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娟
【摘要】《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方法、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领悟新教材。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区开展得如火如荼。“爱种子”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内容,笔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笔者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中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后反馈体系的构建,打造一个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模式的《道德與法治》课程。
【关键词】小组合作;道德与法治
2016年,教育部将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强化和增加了法治教育内容,提出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教学要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标修订和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原教材《品德与生活》相比,新教材的使用势必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方法、站在新的角度去思考和领悟新教材。
2017年,“爱种子”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在笔者所在市区开展得如火如荼。笔者所在的小学是实验校之一,因此就“爱种子”模式,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块内容,笔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笔者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课中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后反馈体系的构建,打造一个以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的,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模式的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小组为主体,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学习,形成了新观点与知识建构,继而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的过程。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确定两个内容,二者互为映衬,共同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提供基础作用。
(一)良好习惯的培养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良好的习惯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和重要前提,它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本来是每个学生的事情,通过阅读教材与相关资料,完成教师规定的预习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记忆。可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老师们前一天布置了预习任务,到第二天上课时会有一大撮学生没有按要求做好。如果老师直接进入上课,那学生学得的效果肯定不怎么好。笔者的做法是先个人完成老师提供的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互教互学,大家都觉得有疑难的,可以在老师的学习单上打“▲”这个符号,然后老师统计这些符号的个数,对获得较多个数的单项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
2.课堂学习的习惯。笔者的经验是据“七字诀”(靠、轮、摆、析、赏、辩、记)来训练学生的习惯,(1)靠。是指学习小组的同学的小脑袋靠在一起,方便交流与倾听,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2)轮。指小组合作学习时的小组交流,必须要轮流讲,由小组长组织按顺序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3)摆。组员们把自己的交流稿摆放到中间位置,方便其他同学查看和学习,促进小组交流的有效性。(4)析。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辨析,鼓励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5)赏。学会欣赏他人,取长补短,提出建议。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6)辨。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价值,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同学之间也能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7)记。就是做记录。交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做笔记,在记录的过程中收获知识,促进成长。
3.汇报的习惯。笔者从汇报人的姿势和说话两方面训练学生的良好习惯,如站姿、捧书姿势;开始说话、过渡语、结束语等。小组展示,小组表演等就要特别留意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或提醒,强化多次后,学生的习惯就形成了。小组或个人汇报完毕,要有人来评价,笔者的经验是从点评人的姿势和说话两方面训练学生的良好习惯,如站姿、点评方式(先优后缺和建议)等等。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而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教学目标应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学校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要求、教材本身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小学法治教育阶段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以及社会交往技巧,使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技巧。
二、课中教学的主要环节
(一)导入:以例激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方面,大多是比较宏观、泛化的概念,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积极的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引用生活当中的例子、讲故事或创设相应的情景来加强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水平。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比较繁杂、抽象,对于思维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比较难懂,在课堂中,学生常常感到枯燥,因此,在教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生活当中的例子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这单元时,为了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正式上课之前,笔者会先请他们讲一讲自己平时看什么动漫、玩什么游戏、上学的路上见过哪些广告牌等等。围绕这个话题,学生积极发表了看法。有人说道:“我平时爱打《王者荣耀》,里面有各种任务,有时候为了能好好地玩这个游戏,我会充钱购买装备。”顺着学生的回答,笔者将话题引到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电子信息和广告上,顺利导入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