化运动中发挥引擎作用的高端核心素养,更是中国学生迫切需要修炼的。围绕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展开形式多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开发竞赛活动,所唤起的中国青年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责任意识和全球使命担当,为清华大学,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打开了新的境界。

作为“无院校限制、无院系限制、无专业限制、无年级限制”的“无界开放创新挑战赛”,“SDG创新马拉松”在向世界展示中国高校影响力方面,进行了可贵的尝试。联合国训练研究所执行主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日内瓦—清华倡议(GTI)顾问委员会主席尼基尔·塞斯先生,在为2019首届“SDG创新马拉松”活动发来的视频致辞中,盛赞它“是首个在亚洲以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题举办的创新挑战赛。”参加第二届竞赛的挑战者,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以及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日本、加拿大、韩国、菲律宾、芬兰、奥地利、新西兰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两百多所高校,分布于中国以外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无疑是一场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题的开放创新国际青年盛会。它是当代青年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致力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青春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两届挑战赛,不仅得到联合国支持和众多世界名校师生加盟,也使清华大学开创的这一“三创教育中国模式”走出校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网页上,清华大学“SDG创新马拉松”,变成了全球高校可持续发展开放创新运动的典型案例和宝贵火种。第一届挑战赛期间,前来担任评委的日内瓦-清华倡议合作项目主任、日内瓦大学数字战略总监、曾任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开放实验室主任、日内瓦大学社会创新教授弗朗索瓦·格雷先生,感慨地说:“尽管日内瓦大学是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的发祥地,但清华大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SDG创新马拉松”问卷调查,也得出了同样积极和肯定的评价反馈:98.64%的参赛者对活动给出了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评价,其中69.51%的参赛者表示“非常满意”,而参赛者对这一活动的推荐度高达99.61%。反映参赛者参赛前后素质变化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55.18%的参赛者反映自我感知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提升,63.24%的参赛者表示自己对SDG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有提升,63.24%的参赛者表示对创新的理解有提升,58.87%的参赛者表示团队领导力水平有提升。

一位在美国读书因疫情回到北京的参赛学生分享她的感受说:“这次的workshop和比赛使我们组里每个人都收获颇丰。我们Ioteam的6个人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和6种完全不同的背景方向,能够有机会在一起共同思考智慧城市这一主题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组合和缘分。跨学科交流和文化背景多元化的优势在我们这次的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短短的几天我们对智慧城市这一话题有了比以前更加深刻的认知:每一个主讲老师的课程,都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带来新的理解,让我们不光得以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我们都可以做什么的方向。作为一个创新设计马拉松比赛,我们不光是接受了一场生理心理的双重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在创意构想和知识整合方面突破自己。”

“SDG创新马拉松”成功举办再次证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创造教育转型,以助力人类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提上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日程。

“双创”向何处“升级”?教改往哪里深化?清华大学“SDG创新马拉松”的回答是:由“双创”变为“三创”,实现教学改革与“三创教育”同频共振。

猜你喜欢
参赛者挑战赛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21天习惯养成挑战赛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Ps挑战赛
Ps挑战赛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愉快地进行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