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荣,张芳,邓亚萍,金婉,马宇,田春艳,管浩
(1.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 650011;2.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 6505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类以慢性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双手、腕关节等小关节,且多呈对称性发作[1],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反复发作的受累关节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相关研究[2-3]显示,目前全球发病率为0.5%~1%,我国发病率为0.2%~0.9%。并且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目前西医主要为药物疗法,虽然对 RA有一定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但其副作用难以避免[5]。RA属中医学“痹症”“尪痹”范畴,本研究组通过挖掘整理RA的病因病机及经络理论得出六阳经输穴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对 RA有较大的优势。基于此,本研究基于“输主体重节痛”,采用蜂针六阳经输穴治疗 RA,并与口服甲氨蝶呤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72例病例均来自2019年1月—12月昆明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经检查后确诊为 RA,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43±8)岁;病程7~28个月,平均病程(12.45±5.23)个月。对照组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 20~63岁,平均年龄(42±9)岁;病程 6~25个月,平均病程(11.32±4.1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参照 201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公布的《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6]的诊断标准。
患者在施行蜂针疗法前,均须先做蜂针过敏试验。在患者前臂下端内侧皮肤处即内关穴偏尺侧进行蜂针螫刺,分别在20 min后及24 h后观察有无广泛的局部剧烈红肿、奇痒等反应及皮肤水肿、皮疹、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腹痛、心悸、乏力、发热等全身反应,如无,视为蜂针皮试阴性,方可进行蜂针经穴治疗。
取三间、陷谷、后溪、束骨、中渚、足临泣。蜂针皮试阴性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敷料颞轻轻捏住蜜蜂腰部,将其尾部对准腧穴,让蜂刺自然螫入穴位,留针5 min后,将毒刺拔除。因需考虑患者对蜂针的耐受性及蜂量对试验的影响,规定第一次用蜂量 1只,后左右两侧轮流螫刺(如第 1次针左侧,第2次螫刺右侧,第3次螫刺左侧),每次用蜂量6只。治疗后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
口服甲氨蝶呤,具体用药原则及剂量依据2010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1]。甲氨蝶呤(MTX每片2.5 mg,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每周1次,第1周每次3片,第2周每次4片,后维持(每周服用甲氨蝶呤后的第2天,予口服叶酸片0.8 mg,每周1次,以适当补充叶酸,减轻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共服用8周。
3.1.1 实验室检查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血清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值。
3.1.2 疼痛关节数
根据患者真实回答自身哪些关节疼痛,用 10 cm的放大目测尺度应答(VAS)。记录至少有2 mm以上为关节疼痛。1个指间关节计为 1个关节(不论关节大小)。
3.1.3 关节压痛度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即在纸上划1条长10 cm的横线,横线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 10,表示剧烈疼痛;横线中间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总分为 10分。根据患者自身真实的疼痛感受,在线段上做标记,表示患者疼痛的程度,从起点0分到标记的长度即为患者得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
3.1.4 关节功能障碍指数
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分为5级,0级表示活动自如,计0分;Ⅰ级表示关节活动受限1/5,计1分;Ⅱ级表示关节活动受限2/5,计2分;Ⅲ级表示关节活动受限3/5,计3分;Ⅳ级表示关节活动受限4/5或固定,计4分。
3.1.5 安全性评价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进行安全性评价。
参照《类风湿关节炎》第2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原则(试行)》[7]的疗效判定标准。以疗效平均指数(EAI)进行评价,EAI=(治疗后各项改善幅度的百分数之总和/项目总个数)×100%。
临床治愈:EAI≥90%,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并停药随访观察≥6个月无复发者。
显效:EAI为60%~89%。
有效:EAI为31%~59%。
无效:EAI≤30%,或出现负值(加重/恶化)者。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RF、ESR值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RF、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 RF、ESR值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RF、ES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RF、ESR值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RF、ESR值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RF(µmol/L) ESR(mm/h)观察组 36 治疗前 242.03±73.90 34.01±12.77治疗后 31.45±25.561)2) 12.80±5.921)2)对照组 36 治疗前 251.50±73.41 33.46±12.53治疗后 44.40±29.551) 22.51±5.911)
3.4.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由表 3可见,两组治疗前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关节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关节功能障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关节功能障碍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疼痛关节数(个) 关节压痛度评分(分) 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分)观察组 36 治疗前 6.97±1.86 7.79±1.78 4.76±1.3治疗后 2.67±1.671)2) 2.21±0.521)2) 1.99±1.031)2)对照组 36 治疗前 6.88±1.91 7.93±1.71 4.87±1.44治疗后 4.79±1.551) 4.74±1.781) 3.02±1.4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均未见明显异常。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历节”“尪痹”范畴,中医学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为发病的主要诱因,虚为其发病的内在关键,正如《素问·评热病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实四肢。”《灵枢·终始》:“阳受气于四末。”清阳之气不足则无以充养温煦四肢经脉、筋骨,导致筋挛骨弱,经络空虚则风、寒、湿等邪气乘虚而入,“中于阳则留于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邪气滞留不去,水湿停聚则为痰,血凝为瘀,日久痰浊血瘀逐渐形成,损伤筋骨关节,则产生关节肿胀疼痛,功能活动障碍等症状。因此,RA的治疗应以调节清阳之气为主。
《难经·六十八难》:“输主体重节痛。”输穴对肢体沉重、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有特异性治疗作用。其主治特性与RA的症状特点相符。《灵枢·本输》:“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夏取诸腧孙络肌肉皮肤之上;秋取诸合……冬取诸井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五输穴应于四季的角度,井穴与冬之气相应,冬天阳气潜藏,故为阳气始发之处;荥穴与春之气相应,春天阳气开始生发,为阳气渐盛;经、输穴与夏之气相应,夏天阳气旺盛,故为阳气隆盛之处[8]。故输穴有调节阳气、交通阴阳、通经活络、调节气血的功效[9-10]。历代医家注重头为“清阳之府”的特性[11]。《医林绳墨》记载:“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头为诸阳之会,为六阳经经气汇聚之处。《难经·四十七难》:“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目。”《灵枢·逆顺肥瘦》:“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六阳经循行均经过头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六阳经输穴可调节阳气,推动经气运行,从而调节头部清阳之气,以充养温煦四肢经脉、筋骨,通经止痛。研究[12-14]表明,针刺输穴可以兴奋纤维并可兴奋较多的细纤维,具有显著的止痛作用,其止痛机制可能是由于针刺输穴后脑内β-内啡肽、5-羟色胺的释放。
蜂针疗法历史悠久,是蜂刺释放的蜂毒液的药理作用与蜂针螫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作用的结合,可产生较强的针刺效应,是针灸疗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5-17]表明,蜂针不但可以刺激人体经络腧穴,激发经气运行,发挥经络的调节作用,而且可以通过蜂毒液的药理作用抑制各类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炎性反应进程而达到治疗RA的作用。蜂针六阳经输穴既可发挥六阳经输穴调节头部清阳之气,充养温煦四肢经脉、筋骨,“输主体重节痛”的作用,又可发挥蜂毒液药理作用,同时,蜂针可激发经气,增强六阳经输穴的治疗作用,两者相互结合,可起到协同增效的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蜂针六阳经输穴对R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观察组在总有效率及血清RF、ESR值、疼痛关节数、关节压痛度及关节功能障碍指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口服甲氨蝶呤片。本研究方法,选穴少而精,操作方便,患者接受度高,有可能是提高针灸治疗 RA的一种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