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光 郭凯
摘要:市场机制的健全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而要素配置市场化是从供给侧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途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素市场应从促进行业转移、加强区域联系以及实现全行业均衡发展这三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在制度层面,要素配置市场化的系统化制度保障应包含保持竞争中性、完善交易体制、健全产权制度、促进行业开放以及激活民间资本等五个核心要点。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素配置市场化;区域壁垒;行业壁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21)01-0024-08
一、引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正在逐渐产生新变化,一些新问题正在慢慢浮现,亟待一些新思路、新办法来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首次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预示着国家发展战略正在进行较为深刻的针对性调整,改革开放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
首先,必须明确双循环格局是在改革开放理论框架下提出的。它具有改革开放的鲜明特点,与以往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的,即对内依然坚持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短期解决外需不足,长期健全产业链体系,稳定经济发展,保障经济安全的国内循环;对外依然坚持开放,与国际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参与全球化产业链价值链布局,掌握国际贸易主动权和国际经济金融话语权,打造具有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国际循环。其次,必须意识到双循环战略(为表述方便,本文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简称为“双循环战略”)的战略重心与以往的国家战略有所不同。要针对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适应性调整,实现发展体制和机制的深刻转型。正如王曙光和王丹莉(2020)指出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关系格局的不断修正是基于对中国自身发展模式和增长机制所面临的挑战的一种“相机抉择性”的回应[1]。最后,必须认识到双循环战略需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重要体制。只有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对需求的有效引导,对资源的高效配置,才能形成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市场,激发经济的活力,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释放市场要素的潜力,打通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各种壁垒。因此双循环战略的本质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和发展,从而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体制支撑。
作为双循环战略重要体制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不断完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以及改善民生福利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40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主要集中在商品市场领域,要素市场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仍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短板。如常修泽(2020)指出我国的商品市场化除极个别极端重要需要政府计划控制的领域之外,绝大部分已实现开放,但是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相对滞后[2]。造成要素配置市场化发展相对滞后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改革开放的40多年间,我国长期追赶发达国家。這就导致我国政府在要素端经常采用行政化配置手段,行政化配置手段能够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时间内提高经济增速的效果。王曙光、王丹莉(2018)指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导的“举国体制”,在这一举国体制下可以迅速实现要素的聚集,为实现赶超创造条件,同时提出这种“举国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进行转型和创新[3]。尤其要警惕纯粹行政化的要素配置模式,行政化要素配置手段缺乏自适性的纠错机制,要素配置的扭曲将不断积累,如卢现祥(2020)指出要素行政化配置导致要素适应性效率较低,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阶段在城乡之间,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配和扭曲[4]。因此新时代要推进双循环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必然要求我们不能再同以往一样采用行政化要素配置手段,而是要采用市场化的要素配置手段,提高要素配置的自适性纠错能力,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弥补要素配置市场化进程滞后的短板。
双循环战略是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再深化,只有消除要素市场扭曲,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建设成熟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保障双循环战略的成功实施。因此本文将结合要素配置市场化,讨论如何通过打通区域壁垒与行业壁垒,实现要素高效率市场化配置,从而顺利推动双循环战略的实施。
二、双循环战略与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内在联系
1.从双循环战略的内涵看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地位
双循环战略是我国应对未来不确定形势,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要想厘清其与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内在联系,就必须深入分析双循环战略的内涵。中央对于双循环战略的描述主要集中在三次会议当中。第一次是在2020年5月14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提出的:“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二次是在同年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三次是在同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提出的:“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当然,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从背景来看,双循环战略是基于当前经济的不确定性、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呈现增长趋势的背景提出的。因此结合目前的形势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双循环的战略布局必然是以畅通国内大循环为重心,同时兼顾国际大循环。从内容来看,双循环战略要求在需求端通过充分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和扩大内需,牵引供给;在供给侧继续深化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通过供给创造需求。而要实现这样一种需求与供给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机制,就必然要求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内外循环,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复归国家干预经济的计划体制。因为只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自主调节和高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才能实现对供需变化的灵敏反应,才能保证经济形成最优化的动态平衡。综上,双循环战略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双循环战略是基于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而作出的战略选择,该战略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战略核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打破阻碍经济循环的壁垒,引导供需实现高质量动态平衡,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从而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兼顾国际循环的国家发展新格局。在这一表述中,以要素配置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机制乃是双循环战略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建立一个要素充分高效流动、合理配置的市场机制乃是双循环战略实施的重点。
2.要素配置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是决定双循环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要素配置市场化是双循环战略中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当前,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中仍存在着市场未能完全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如刘翔峰、刘强(2019)提到我国要素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土地、劳动力以及资本的价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5]。而这些扭曲的存在一方面使得要素的价格呈现双轨化的特征,一方面一些行业领域存在价格歧视问题,严重阻碍了要素价格的公平性,人为造成了要素流动的障碍;另一方面要素未实现市场化配置导致一些产能过剩的企业虽然已经失去经营生产的效率,但是依然可以获取资源继续生存,导致大量资源被低效占用。而通过实现要素配置市场化,可以有效地消除要素价格的扭曲,通过市场机制高效配置资源,打通要素流动的壁垒,释放低效产能占用的要素资源,畅通要素循环通道。因此从思想层面上,要素配置市场化和双循环战略是相统一的,其体现了双循环战略深化改革的精神,是双循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操作层面来说,要素配置市场化乃是双循环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否则双循环战略极易流于形式主义,而以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彻底革除阻碍双循环(尤其是阻碍国内大循环)的体制和机制弊端,则使双循环战略的实施真正找到着手处。双循环战略的战略意图主要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扩大内需、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形成对经济发展的牵引力;二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高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对经济的持续推动力。但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受疫情的冲击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国民收入也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需求端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较强的牵引力;另外我国的商品市场已经相当成熟,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都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商品市场端能够释放的市场潜力也十分有限。而反观供给侧,首先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要素市场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释放能量;其次要素配置市场化可以消除要素流通的障碍,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这有利于降低企业获取生产要素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最后要素配置市场化能够畅通要素的流通渠道,有助于实现要素的跨区域以及跨行业流动,有助于引进和留住外资,这些对于我国的產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都是有利条件。因此从操作层面来讲,要素配置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将在较长时期内为双循环战略持续作出贡献,是保障双循环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
双循环战略要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就要在“循环”上下功夫,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促使各种要素以更高效率进行流动和配置,消除阻碍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各种体制和机制障碍。这就使双循环战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有机结合,双循环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双循环战略也与中国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区域均衡发展等国家战略实现了有机结合,从而使双循环战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未来中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动态平衡发展的系统性国家战略。
三、双循环战略下实现要素配置市场化的三大重要方向
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畅通资本、劳动、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充分流动,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消除流动壁垒。尽管40多年改革开放为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空前的体制环境,然而我国要素市场阻碍要素合理高效流动的各种壁垒仍然普遍存在。刘志成(2019)提到,当前我国在劳动、资本、技术等诸多领域都存在着体制性或者政策性壁垒,劳动力难以自由跨区流动,科技成果存在转移、转化约束,企业存在跨区域障碍以及市场准入限制等[6]。各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各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大量的政策性壁垒,阻碍了要素的合理流动。因此打通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要素流动壁垒将是双循环战略下实现要素配置市场化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土地交易制度改革、消除行业垄断、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入手:
1.有序引导和促进产业转移
想要利用要素配置市场化畅通经济循环,就必须要做到让要素流动起来,让要素成为经济循环的“血液”,带动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要想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主要有三个基本点:一是要素的活性化,只有活性化的要素才不会被各种条件约束,才具备自由流动的条件;二是要具备要素流动的动能,要素的流动不可能是无源性的,只有足够的激励为要素赋能,要素才能自发地流动;三是要具备要素流动的路径,要素流动是具有明显路径的,这些路径为要素流动提供了通道和方向。要素配置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将要素活性化,使得要素自身具备了流动的条件,但是要素的流动需要引导才能够实现有序流动,而促进产业转移就是为要素的有序流动提供了一条通路。通过产业转移的引导,为要素流动建立畅通的渠道,打通区域之间的壁垒,才能实现要素的快速流动,将要素有序地引导至需要的地方。
而结合双循环战略的内涵,在产业转移方面我们依然要坚持东部产业向西部的转移,尤其是在当前的环境下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愈发重要。西部地区由于地广人稀,长期以来受限于地理位置,开放程度和市场活跃度都低于东部,虽然有足够的市场潜力可以挖掘,但是市场开发成本较高;然而受当前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向东方向的出口受到的影响较为严重,国民消费下滑压力较大,再加上东部地区本来就是市场经济活跃的地区,市场成熟度高,可供挖掘的市场潜力不足,市场增长力有限,在收益不足的情况下东部地区产业的高成本对企业生存的影响越发突出,而此时西部地区较低的建设成本就显得更加具有市场吸引力;因此想要打通经济内循环,充分发掘市场潜力的关键点在西部。我们必须利用当下东西部市场利润水平相对接近的机会,大力促进产业转移,引导要素向西部流动,为西部开发注入活力,为中国经济注入能量[7]。另外西部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战略节点,通过产业转移打通向西出口的通道,对促进国际循环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跨区域土地交易体制改革等措施畅通区域联系
如果说产業转移为要素流动提供了路径,那么加强区域间经济的联系就是放松了对要素的约束,使得要素活性化。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通”,打通经济循环的各个关节,从而构建起全国范围内的国内大循环,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要素配置市场化就必须要加强区域联系,实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这是因为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区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要素的构成也实现了局部均衡,如果要素不能够实现跨区域流动,那么区域经济发展就无法脱离对原有发展路径的路径依赖,如果经济发展不能跳出路径依赖,那么即便短期之内能够保持经济增速,长期上仍然会回归到原本的发展路径,无法实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结构转型。除此之外各区域的要素禀赋条件各有不同,有些地区劳动力丰富,有些地区资本丰富,有些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如果不能实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过度地依赖某种单一的初始要素禀赋,将会导致要素边际贡献递减问题的发生,这不但是对要素资源的极大的浪费,而且也不利于经济实现高效、高质量发展。
要想畅通区域联系,为要素跨区域流动创造条件,一方面要注意消除显性的制度障碍,另一方面要注意消除隐性的人为障碍。2020年4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到了深化户籍改革、建立土地跨区域交易机制以及推进资本要素配置市场化等措施意见,这些措施对于消除要素跨区域流动的显性制度障碍具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隐性的人为障碍就难以发挥作用。形成要素跨区域流动人为障碍的部分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于政绩目标的追求,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引进其他区域的优势要素资源,但是另一方面又不希望本地区的要素资源流失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想要消除这种隐性的人为障碍,就必须改革经济指标的考核方式,规划更多突破行政区划的经济发展战略协作区域,对协作区实行统一考核,而不再只考虑单一地区的经济指标。这样通过将各区域根据各自优势组成战略共同体,可以有效地消除人为障碍,加强区域联系,为要素跨区域流动,为双循环战略打通区域壁垒创造条件。
3.通过消除行业垄断实现全行业均衡发展
双循环战略是具有短期和中长期阶段性目标的,在短期主要是应对当下国内外形势,保持经济能够平稳、高质量发展;而中长期目标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继续优化经济结构,在关键领域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保障经济安全。而这就要求双循环战略下的要素配置市场化在中长期必须突破地理区域限制,突破行业壁垒,消除要素在全行业间流动的障碍,推动全行业均衡发展,促进资源在全行业间高效、均衡配置,为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实现全行业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消除要素垄断,消除双轨化特征的价格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天然地要求国有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能,而要支撑这些职能的发挥,就必须使得国有企业在要素获取方面保持相对优势的地位。这虽然有利于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以及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主导和调节作用,但是这种对要素的相对垄断,也导致要素价格脱离了市场的决定机制,导致要素价格呈现双轨化特征。如郭琎、王磊(2019)提到,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体系、土地价格体系以及资本价格体系均呈现双轨化特征,劳动力市场存在体制内外之分,城乡土地存在“同地不同权不同价”的现象,资本要素存在供给和价格歧视[8]。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遏制了一些领域的发展活力,不但占用了大量优质的要素资源,而且因为双轨化价格机制的存在,也严重影响这些要素的高效配置。因此必须打破对要素资源的垄断、建立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引导要素流向产业洼地,促进全行业的均衡发展,避免“卡脖子”问题的出现。
同时,为更好地解决行业垄断问题,促进行业内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形成,必须进一步降低行业进入壁垒,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各行业引入民间资本,强化市场竞争,防止竞争性领域出现国有资本垄断的情况;同时通过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各行业的国有企业中有序引进民间资本,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这也是当前破除行业垄断、促使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实现要素流动市场化的重要举措。
四、双循环战略下要素配置市场化的五大制度保障
双循环战略下的要素配置市场化需要通过制度改革,设计相应的制度政策,才能确保市场对要素的价格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确保要素能够实现在各区域、各行业自由流动。建议从五个方面做好双循环战略下的要素配置市场化制度保障。
1.保持竞争中性
保障要素配置市场化成功实施的首要条件是政府需要时刻保持竞争中性原则,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竞争中性原则指的是政府在处理与市场关系的过程中,要尽量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减少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干预,使市场主体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如王曙光(2019)指出竞争中性的核心在于消除对市场主体的歧视,给予其一视同仁的平等公正的待遇。竞争中性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不同所有制企业保持竞争中性,第二个层面是对内资外资保持竞争中性,第三个层面是对不同区域发展保持竞争中性[9]。在处理与市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坚持竞争中性原则可以帮助政府减少人为造成的歧视和差别对待,防止行业和区域壁垒的形成。但是政府在处理与要素市场关系过程中保持竞争中性,并不意味着政府不能参与到要素配置市场化的进程中;而是意味着政府要以尽量减少对要素本身的直接干预,为要素的自由流动营造平等公正的环境,消除要素流动的障碍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既保障了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又能够纠正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扭曲,保证要素实现高质量的市场化配置。
2.完善交易机制
保障要素配置市场化成功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存在競争性的交易机制使得要素在交易过程中形成出清的市场价格。而在以往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忽略了对于要素市场的培育,再加上行政化要素配置对要素市场的干预,使得要素市场的竞争性不足。除此之外,一些要素还未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场,如技术和数据要素。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市场价格机制失效,要素难以准确定价,要素市场难以保证供需双方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要素市场规模呈现区域化特征,信息不对称以及人为障碍的存在,导致价格传导机制扭曲,难以保障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的效率。因此保障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当务之急是要完善要素交易机制,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要素市场,为要素提供全国性的交易平台,加速要素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保障要素价格传导机制的畅通,保证要素市场的充分竞争,保证要素市场能够如实反映要素的供需关系,消除现有要素市场存在的价格双轨化现象,消除要素供给上的垄断以及价格歧视,消除要素流动的隐性成本。
3.健全产权制度
保障要素配置市场化成功实施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建立全面、完善的产权制度。只有要素的产权足够明晰,才能够确定要素的所有权、交易权以及收益权的归属,这样才能够形成要素配置市场化交易的基础。如果产权制度不够明晰,一方面会造成市场难以对要素进行定价,另一方面也会导致要素在交易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风险,这样要素交易价格就会包含风险溢价,价格就不能真实反映要素本身的价值,不利于要素的有效配置。而要想健全产权制度,必须依靠立法,只有通过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才能够确保要素的产权得到保护,但是在依法保障要素产权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科技和数据要素的产权问题。不同于土地、资本以及劳动力等要素,科技和数据要素存在不依附于特定自然人,不具有可分割性,可能存在诸多权利人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难以对科技和要素的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其在要素配置市场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很多纠纷和障碍。所以在针对科技和数据要素的产权立法方面要足够灵活,确保这些要素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产权的变更和转换,既要避免造成权利人的损失,也要避免对要素流动的限制。
4.促进行业开放
除上述三个条件之外,要素配置市场化机制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还要看有多少行业可以向市场化要素配置方向转型。如果只是在局部范围内进行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那么要素价格的双轨化问题将无法得到彻底解决,要素价格机制将难以有效引导要素实现高效配置。因此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成功实施还取决于行业开放程度,能够开放的行业越多,要素的流动越畅通,信息越完备,要素市场才能越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要素配置市场化才能够高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具体来讲,对于能够开放的行业应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深化开放,一方面需要放宽行业准入条件,打破行业垄断,深入挖掘各行业的增长潜力;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合作,引导国际要素尤其是科技领域的人才和技术要素的注入,提升行业竞争优势。
5.激活民间资本
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不仅要从国家角度考虑,还要从民间资本角度考虑。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民间资本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市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活跃经济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当中民间资本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在要素市场上应该获得对等的地位。民间资本参与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主要还是应该从混合所有制改革角度切入,通过混改增强民间资本在要素市场上的话语权,让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能够反映出更加真实的市场供需关系。除此之外,通过民间资本的参与可以使得更多的企业获得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这样不但可以为国有企业减轻负担,还可以减少政府在要素市场为国有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职能而进行补贴的行为,进而减少政府对要素市场的扭曲。
五、结语
本文从双循环战略切入,对双循环战略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结合当下的国内外形势,认为供给侧是双循环战略更加重要的战略方向;同时本文还结合要素配置市场化,讨论了如何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促进双循环战略的布局和实施。双循环战略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战略,其本质是充分挖掘经济的内源动力,保障中国经济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具有强大的稳定性。而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努力激发需求端旺盛的商品需求,进一步开源;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需要在供给侧补短板、提效率,降低要素的错配和浪费,对供给侧进行结构升级,提升产能的质量。而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提出恰好符合双循环战略在供给侧的战略要求,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重要战术。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打破区域壁垒和行业壁垒,让要素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可以显著提升要素配置的效率;除此之外要素配置市场化还能使要素真正的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激发要素的活力,可以起到活跃供给侧,提升供给侧的竞争优势和研发效率的作用。
双循环战略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既要激发国内循环的活力,又要利用国际循环的资源;既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又要保持经济的稳定;既要能应对当前局势,又要能谋划未来发展。可以说双循环战略是基于当前的形势,在改革开放的大框架下拟定的精准、灵活、全面的经济战略,其体现了深化市场经济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思想。双循环战略虽然是在挑战中应运而生的,但是挑战也为中国经济创造了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审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借助双循环战略,打通经济循环中的各种障碍,充分思考如何确定国内循环的经济地位;如何处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如何利用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布局产业链条,保障经济安全,以更加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应对未来的国内外变化与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王丹莉.全球化视角下的双循环战略[J].新疆农垦经济,2020(9):1-8.
[2]常修泽.关于要素配置市场化配置改革再探讨[J].改革与战略,2020(9):1-12.
[3]王曙光,王丹莉.科技进步的举国体制及其转型:新中国工业史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8(26):3-13+41.
[4]卢现祥.论产权制度、要素市场与高质量发展[J].经济纵横,2020(1):65-73+2.
[5]刘翔峰,刘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12):34-47+166.
[6]刘志成.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主要障碍与改革对策[J].经济纵横,2019(3):93-101.
[7]郭凯.西部大开发的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20(7):10-15.
[8]郭琎,王磊.完善我国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J].宏观经济管理,2019(8):18-24.
[9]王曙光.论竞争中性原则与金融高质量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0):20-27.
Abstract: The perfection of market mechanism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building double-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however, element allocation marke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breaking regional barrier and industrial barrier and making economic circulation freely move. Under double-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framework, market-oriented reform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such three perspectives as boosting industrial transfer, enhancing regional connection and realizing overall industrial balanced development for element market. On system level, the systematic guarantee for the marketization and systemization of element allocation should include such five core points as keeping competition neutrality, perfecting transaction system, perfecting property right system, promoting industrial openness and activating private capital.
Key words: double-circulation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element allocation marketization; regional barrier; industrial barrie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CLC number:F120 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21)01-0024-08
(編辑:莫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