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丹
如果作文材料给出的是两个以上的不同甚至对立的对象,给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先后逻辑关系,让你权衡比较、做出判断选择(具体题目请看下面“题目再现”)。读完材料之后,我们很容易陷入选择困境,最后要么选择分析起来更拿手的观点,要么苦心孤诣地把不同逻辑关系放在具体情况中具体分析,不但讲不清楚,反而把自己越说越晕。
其实,我们可以先联想事实,如果两种逻辑情况都存在,那么就该适时跳出选择的框架,思考“A”“B”真的有关联吗?有没有强加逻辑关系?也许,从这里突破对方观点,切断強迫思维逻辑链条,更有利于走出思维误区。因为并不是“一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有一种以价值判断混淆事实判断、让逻辑上不相干的价值左右互搏、以局部的价值否定整体的价值的诡辩术。辩证法并不适用于任何概念,用如今流行的一句话,便是放下“执念”,也许就释然了。
适合这种“破联法”辩驳的文章,可以采用以下驳论文架构:“引”——“驳”——“立”——“结”。“引”就是引述现象或事件,“驳”分为三步,先提出要“驳”的观点(自己选择的对立面),这是驱动任务。然后,让步承认对方观点的优势,指出其不合理性,用事实依据反证其不合逻辑。接着,联系现实,分析原因。“立”就是表明自己观点,这是驱动任务,谈一谈做法。“结”就是回扣材料,作结论(期望、号召,展望美好图景)。
【题目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常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关于衣食,古人留下了很多至理名言。管子曰“衣食足而知荣辱”,孔子云“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你身边的大多数家庭也可能早已衣食无忧,饱暖生淫欲的事例却时有耳闻。
班级计划举行“衣食与修养”为主题的讨论会,你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病文展示】
衣食为舟,修养为桨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高三(11)班 符姝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讨论会的主题是“衣食与修养”,而我的观点是“衣食为舟,修养为桨”。(开头略啰唆。)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穿衣吃饭,更不能没有修养,对于衣食与修养的关系,我认为其两者并非矛盾体,二者相辅相成。(此段立论,但开场就说理,缺乏吸引力,反有说教感。)
衣食为修养的提升与积淀提供基本依托。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衣食的基本依托,心灵的风筝难以高飞,大家应该都读过《红楼梦》这部名著。相信大家在读到对大观园的描述时,都为其富态繁华之势所惊叹。虽然贾府最终走向没落,但不可否认,与普通百姓相比,他们的文学素养是极高的。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充裕的物质基础更有助于人的审美水平、知识水平的提高。(论据与分论点契合度不高,未体现贾府修养,反倒更见奢侈之风。)
修养的提升与积淀为衣食构筑稳固的根基。一位作家曾对文化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我认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衣食与修养的关系。文化作为修养中的一个要素,其提升助推社会的进步,也让人们的生活充满活力。(论证方法使用不当,类比法在这里不如事实论证更有力度。)
(根据辩证思维,得出以上两个分论点,没有找到逻辑漏洞,没有完成“驳”。)
而在如今这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社会环境中,常常是宣泄比分析更加容易,偏激比理性更受欢迎,粗品比精品更加多产,油滑比严肃更为流行。(缺乏事实依据,最好列举社会个体或群体现象。)
穆罕默德曾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你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在如今小康年代,人们已不再为缺衣食而困扰,修养的升华变成了重要一环。面对物欲,既不要醉心于美食华服,也不要刻意追求糟糠粗衣,理性判断,坚守自我,更注重修养的提升,才能走得更长远、更宽广。(立论泛泛而谈,提倡做法应当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若衣食为舟,那修养一定为桨。没有舟,抑或是没有桨,任何一方又怎能走得长远?(结尾追求诗意,但意思模糊。)
同学们,愿我们皆能以衣食为舟,以修养为桨,驶向远方。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标题诗意,内容有理有据,层次清晰。第一,契合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情境要求,注意发言稿的文体格式;第二,符合“引”——“议”——“联”——“结”的议论文框架结构,在论证“衣食与修养”逻辑关系时,讲究辩证;第三,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多种方法结合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忽略了很多问题。第一,要重视“驳”,“驳”是面对争议观点时的首要任务;第二,增强现实针对性,重视如今社会现象与问题;第三,建立对话感,增强对听众的吸引力与交流意识。对照上述要求,我们发现本文存在几个问题:一是陷入了“衣食与修养”逻辑关系的怪圈,思想被带跑了,主要体现在此文第3、4、5自然段,应当运用“破联法”,重点展开对“衣食与修养”逻辑关系的辩驳,先“驳”再“立”。二是第6自然段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剖析轻描淡写,没有事实依据。三是开头部分与中间部分缺少交流感,可以用语言打动人,用问句启发人,多用“你”“我们”去达成真实现场感。
升格作文
衣食为舟,修养为桨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高三(11)班 符姝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衣食为舟,修养为桨”。(话题引入,简单清爽。)
丰子恺曾将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有多少人沉迷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在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守住本心,寻求修养的提升?面对“饱暖思淫欲”的现象,我们应该反思:衣食无忧的生活是否剥离了人类最基础的修养?(驳论文的第一步,引述话题。一是引用名家之言,开场大气;二是用问句形式构建话题,更有情境感;三是悬而不至,引导听者反思“衣食”“修养”二者是否存在关联,为“破联”蓄势。)
诚然,正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衣食为修养的提升与积淀提供了基本依托。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曾言,生理需求是人们生活的基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物质的贫瘠始终会牵绊着人们追随的脚步。没有衣食的基本依托,心靈的风筝也很难独自高飞。(此段是“驳”的第一步,以退为进,肯定“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合理之处。)
但是,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志士“穷且益坚”,如杜甫所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告诉我们衣食与修养没有孰先孰后,只有孰重孰轻。在如今这个众声喧哗、众说纷纭的社会环境中,追求物质的富足总是被人理解为肤浅,而追求高尚的修养却又常常被认为是哗众取宠的作秀。于是多股不平之气,就将修养的“贫富”差距渐渐倾斜到“衣食”的“优劣”差距之上,一边说“饱暖思淫欲”,一边喊“梅花香自苦寒来”,其实有何干联?归根结底还是因人们的所作所为而生。(此段在于“驳”的第二步——“破”,一是破除“衣食”“修养”之间的先后关联,用事实论据推倒敌论;二是揭露不同言论滋生的根本原因,用铺陈、反问等方式增强辩驳气势。)
追求衣食质量不一定就是贪图物质享受,也可以是提升修养的途径。知名博主李子柒以一袭布衣,一头长发,一双巧手,在竹林山涧、幽房雅筑中煮酒烹茶,栽果种花,呈现中国乡村生活的衣食住行。而她的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出修养的魅力。然而同样热议的“真假名媛圈事件”,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看似“超精致”的生活背后却是人们贪荣慕利的虚荣心在作祟。追求衣食精致固然是好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但物质的满足仅仅是生活的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精神层面的精致,是为心灵开辟纯净的一隅,“修篱种菊”。(本段联系现实深入剖析,得出“衣食足修养有高低”的本质原因。用事实论据反证敌论逻辑的不合理,“追求衣食”与“追求修养”无必然关联。论据选取巧妙,同为“追求衣食”,李子柒修身养性,名媛圈贪荣慕利,归根到底是内在雅俗之分。另外,破中有立,强调了精神修养于个人与社会的重量。)
李银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迷茫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处在无须饿肚子的幸福年代里,须知衣食与修养本该相辅相成,并非你死我活。未来某一天,我们也将踏入社会,去过自己的“精致”生活。然而请你不要担心,也不要因此有所顾虑。只要记得,当你手握两块面包时,记得用其中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携一缕清香行走在城市烟火中,让香气永驻心间,做一个精神芬芳的人。(本段妙用李银河、穆罕默德的话,缓缓送出自己的观点,温和而有弹性。注重听者感受,有对话感与亲切感,注意到用诗意的语言增强感染力,在破解谬论后洗涤听者头脑之后,又拂拭了听者的心灵。)
同学们,愿我们皆能以衣食为舟,以修养为桨,驶向远方。(期望作结,展望美好图景。)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