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影主题叙事特点
——以《夺冠》为例

2021-05-23 11:45徐宇辉
新闻前哨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国队郎平中国女排

◎徐宇辉

电影诞生之初, 就衍生了体育电影,常见的体育电影主要以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片为主, 其故事与人物发展往往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相联系, 具有较多的紧张、精彩的体育竞赛场面。 例如2019 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 《绝杀慕尼黑》,《绝杀慕尼黑》 改编自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的真实事件,讲述苏联篮球队打败保持36 年全胜战绩的美国队的故事。通过隐含叙事者表达中心思想,采用写实和悬念并存的叙事风格,展示出《绝杀慕尼黑》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完美融合的叙事主题。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作为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用细腻真实的情节巧妙地将印度社会特殊的体育文化与教育文化结合起来,一方面以体育为主,分析批判教育现状的弊端,另一方面以教育为辅,从侧面烘托出体育现状的不足。这种“互文式”的电影叙事以简单的方式讲述宏大的主题,不但深化了主题, 还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而体育与影视水平都位于世界前端的美国,大多数体育电影作品则主要凸显“美国梦”的主题,其叙事风格大多是“低开高走”从小人物被看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例如《卡特教练》、《光荣之路》、《洛基》等。不管是《绝杀慕尼黑》体育与祖国相结合的主题叙事,还是《摔跤吧爸爸》体育与文化的主题叙事, 还有美国体育电影中常见的体育与励志的主题叙事都是体育电影最常见的, 最普遍的主题叙事方式。 但《夺冠》别出心裁的用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将体育与祖国,文化和励志都表现了出来。 也开创了一种主题叙事的新路径。

一、着重背景的主题叙事

影片开头通过使用库存影像和现实影像相结合的方式, 表现了新时期中国社会对现代化文明和先进文化追赶超越的氛围。 瞬间将观众们带入进了80 年代。 在我国宣布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型。改革开放不仅完成了国家内部的拨乱反正, 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与世界的联系,重塑国家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是工作上的重点。 打开窗,看着大千世界,我国人民渴望找到某种方式让世界重新认识自己。排球队主教练袁伟民是个重要的角色,他笃信顽强拼搏,百炼成钢的精神力量而排斥科学,现代化的体育管理。又因为教练的“魔鬼化”训练,女排姑娘们一次又一次在训练中留下泪水, 这也让姑娘们憋足了劲想要在大阪世界杯上证明自己,为国争光。特别是打败亚洲强队日本队的愿望,承担了超出体育范围的内在价值。这一段故事也从新任陪打教练陈忠和的视角, 见证着这帮女排姑娘们一点一点的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他也在一旁默默的陪着女排姑娘们一起成长。

在最后与东道主日本队的决赛上, 女排姑娘们肩上的压力有千斤重,她们不仅为自己而战,更是为她们的家人和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而战。最终,女排姑娘们几番苦战终于打败日本队,夺得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从而创造了世界女子排球五连冠的奇迹。 这场比赛也承载着千百万中国人民的期望,无论是北方车间的工人还是南方礼堂的学生,都在黑白电视前听着宋世雄慷慨激昂的解说, 密切关注着这场比赛。 职业和地域的跨度也说明了这场比赛在国人心中有多么重要。在中国队夺冠后,群众们脸上的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自发地举着红旗和火把走上街道,庆祝着女排夺冠。这种能激发人们心中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的精神就是女排精神。

作为一部体育电影,《夺冠》 对比赛过程的描写部分并不十分突出,但对时代背景的描写却下了功夫,训练馆掉绿漆的墙壁、 队员们打水用的茶瓶和脸盆、 黑白电视和小广播。 这些彰显时代印记的物件不单单是80 一代的美好记忆, 更是能让观众们了解到在这种环境下又背负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夺冠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 着重背景的主题叙事会让观众更能体会到夺冠的艰难。

二、个人价值与祖国荣耀之间的统一

着重背景的叙事主题是《夺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还在个人与国家之间应该怎样选择做出了陈述。郎平作为中国女排的旗帜人物,对中国排球的贡献不言而喻。运动员时期的她帮助女排完成五连冠的壮举,教练员时期的她先后带领美国队和中国队夺的奥运冠军。《夺冠》更像是郎平的自传,而郎平的自传就是中国排球的兴衰史。 2008 年北京奥运,郎平作为美国排球队主教练与陈忠和率领的中国队在小组赛相遇。 这对郎平来说是一件很矛盾的事,一方是自己训练指导的美国队,一方是自己的祖国母队。无论哪一方夺冠郎平都会面临一些非议。最终美国队打败中国队,面对着全场观众的怒视和指责,郎平面色平静的走出赛场。随后给自己远在美国的女儿打了电话,表达了自己想归国的想法。作为美国队的主教练,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毅然的决定回国去竞选中国女排的新任教练,再加上前任教练陈忠和的极力推荐。郎平成为中国女排的主教练。从这一刻起, 郎平便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祖国荣耀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郎平上任后,力排众议,大胆改革。 首先推行“大国家队”模式,将十多人的队伍扩建到百人,从全国各地广纳人才,择优录取;第二项“搭建复合型团队”模式,在全球聘请教练,学习世界上最前卫的技术。 最后实行“大国家时代”轮换设置,不分主力替补,采用不同阵容应对不同对手。 经过不断磨合,队员们越来越默契,终于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

从老一代背负沉重时代包袱的女排, 到青黄不接的赛场失落,再到郎平回归经历现代化改革的新一代女排,影片始终将个人价值纳入到中国体育观念变迁的表述当中。 影片更是通过郎平和陈忠和在中国体育事业背景下个人关系的演变,串联起中国女排事业背后的心路历程,让普通观众看到了中国体育人的坚守和信仰。

三、新的时代赋予“夺冠”新的内涵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使体育电影突破了原有的界限。 给了体育电影产业发展之路相对自由的空间。 从上世纪90 年代起,体育电影叙事开始萌生了人文情怀,进入21 世纪后,人本主义的世界主流价值追求,加上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唯金牌论的狭隘体育观。 向金牌发起冲击展示了主体成就感意愿的选择而非工具理性的追求, 个体创造力的意义得以释放。基于此,新世纪体育电影的主题叙事以凸显人的主体性,构建人文立场成为共识。

在郎平带队期间,郎平提出,她不仅要培养优秀的运动员,更是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人。 科学先进的团队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与初代中国女排形成强烈反差。 严肃活泼的队伍气氛也与郎平队员时期的国家队形成强烈对比。 也是在这最后一段,《夺冠》明确了球员为谁而打球,为谁而夺冠的问题。 她们不是为了爸妈,不是为了奖牌,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和实现自己作为运动员的个人价值。实现思想上的“轻装上阵”,最终在里约奥运会上一骑绝尘,再次夺冠。

中国女排的成长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时间上基本吻合,它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融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凝结了多代人的奋斗记忆。 在时代更迭中,国际政治地位的稳固与经济实力的持续攀升, 需要文化力量的涵养,体育文化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的中国已经崛起, 一场体育比赛的胜利在今天显得没有那么的重要,女排精神根源于一种内在的自信与强大,并不需要刻意外化的表现去加以证明, 也正是这一关于女排精神的全新理解,才能让郎平带领着新一代女排重回世界之巅。

结语

《夺冠》传递了“女排精神”的社会影响力,悉数中国女排的奋斗之路和女排如何成为国家精神文化符号的历程。从集体意识塑造到以人为本再到民族认同。 体育电影的叙事主题总是与时代交相辉映。 社会需要体育电影建立起对体育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认知和共识。 体育电影也需要在社会的发展中描述一代代体育人的生存境遇, 丰富一代代观众的情感与精神内涵。《夺冠》作为一部体育电影,以中国女排为主体,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的描写,将时代内涵与体育精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在荧屏之上, 开创了体育电影主题叙事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美国队郎平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因为这3秒,美国队拒绝上领奖台!
郎平 希望中国体育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请别叫郎平“女神”
郎平,永远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