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为何禁不住“用塑”习惯

2021-05-21 21:14
新传奇 2021年16期
关键词:聚乳酸降解塑料塑令

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型农贸市场、小超市,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其中,既有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好面子、圖方便等主观心理原因,也有新型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高、研发进展缓慢、应用推广难等客观原因。

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既针对多个行业提出禁止、限制一次性塑料用品管制要求,也提出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培育优化新业态新模式和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

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严限塑令”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施。但在生活中,一些既往的“用塑”习惯依然存续。

纸吸管被频频吐槽

“限塑令”实施以来,餐饮行业响应国家号召,将长期使用的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替换为纸吸管。不过,使用纸吸管引发了部分消费者吐槽:“难用!还有一种奇怪的木头味道,影响饮品口感!”“泡1个小时就变软了,感觉像在吃卫生纸。”更有消费者表示,如果门店同时提供纸吸管和塑料吸管,自己更愿意选择塑料吸管。

据悉,普通塑料吸管原材料价格约为每吨8000元,而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塑料吸管原材料每吨近4万元,纸质吸管原材料每吨约2.2万元。折算下来,纸吸管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塑料吸管的2至3倍,聚乳酸塑料吸管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塑料吸管的5倍。成都市一家吸管生产厂的负责人表示,由于纸吸管与聚乳酸塑料吸管的售价相差较大,目前,厂子接到的纸吸管订单数量明显更多一些。

业内专家指出,虽然相对塑料吸管而言,纸吸管更容易降解,也符合限塑令的要求,但纸吸管未必就一定比塑料吸管更加安全环保。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纸吸管和塑料吸管是否安全,还得看其生产过程是否规范,“一些使用劣质塑料的塑料吸管、工艺未达标的纸吸管都是有害的”。

塑料地膜用起来“熟门熟路”

通过走访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农村地区可以发现,一些农户在种植时还是会选择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使得残留地膜成为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生活。有的农民表示,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用起来“熟门熟路”,市场上容易买到,而且成本低。

中科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卢波指出,在农业生产中一度被广泛使用的地膜极易碎化,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强,应该尽快禁止使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使用的地膜标准不同,这就需要替代品具有多样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地膜替代品,这也是‘限塑中比较难的部分。塑料替代品种类形式多样,关键是要满足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要求。”卢波说。

加大对新规的宣传力度

“环保塑料袋太轻薄,稍微用力就会戳破。”一名外卖派送员说,送餐时会担心外包装被戳破而多套几个袋子。因此,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外卖食品总是会被包得“里三层外三层”。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以海南为例,2017年,海南全省每天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从100万个增长到320万个。消费者为方便购物,大量购买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尤其是在农贸市场,顾客还在挑菜时,红色、白色的塑料袋就已经被摊主放到顾客面前,免费取用。

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太原等大中城市,不少年轻消费者在购物时,还是不习惯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的布袋、纸袋,而是选择当场购买塑料袋。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型农贸市场、小超市,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

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农村,“白色垃圾”仍未妥善得到回收处理。其中,既有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好面子、图方便等主观心理原因,也有新型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高、研发进展缓慢、应用推广难等客观原因。

据了解,目前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品主要有四类:一是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如环保布袋、不锈钢餐具、陶瓷杯等;二是纸制品;三是生物质制品,主要由蔗渣、竹纤维、淀粉等生物质制成;四是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

虽然可降解材料已经开始在一些领域推广使用,但当前可降解材料的发展仍然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需要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

在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陶爱莲看来,除了加大对可降解材料的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力度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对新规的宣传力度。“根据新规每个阶段的要求,让消费者明白这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自己应该如何配合。同时,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选择合适的替代品‘不使用塑料一次性餐具等消费习惯。”

(《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聚乳酸降解塑料塑令
高性能抗水解型聚乳酸树脂问世
降解材料崛起 绿色包装得益
别让新版“限塑令”沦为“口号令”
大家都来了解生物降解塑料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限”塑令
废塑料的危害及其技术防治措施的研究
聚乳酸纤维的性能特点与产品开发前景
新型环保的聚乳酸植物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