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狮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1-05-23 12:31徐世军孙庆彬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舞狮技艺队伍

谢 意,徐世军,孙庆彬

广西南狮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一项非物质文化,具有体育和文化的双重属性,深受多界学者的关注和助力保护。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从体育层面上看,目前广西南狮面临着活动经费不足、训练环境艰苦、传承守旧单一、后备人才稀缺、地域发展差异大、市场需求小等生存问题;从文化层面上看,南狮文化存在文化自觉失落、文化自信不足、文化适应乏力、文化认同式微等文化困境[1-2]。如何将广西南狮文化所依存的活动形式激活,如何将南狮活动的文化内涵升级,是研究南狮传承和发展路径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将广西南狮置于社会二元结构的横截面,以及时代变迁的纵轴线上这两种维度上的分析,有助于对广西南狮的历史、现状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深入分析,进而探究广西南狮这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

1 广西南狮文化的历史演变

舞狮起源于汉代,广西舞狮属于南狮流派,亦称醒狮,由中原地区的北狮演变而来,南狮的形象可以追溯到藤县龙母庙前唐代保留下来的两尊狮头蛇身的石雕造型上,明末清初广西南狮的规模快速发展,乾隆年间规模达到了顶峰[3]。清末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列强入侵,经济生产、百姓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南狮活动停滞荒废。民国初年,居民稍有休养生息,但在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的影响下,南狮作为传统项目艰难恢复,活动难以复兴。新中国成立后,南狮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58年至1977年,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思想的影响下,南狮被划为“四旧”而禁止,民众避之不及,训练场地、南狮装备等被毁,面临失传困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实施拨乱平反、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让老百姓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百业复兴,南狮队伍也渐渐重新恢复生机。

藤县舞狮队是广西南狮中的标杆,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一直刻苦训练、招兵买马、潜心钻研、创新舞狮技艺,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舞狮比赛,逢年过节在村落间游艺,与邻里联络感情,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和喜爱,使南狮的表演技艺达到了全新的高度。2000年以来,藤县舞狮队技冠群雄获得多项区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赛事大奖,获得“东方狮王”的殊荣,2006年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藤县舞狮队达到100多支,以农村舞狮队居多[4]。藤县舞狮队在舞狮界名声大振,但从广西南狮整体的发展上看它却是凤毛麟角,就全区而言,南狮的发展仍处于困境。据藤县文体局的统计,现在藤县舞狮队已经锐减到了十几支,且能正常开展活动的舞狮队只有6支。

2 广西南狮文化传承现状

2.1 农村社会传承现状

在农村地区,南狮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与农村居民生活保持长期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特殊的习俗节日里,南狮作为必备的表演节目和传统仪式得到当地居民青睐,具有其他民俗活动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南狮与村民之间紧密的互动和相互依赖关系源于村民对南狮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在农村保留的原始“土著”文明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共同作用下,南狮活动历时千年依然能较完整的保留下来,村落成为舞狮队人才培养的主要场域,这为南狮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空间。

南狮在农村社会有较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舞狮队伍在农村游艺的表演形式以采青为主,过节时被单位或市场邀请的表演以高桩表演为主。采青是南狮的基本表演形式,也是走访农家乡间、与老百姓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青”通常是指红包,当地方言称之为“利市”,寓意是送予亲朋好友的祝福。“青”是采青舞狮的灵魂所在,一切舞狮动作都是围绕如何能够采到“青”而展开。

在农村,舞狮队几乎会拜访每家每户,进入居民的庭院锣鼓喧天地热闹一番,家中的小孩会窜到舞狮下面去看,窜来窜去地与舞狮玩闹,表演在五分钟左右,表演结束后家里的主人会给舞狮队一个红包。舞狮队通常只会在自己本县、本村进行游艺,很少去其他有舞狮队的村县里演出,有较强的“领地”意识。在岑溪、桂平等县级市,居民生活条件较农村优越一些,生活习俗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逢年过节对舞狮队来说是“进城”表演创收的好时机。县城里的居民从自家的二楼用鱼竿钓着红包,看舞狮者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合作的智慧取得红包,居民与舞狮者在这种“出题”、“解题”的互动中收获快乐,达到为新年祈福和驱邪的目的。但是,舞狮者并不会像在农村一样在县城里每家每户地拜访,他们只会对愿意敞开院门和给红包的雇主表演技艺,对没有互动意愿的逗留一下后就会自行离开。这种在农村和县城里游艺式的舞狮表演,没有雇主和舞狮者间的问价讨价,而是居民给多少,舞狮者就拿多少,价格视居民经济条件而定。这些红包是农村舞狮队伍的重要经济来源。

2.2 城市社会的传承现状

南狮活动在城市的群众基础较弱、可替代性高、互动程度低、活动空间较小、文化认同低。城市居民在运动方式、娱乐活动上选择面广,南狮在城市里面临的竞争很大,很容易被其他体育文娱活动所替代。一方面是因为在城市地区南狮主要作为一种观赏型而非参与型的体育活动存在,因此关注者多为喜爱热闹的小孩和带有怀旧情怀的老年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舞狮活动需要一定的道具和器材,这是不容易在城市里买到的,同时,从事舞狮活动的人多为具有一定武术或较高身体素质的青年人,运动技能要求较高,难以普及推广。

广西南狮表演技艺从采青到高桩的演变,是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是南狮从群众体育向职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延伸发展。市里的舞狮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或社会企业来组织和举办的。如表1所示,是广西体育局官网上记录的2019年与舞狮相关的活动,其中舞狮比赛有4项,举办时间在“三月三”山歌节、东盟博览会,以及元旦节日前后,赛事的举办吸引了大量的人气;南狮培训2项,都属于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南狮表演5项,多为与体育有关的大型活动的启动或开幕仪式的表演节目。

表1 2019年广西区体育局及地方体育局举办的相关舞狮活动

舞狮比赛的参赛情况。第十一届广西狮王争霸赛有24支广西本地舞狮队伍参赛;2019年中华龙狮大赛(钦州站)有18支来自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多地的舞狮队伍参赛;广西—东盟(桂林)狮王邀请赛有8支国内外舞狮队伍参赛;“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中国—东盟狮王争霸赛有9支国内外舞狮队伍参赛。由此可见,广西南狮比赛规模不大,参赛队伍数量不多,有正规单位组织和专业训练的舞狮队伍在20多个左右,能代表当地参加本地举办的国际赛事的舞狮队伍屈指可数[4]。

比赛奖金方面,2019年中华龙狮大赛(钦州站)南狮高桩项目的金、银、铜奖的奖金分别为10000元、8000元、6000元。目前,藤县舞狮的市场价格,采青表演为500元至800元,高桩表演为10000元至50000元。将比赛奖金与市场价格相比可见,高桩舞狮的奖金过低了,这样的比赛奖金很难对舞狮队伍参赛产生吸引力,舞狮队伍参赛更多是为了赢得荣誉称号和切磋技艺。另外,对于舞狮队伍的训练成本来说,比赛的奖金不能成为舞狮队伍解决资金运转的主要渠道,开拓市场才是增加经济收入的重点。

3 当前广西南狮的发展困境

3.1 社会变迁

广西南狮经过1200多年发展,其文化内涵依旧,然而承载形式已经转变。广西南狮诞生于封建社会流传至今日现代化信息社会,始终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宗法制度、家族制度为代表的儒法结合、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见表2)。南狮文化中反映出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政治化倾向,即家国同构,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的封建意识。在舞狮队伍的建设与传承方式上深受社会政治结构、经济体制、文化环境、家庭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舞狮队伍的组建呈现出民间自发组织、政府组建、依据市场需求而创建等多种形式,传承方式也由原来恪守的家传、师传的规矩,转变为更社会化的家传、师传、政府传承、市场传承、学校传承等多种协同传承方式,同时,新的时代也赋予了南狮更多的价值与功能,南狮不仅具有传统舞狮功能,还兼负有职业、竞技、艺术、学术、文化传承等功能[5]。

表2 南狮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表

3.2 文化堕距

文化、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的变迁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称之为文化堕距[6]。南狮活动在封建社会时期从出现到繁盛,历时数百年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伦理礼法从未改变并且不断被夯实和巩固,非物质文化一经形成观念信仰等心态文化,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7]。因此,尽管参与者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所受教育和价值观等转变了,南狮的服装道具越来越时尚、实用,训练用的高桩由木桩变成了钢铁桩,表演技法得到了创新和发展,但是舞狮的禁忌和传统的礼仪习俗、演绎的内容、文化内涵、舞狮精神依旧。

这种文化堕距除了体现在南狮文化没有跟上社会文明进步之外,还体现在南狮传承人、舞狮队伍群体以及舞狮活动消费者的思想观念上。在广西,农村习惯以宗族、自然村为单位成立舞狮队,城镇以街道或单位组成舞狮队,队伍的名称多以地名、村名、街道名称命名,个性鲜明具有地方特色。农村舞狮队是一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社会群体,这种凝聚力来源于队伍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舞狮队与当地村落之间的地缘关系,以及南狮文化所推崇的宗法、伦理约定。同时,南狮文化中的宗法、家族、伦理说教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与当地民众血缘、族缘、地缘筑建起来的舞狮队与村落社会亲情相互巩固和强化,使南狮文化具备了家国同构和“忠孝相通”等特性[8]。例如,在广西南狮禁忌与传统礼仪习俗中,舞狮与舞龙相遇时,因为龙象征着帝王的身份,所以舞狮需要向舞龙行礼,表达出低服和敬仰的态度;古代女子一般是在围屋的屋檐下看舞狮,舞狮队需要面朝房屋主人,背对妇女进行表演,否则会被视为轻佻和不尊重主人的行为[9]。也是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数百年来舞狮技艺都为家传和师传、并且传男不传女的原因,因为在这种文化的意识形态中具有较强重男轻女以及遵循一脉相承的排外和防御心理。

广西的南狮文化作为世代流行的民风民俗深受广大基层社会的认可。在广西的农村依然保留和延续着要多子多孙,为家族开枝散叶的传统思想,子孙与邻里结婚进而形成更为庞大的家族关系网,家族成员的数量和规模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生产能力和社会关系资源。如今,广西乡镇和农村的家庭结构以扩大式家庭为主,即由父母与多个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研究发现,舞狮队的传承人和成员的家庭结构多为扩大式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给家里的权威者(一般为家父的角色)更多的选择权和支配权,决定由谁来继承自己的技艺和家业。例如,广西藤县舞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明华将其舞狮技艺传承给家族儿女邓宇、邓宇文、邓惠娉、邓慧婷,使他们成为第五代舞狮传承人,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师徒传承关系是保证舞狮技艺传承“正统”,维护舞狮流派“正宗”的重要手段。

4 广西南狮的发展路径

4.1 促进文化内涵升华,强化文化自觉与保护

注重挖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南狮精神和传统文化内涵,保留经典表演节目,创新符合时代需要的舞狮文化节目和表演技艺[10]。建立和丰富广西南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重视表演技艺的相关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提高当地人民对南狮的文化自觉。

4.2 多元主体协作助力,促进文化适应与互利

加大政府对农村舞狮队的扶持力度,例如改良比赛规程,提高比赛奖金,增加全年开展舞狮比赛和相关培训的次数等,激发南狮民间组织活力。社会、市场、政府、学校等主体对南狮的需求不同,南狮需要承担群众体育、职业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多重职责,在多元化的利益和目标驱动下,应针对性地选择传承方式和培养模式。多元主体对南狮的协作助推,将有助于南狮技艺传承和文化适应的良性发展。

4.3 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实现文化认同与共情

让广西南狮走出去,更要将消费者请进来。广西南狮队伍走出去,与外省、外国的舞狮队伍进行技艺的交流与学习之外,还应去了解其他地方对舞狮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和方法。文化认同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互动的程度也与情境密切相关,要实现社会对南狮文化的共情,应加强本地区南狮相关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配套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营造良好的民俗风情氛围,打造具有南狮文化特色的地域标签,令来到广西的游客能“入乡随俗”,对高超的技艺“深以为然”,有助于强化南狮文化认同。

5 结语

广西南狮在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形式,这与农村和城市的社会性质、人们的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于是出现了不同地域对南狮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南狮在封建社会中诞生、壮大、发展至巅峰,在社会变迁中维持生存并传承到当今社会,其文化思想与价值观上变化的延迟与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协调、不适应。广西南狮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文化升级、多方支持,以及对接地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等方式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道路。

猜你喜欢
舞狮技艺队伍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舞狮献瑞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迷宫弯弯绕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水下舞狮
舞龙舞狮进校园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大雁的飞行队伍
还剩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