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华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正式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将“职教20 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具体的举措和行动,推动中央、地方和学校同向同行,形成因地制宜、比学赶超的工作格局,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1]。文件中也明确提出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分级遴选5 000 门左右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但其课程建设体系还不健全、不规范和不完善,特别是高职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此类课程与理工农医类课程有很大区别,因此建立高职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艺术设计类课程具有融艺术与设计于一体的特性,具有一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2]。其具体特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具备提高自身表现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想象力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教学时段采取单元课授课方式,让学生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集中思路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认识美和分析美,从而应用到设计中去,并依据设计要求,将其设计以作品形式完整展示出来;三是实践操作注重创新设计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技巧演示、作品欣赏和评价等不同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强化学生工匠技能;四是强调学习个性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想象力和创意思维等,倡导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不追求结果的一致,而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019 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 号)指出:“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 个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3]”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举措,而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更是诊改5 个层面的核心纽带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作为艺术设计类的高职院校,构建适合艺术设计类课程基本特点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迫在眉睫。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互联网+”概念下的教育教学的一种创新。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不仅涉及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课程开发与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主要因素,也涉及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课程教学平台、课程教学方式、课程作品评价、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次要因素,只有结合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基本特征,并对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才能科学地构建在线课程质量保证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是依托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学银线、职教云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于艺术类在线开放课程来说,目前这些平台的功能是很不健全的,比如有些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实训作品需要利用专业的软件打开,但这些平台与专业软件不兼容,造成教师在使用这些平台上课时,感觉比传统教学方式更繁琐,效率更低[4]。
课程设计是课程质量保证的基础。作为艺术设计类的课程,以围绕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的理念已成为共识,其课程设计就需要紧紧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开发。首先,明确培养学生主要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突出“任务中心”或“情境中心”。其次,根据实际工作任务需要,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和工作之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化。最后,为了充分体现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课程设计中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也是课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是课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在线开放课程因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也与之不同。随着“互联网+教育”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易于传播成了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比如微课就成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作为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及时去除过时、乏味的课程资源,引入企业案例、企业真实项目、专业竞赛项目、设计前沿案例等相关内容,使课程资源内容同形式与时俱进,且符合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5]。
课程实施是课程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展,实施“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形式,落实“做中教”“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设计创造性,提高在线课程的教学质量。
课程评价是课程质量保证的核心环节,是衡量教与学的过程、性能和结果是否合理有效的一种手段。在线开放课程采用网络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其课程评价既要保持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又要兼顾网络技术的应用评价。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的评价重点应把握好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学性评价、技术性评价、可用性评价、师生交互性评价以及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等方面。
课程管理是课程质量保证的重要保障,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择、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评价等。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在线课程的管理上没有对在线课程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常规教学管理上,应当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在线开放课程管理机制,形成规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的在线开放课程管理模式。
图1 “8 字型”课程质量改进螺旋的运行模式
图2 课程层面标准
建立学校、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工学结合工作部(教研室)、课程团队三级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学校层面全面服务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质量;二级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全面负责本部门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工学结合工作部(教研室)负责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的自主诊改,制定专业(课程)建设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等,进行学生学业情况监测分析,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保证专业(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团队负责本课程建设工作和课程教学工作。
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保证的制度体系,如制定《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奖惩激励办法》等相关制度,打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学校应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建设并完善在线教学平台,此平台应符合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平台与设计软件的兼容;另外建好在线课程实时监控平台,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实时监控平台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和资源的衔接融通,实现学校对教师进行在线授课过程中的实时采集、监测、分析其课堂教学状态数据,掌握其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形态,持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应强化手机端应用,开发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具有相同功能的手机应用端。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指全面提高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它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把人才培养过程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活动与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网络化、全覆盖的有机整体[6]。其中,“8 字型”质量改进螺旋式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单元,按照其运行模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循环过程,通过设定目标、建立标准、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诊断监测、改进提升等多个环节进行深入挖掘分析,构建艺术设计类在线开放课程“8 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见图1),形成常态化的在线开放课程自我质量保证体系,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
3.4.1 建立从学校到单门课程的目标链 学校制定专业(课程)建设规划,各在线课程建设团队根据学校制定的专业(课程)建设规划确定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开展广泛调研,结合课程发展实际,确定好课程建设目标,编制好课程建设方案,将建设内容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形成课程层面目标体系。
表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控制点(表中所设定具体数字仅供参考)
表2 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点(表中所设定具体数字仅供参考)
3.4.2 建立与课程目标链相契合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岗位能力要求、毕业生就业、用人企业满意度等调研核心点开展课程教学需求应用能力调研,以学生成长、职业能力为主线,统筹考虑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对接职业标准,根据各在线开放课程性质不同,以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应用和教学改革为抓手,制定课程建设发展标准、课程教学运行标准等课程质量标准体系(见图2)。
3.4.3 科学构建在线开放课程诊改层面的质量控制点 学校围绕影响在线开放课程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科学构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点。各在线开放课程团队应结合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控制点,确定控制点并设定好控制点的阈值。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质量控制点如表1;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控制点如表2。
3.4.4 做好在线开放课程所需人、财、物等资源整合 加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所需人、财、物等资源整合,通过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为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提供保障。一是组织好课程建设团队,明确其工作职责,夯实责任。二是建设好在线开放课程所需的基本条件,如智慧教室的建设等。三是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由于有些视频资源需要请专业的制作公司来帮助教师完成在线开放课程的制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障,所以学校为保障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质量以及建设成果的巩固和推广,应提供足够的经费加以支持。
3.4.5 建设好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教学 依据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各课程建设团队根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需求,组织编写好课程标准、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实训项目等,开发动画、微课、教学视频、教材等资源,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库建设,配备能够满足实习实训教学设备等硬件[7]。
各任课教师依据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展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紧扣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环节,对照课程教学目标开展工作,落实各教学内容培养要求,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达到课程教学要求。
3.4.6 做好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监测、预警、反馈 学校依据课程实时监控平台,根据设定好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质控点,实时采集、监测、分析其课程建设状态数据和课程教学运行数据,实时监测课程资源上传量、学生到课率、学生作业完成率、学生成绩合格率、优秀率、学生课程满意度、督导评教、学生访问量等主要质量指标。实时反映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关键性指标的预警数据实时推送给任课教师、课程组负责人,及时解决,促进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形成常态化的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监测、预警和反馈机制[8]。
3.4.7 做好课程的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 课程诊断主要根据课程建设规划和课程建设质量标准,从课程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诊断,形成课程诊断报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实现课程的持续化质量提升[9]。
学校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奖惩管理办法,对各在线课程团队实行奖励性绩效分配和教师的年度绩效考核;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切实做好教师职教理念、课程诊改和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质量主体意识。
针对在线开放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设计并组织开展教学工作。 通过课程诊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确保课程诊改质量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