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6日,一张十几个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在雪中推车送抗疫物资的照片刷爆网络,被网友们称为“移动的雕塑”。2020年入冬以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加速,国内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持续增多。2021年初,河北石家庄疫情再度袭来,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与此同时,黑龙江、北京、大连等省市也发现了较多确诊病例,为加强疫情防控,多地停课。危急时刻,在人民需要时,总有人挺身而出,他们是医护人员、交警,是教师、学生,是小区志愿者;他们也是妻子、丈夫、儿女;他们更是一个个普通如你我的平凡人。在这一轮的疫情中,他们有的在疫情防控的岗位上,度过了-20℃“王炸级”寒潮;有的在连续奋战了许多天后,累倒了,甚至不幸离开了他们守护的世界。他们有些人的名字,被我们记住了,但还有很多人的名字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如果真的要给他们一个名字,那应该是:中国人!没有人天生勇敢,但他们始终坚信,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本期热词,让我们关注中国抗疫故事,致敬这些平凡英雄!
Part 1志愿者:抗疫一线,绽放青春
【人物1】大连海洋大学青年抗疫突击队
【故事】被网友称为“移动的雕塑”的是大连海洋大学的师生志愿者。2021年1月6日,辽宁大连突降大雪,大连海洋大学的十几个师生志愿者身穿防护服,弓身向前推着一辆满载货物的三轮车,在陡坡上迎着风雪艰难前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连海洋大学实行封闭管理,2020年12月21日,航海与船舶工程学院17名学生组成了青年抗疫突击队。他们平均年龄19岁,每天与教师志愿者一起,为学生公寓区域的5000多名师生配送一日三餐和生活、防疫物资。自校园封闭以来,青年抗疫突击队队员每天5点半起床,每人平均日行2万余步,累计卸运物资超过10吨。
【人物2】志愿者安磊:2008汶川,2021大连
【故事】2021年1月中旬,一张跨越时空的背影照火了!同一个人,几乎一样的动作,
一张拍摄于汶川地震灾区,一张拍摄于大连战“疫”一线,最大的不同,是后背上的字:一个写着“抗震救灾”,一个写着“金普加油”。照片中的志愿者名叫安磊,汶川地震那年,他刚大学毕业,电视上不断传来的灾区画面和各地志愿者去前方的消息深深触动了他,他迫切地想去到灾区,尽一份力。当时,大连对口援建四川什邡市。2008年6月初,安磊自费去什邡马井镇,在那联系上了大连在当地的援建队伍。在马井镇的20多天,他主要负责搬运建造简易房的保温板。雨季即将到来,为了早日让灾区人民住进简易房,他和其他志愿者基本天天都工作到凌晨一两点。一天,在工地上,有人拍下了那张倔强的背影。
2020年,家乡大连街头再次出现他的身影。2020年12月中旬,大连疫情形势突然严峻,作为大连金普新区交通运输局执法队工作人员,安磊坚守在战“疫”一线,负责转运密切接触者等工作。下了班,安磊一天的工作并没有结束,2020年12月21日起,他利用自己的通行证,开启了抗疫志愿服务。安磊所居住的金普新区正是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他每天给城区里的老人、孕妇、孩子、癌症患者等义务送药、送物资。有一次,安磊把一位孕妇所需的药送到她所在的社区时,孕妇的丈夫激动得落了泪:“你相当于救了我们全家人的命。”在朋友圈,安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救一人命等于救全家命,在每个小区门口冻得瑟瑟发抖,但心是热的。”1月5日,安磊去给一名被困的大货车司机送物资时,被拍下了另一张背影照。
链接
还有更多的志愿者
石家庄小伙核酸检测完秒变志愿者
2021年1月6日,石家庄市小区封闭3天,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1月7日,石家庄一男子核酸检测完后秒变志愿者,维持现场秩序,安抚群众情绪。网友评论:致敬闪闪发亮的普通人,河北加油!
她辗转4015公里路只为做抗疫志愿者
2021年1月6日,沈阳发布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通知,看到消息的援藏大连姑娘高阳第一时间报了名。她毕业后响应国家援藏号召,已经在西藏那曲市班戈县工作5年。搭乘汽车、火车,转乘飞机,跨越4015公里,1月9日,高阳终于回到家乡,短暂休息后便投入志愿工作。
志愿者王官升:“妈妈,对不起,我把你屏蔽了”
“金州走起,战疫!”“又要上岗了”……这是志愿者王官升的朋友圈,在得知大连发现4例无症状感染者后,他是申请进入隔离酒店的第一批志愿者,出发前,王官升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他的母亲从朋友圈可见名单中移除出去。据悉,武汉发生疫情时,王官升就在大连第一时间发起了驰援武汉的公益项目。
2020年12月末,辽宁大连金普新区疫情管控区内一位母亲发布求助信息,她6个月大的孩子到了做血液检查的时间,但是全家都封闭在管控区不能离开。孩子母亲求助多方,最终找到了正在隔离酒店做志愿服务的王官升。但因为疫情防控,隔离区内的医院封闭,无法完成检测,只能通过接力的方式来完成血样运送,让志愿者将血样从大连市区的医院送入隔离区卡口,再由隔离区内志愿者送到患儿家中,完成采血后,隔离区内志愿者将血样送回卡口,外面的志愿者再将其送往检測血样的医院。整个过程不仅需要人员、物资的协调准备,还要严格完成病毒消杀。因为怕病毒传染给患儿家属,王官升在运送血样前一天的晚上一宿都没睡着觉。前前后后组织了三天,王官升联系了40多人,在众多报名者中挑选了10多名志愿者,顺利完成孩子血样采集运输。
时文点评
《人民日报》:青年力量汇聚青年担当
□胡婧怡
装卸、配送,装卸、配送……为保障师生的物资供应,一群青年志愿者无畏风雪、无惧严寒,用行动温暖了众人。纵使风雪眯眼,也要毅然前行;哪怕滑倒在地,也要爬起来再抵住同伴后背使劲,青年力量凝聚起青年担当。
有人说,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承担一种责任。车开不上来的路,人可以推,这就是师生齐心抗疫的责任担当。当身穿防护服的背影与茫茫白雪融为一体,这些青年志愿者肩上扛起的,不仅是5000多名师生的生活保障,而且是校园防疫抗疫的安全防線。使命一致,目标向前,每个人的力量往一处使,必将汇聚成战风斗雪的强大行动。
只要有需要,青年志愿者就会掷地有声地回答——“到!”犹记去年疫情防控期间,一位小伙子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隔离病区当起了志愿者,负责清理患者的生活垃圾和医护人员的防护服等,大家都夸他热心、勤奋、乐观,因为他来自大连而被亲切地称为“大连”。一座充满爱与温暖的城市,一个充盈着志愿精神的地方,无论抗疫战场在千里之外还是在家门口,始终有一群人活跃着、奉献着。他们中,有人甚至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把母亲从自己朋友圈可见名单中移出去……每位冲在前面的青年志愿者,都是家庭、校园、社区、城市乃至国家的守护者,他们付出了汗水和辛劳,高扬起精神之帆。
青春的长度和时间有关,青春的价值由奉献决定。实践证明,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把青春朝气熔铸于志愿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必定能在新征程上让青春梦想绽放光芒。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1月19日)
【适用话题】青春力量 青年担当 心怀大家
Part 2他们倒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人物1】石家庄市新华区西苑街道国泰街社区工作人员李瑞芝
【故事】“我要上岗了,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外出戴好口罩,照顾好自己。”这是石家庄市新华区西苑街道国泰街社区工作人员李瑞芝,发给她大姐李瑞芬的最后一条微信。2021年1月7日18时左右,石家庄市全员核酸检测的第二天,李瑞芝在组织群众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工作中,突感身体不适晕倒后,再也没有醒来。此时,她的工位上还有未来得及整理的核酸检测登记单,手机上还不断响起不知情居民打来的电话。1月6日,石家庄市启动全员核酸检测,李瑞芝主动请缨到检测点。早上6点30分,李瑞芝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全员上岗,开始社区核酸检测任务,到下午4点才草草吃了午饭,继续投入工作直到深夜结束。同事们说,核酸检测现场工作本不在李瑞芝职责范围,她完全可以不让自己持续暴露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此间,李瑞芝还插空不断地给社区老人们电话嘱咐:“风大、天冷,别着急,等到敲门再出来。”
55岁的李瑞芝,2005年被新华区社保局招入公益岗位,分配到国泰街社区,负责退休认证、社保、宣传等工作。有老人退休办理认证不方便,她便上门服务。老人们的生日,她记得清清楚楚,蛋糕券总会早早地送到他们手中。十几年里,李瑞芝跟社区老人打成一片。虽然也已50多岁,但在老人们眼里,她还是个爱说爱笑、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大家都叫她“李子”。
【人物2】辽宁大连志愿者那君
【故事】2021年1月10日上午,辽宁大连54岁志愿者那君,在疫情防控环境消杀现场,突发心脏病晕倒,经抢救无效去世。那君是大连金普新区慈善总会微爱义工总站的一名志愿者,2020年12月21日开始,他与母亲一直居住在金州,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外,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中,每次义工队里发布活动他都主动请战,是队中有名的“钢铁战士”。10日,义工消杀队来到金山名苑小区,对该小区进行环境消杀。工作进行中,队友看到那君,慢慢蹲在地上,随即倒下,脸和嘴唇都是紫色的。据那君的朋友介绍,那君平时热爱公益,为人非常仗义。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那君在2020年1月份、7月份、12月份参与了三轮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消杀工作很辛苦,设备加上消毒液等一共重75.8斤,每次干完活都是浑身酸痛。”同事王建彬说。到2021年1月10日,那君已经坚持工作整整20天。
【人物3】石家庄石煤机公司职工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李献忠
【故事】2021年1月11日深夜,河北石家庄石煤机公司职工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李献忠,因过度劳累,不幸去世。“国家有难,我们必须无条件付出!”这是李献忠生命最后几天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本轮河北省疫情发生后,55岁的李献忠一直冲锋在防控最前线。1月5日到6日两天内,他和24名医护人员完成了3942名居民的第一轮核酸检测。1月8日晚11点,李献忠再次接到通知,承接管控隔离酒店的任务。他连夜组织人员进行布置,1月9日凌晨2点前往隔离酒店进行检查,凌晨4点回到办公室,简单休息不到两小时后又带队回到隔离酒店开展工作,至晚上7点开始接收隔离人员。然而,李献忠没有告诉任何人,那天晚上,他的母亲在老家河北辛集去世,直到10日上午出殡,李献忠也没有赶回去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李献忠的同事说,疫情期间,不管多晚,李献忠都会及时回复。1月11日22时后,李献忠没有接听电话,也没有回复消息,大家以为他太累了,只是睡着了,谁知李献忠再也没有醒来。李献忠的离去也让不少网友痛心不已,大家纷纷致以哀思:“基层干部不容易,一路走好。”
时文点评
康辉:战“疫”是持久战消耗战,要保障要保重
□康 辉
如果我们把当前的疫情防控看作是一场阻击战的话,那么他们都是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一线工作人员这仗打得特别辛苦,对此,我们除了感动之外,也非常希望各方面都拿出更多的行动来,支持他们、保障他们。一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对他们来说,该休息就要休息,必要时,还要安排强制休息。去年,一些地方就这么做过,对一些一线的防疫、抗疫人员发出了强制休息令。另一方面,特别想提醒在防控和救治一线的所有战士、所有工作人员,你们要多多保重。战“疫”越来越像是一场持久消耗战,它消耗着人的精力、体力。大家是有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但同时我们更要养足精神。因为面对着我们的敌人——病毒来说,是被它击倒还是在战“疫”时累倒,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保护好自己,到战“疫”胜利之时,我们一个都不能少。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闻联播”)
【适用话题】送别英雄 忘我奉献 一个都不能少
Part 3万众一心,同舟共“冀”
01.多地驰援一幕重现河北!这就是中国!
“苏大强”“浙大富”都来了
2021年年初,河北疫情反弹,河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苏大强”“浙大富”,连夜驰援——浙江省派出5个市的103名医务人员,江苏省派出11个市106名医务人员,在1月7日夜里抵达河北,像年初驰援湖北一样,一个个赴汤蹈火、奋不顾身。据悉,2021年1月7日,接到驰援任务之后,浙江省立即行动,在两个小时内就组建了一支“支援河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医疗队”,携带设备仪器搭乘专机赶赴河北石家庄。这支医疗队分5支队伍,由行政管理、医学检验、院感管理等组成。而江苏省的106名队员,不但均为熟练掌握核酸检测技能的医师、技师,而且副高级以上职称者就有44人。
新疆捐10000个馕200只羊支援河北
1月7日,新疆库尔勒市向石家庄支援10000件库尔勒香梨、10000个馕和200只羊。据悉,本批物资共计6吨,第一时间发放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网友纷纷表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用最朴实的方式支援!
02.河北抗疫的动听声音
“阿姨:我从家里找了四块红糖,拿去泡水吧!”
1月6日晚上9点多,医务人员在石家庄市碧景园社区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时,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做完核酸检测后,从兜里掏出几块红糖和一张纸条,递给了医务人员。纸条上写着:“阿姨:我从家里找了四块红糖,你们很冷,也很辛苦,拿去泡水吧!”这一瞬间暖化了在场人们的心。
“家里有弟弟尽孝,我在这里为国家尽忠!”
河北辛集市中医院护士张丽芳在支援石家庄核酸检测工作中,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当医院为她申请回家奔丧时,她忍痛决定留下来:“家里有弟弟尽孝,我在这里为国家尽忠。”1月6日晚上,张丽芳眼含热泪,在驻地楼下朝着家的方向深深鞠躬,以特殊时期的特殊方式,向妈妈告别。
“孕妇随时插队,小孩优先!”
“孕妇随时插队,首先核酸检测。小孩优先!”“请各位邻居再做一件事,敲敲你们同层邻居的门,问问是否知道今晚核酸检测。”这是石家庄裕华区一小区业主群的聊天内容。疫情反扑,石家庄组织大规模核酸检测。居民们纷纷表示,这个倡议倍感暖心,带有负面色彩的“插队”变得积极起来。
03.这就是中国设备和中国速度
21小时建好的“火眼”实验室
为了提高检测效率,1月8日,每日最高可检测样本量达100万人份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在河北体育馆网球馆建成投入使用。从开始搭建到完成测试等环节,投入使用只用了21小时。
半圆柱体状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呈灰白色,每个宽4至5米,高3至4米,长约10米。这个实验室是规模化、标准化的核酸检测平台,特点是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可提供一体化的病原检测解决方案。据河北“火眼”总指挥杜玉涛介绍,相较于传统的实验室,气膜版实验室的气膜舱充满气体只需50分钟左右,舱内采用模块化布局,设备进场后直接组装,相比于传统工艺的施工方式快捷很多。得益于用先进的设备来代替部分人工,“火眼”实验室最高日检测通量可以突破百万。
基建狂魔争分夺秒!百万网友再次云监工
1月13日,石家庄黄庄公寓隔离场所建设启动,近200万网友再次开启“云监工”模式。网友们在直播间纷纷报名援建、援助。网友“陈伟”表示,自己是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人,“如有召!召必回”。
1月14日,隔離场所建设全面展开;1月14日晚,工人仍在彻夜奋战;1月18日18时,由中铁建工负责施工的第三隔离分区504套集成房屋完成主体拼装并交付,至此,经过5天奋战,已有1512套集成房屋完成主体拼装。基建狂魔争分夺秒,再一次显示出中国速度!
Part 4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抗疫
01.赞比亚留学生奥斯丁:疫情在中国是可控的,但在我的国家很难
在浙江科技学院攻读机械工程硕士学位的赞比亚籍留学生奥斯丁,自2014年来中国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杭州,目前住在校内学生公寓。“(中国)政府、学校对疫情管控都是很严的。学校微信公众号也会及时发布疫情的最新情况,提醒注意事项。”奥斯丁说,疫情在中国是可控的,中国有很多强有力的措施,哪里出现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很快就发会,排查密切接触者和非密切接触者、采集环境样本、消毒涉及场所,到过附近的民众也会自觉做好防护措施,这都是很有效的办法。此外,还有居家隔离,但在他的国家这是不可能的。
02.日裔居民松本春奈:中国做得非常好
来自日本北海道的松本春奈已经在西湖区三墩镇定居5年多了,她觉得面对重大疫情,强制隔离是必要且合理的。“在日本,我们从小就有戴口罩、洗手、漱口的习惯。但也因为这样,一开始日本出现疫情时,政府没有太重视,不像中国这样特别强调,只靠大众自觉,导致了后面更大面积疫情的暴发。中国不想出现任何一位感染者。这次北方一出现疫情,政府就立即启动应急管控方案。中国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2021年疫情再次上升后,中国政府提出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松本希望外国人接种疫苗的方案尽快出台,“像我这样拿到绿卡的外籍人士是否也属于免费接种范围,不免费的话,我们自己出钱也可以,该怎么去打疫苗,这是我想知道的。我们也想和大家一起努力,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在自己这里就彻底切断病毒感染源。”
03.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抗疫日记
当代世界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的《坚定——一个外国人的武汉日记》一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了中国的抗疫故事。
《坚定》讲述了“80后”黎巴嫩青年阿德汉·赛义德在封城隔离期间与武汉人民并肩作战的故事。疫情暴发后,阿德汉主动放弃撤侨机会,选择留在武汉,与武汉人民一起经历了武汉封城的全过程。其间,他主动拿起手机进行网络直播,并接受100多次国外媒体的采访,用数据和事实向国际社会传达武汉抗疫、中国抗疫的真相。
时文点评
《人民日报》:努力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邬 玲(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中国人民身上体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扬。当前,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需要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需要讲事实、讲情感、讲道理,努力在国际社会赢得人心、赢得认同。
讲故事在对外宣传中具有重要作用。许多时候,深刻的道理需要通过形象化的表述,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打动人、说服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首先需要解决好讲什么的问题,明确怎样才能把我们想讲的和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只有明确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重点在哪里、议题设置的焦点在哪里,才能更好地用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讲好背后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谋划,设置贴近受众、易于传播、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议题,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讲好离家回家的故事。家是人们心灵的港湾,“回家”是故事中常见的主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挥别年幼的儿女;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党员干部辞别年迈的双亲;闻令而动、敢打硬仗的人民子弟兵在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踏上征程;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乘包机抵达莱索托首都马塞卢……离家是为了回家,舍小家团圆是为了大家安好。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可以讲好离家回家的故事,充分彰显中国人民真诚善良、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传递人类终将战胜疫情的信心,形成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情感共鸣,让中国精神直抵人心。
讲好团结合作的故事。伟大的抗疫斗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在抗疫斗争中,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讲好团结合作的故事,既要讲好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故事,还要讲好中外联合抗疫的故事,展现中国与各国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感人情景。比如,國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的以“守望相助,共同战‘疫”为主题的中外联合抗疫系列短视频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讲好团结合作的故事,不仅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能抓住国外受众的共情点,彰显团结合作、互利共赢才是人间光明大道。
讲好灾难救助的故事。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不少人因疫情陷入困境,而更多的人得到各种救助,感受到世间温暖。在抗击疫情中,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举全国之力快速有效调动各种资源和力量,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许许多多人的生命。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大量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要讲好抗疫中灾难救助的故事,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和事例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4日)
【适用话题】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正能量 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