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杨,程为平,程光宇,张奇,肖飞,刘玥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是因脑部血液出现循环障碍,导致相应的脑组织出现缺氧、缺血的相关神经系统症状[1]。研究[2-3]表明,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在中国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且每年仍新增200万患者,严重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脑梗死可以直接损伤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破坏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调节而出现心率失常等病症。研究[4]表明,针刺人体相关穴位可以调节脑梗死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平衡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张力,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因此笔者对40例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给予左侧大钟穴针刺,以探究针刺此穴对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为针刺大钟穴治疗脑梗死提供依据。
80例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均来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门诊及病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大钟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4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5]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脑梗死部位经CT等影像学确认病灶位于右侧脑,且处于脑梗死恢复期,发病1~6个月者;③年龄45~75岁者;④经影像学诊断为脑梗死且病灶明确者;⑤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平稳者;⑥近7 d未进行影响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相关的治疗者;⑦能够接受针刺者;⑧经受试者同意并自愿配合此次试验者。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②大钟穴附近、右锁骨外缘、左右肋弓缘下的皮肤有破溃或皮疹者;③正服用严重影响自主神经功能或心率药物者,如激素类、洋地黄等药物;④不能配合进行试验者。
①纳入后自行服用对心率变异性有影响的食品和药品者;②试验开始前饮用酒、茶、咖啡或吸烟者;③试验开始前强烈情绪波动不能平复者;④试验开始前剧烈运动者;⑤试验进行过程中主动要求退出者;⑥因各种原因未能完成试验者;⑦试验过程中病情变化者。
嘱受试者安静仰卧躺好,将胸部充分暴露。由专业操作人员用一次性无菌棉签蘸取适量生理盐水擦拭右锁骨外侧缘下方,取一片一次性心电电极片除去贴膜后贴于此处,如此方法对右肋弓下缘及左肋弓下缘进行处理。将黑色电极置于右锁骨外侧缘下方的电极片金属扣上;红色电极置于左肋弓缘下方的电极片金属扣上;绿色电极置于右肋弓缘下方的电极片金属扣上。最后将电极导线与动态心电记录仪(medilog® AR12动态心电记录仪,AUSTRIA)相连接,启动仪器,开始记录。
大钟穴定位参考石学敏主编《针灸学》[6],太溪穴直下 0.5寸稍后,当跟腱内缘处。常规消毒后,取 0.3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左侧大钟穴直刺,针刺深度 0.3~0.5寸,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频率 6转/s,行针15 s,共90转),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感即得气。留针20 min。
非经非穴定位为左侧大钟穴下1 cm处。常规消毒后,取0.3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直刺受试者左侧大钟穴下1 cm处,针刺深度0.3~0.5寸,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频率6转/s,行针15 s,共90转),针刺部位出现酸麻重胀感即得气。留针20 min。
试验总共进行30 min。试验开始前5 min,将仪器连接好同时嘱受试者放松;5 min后启动仪器同时开始记录针刺前5 min(记录为针刺前);记录5 min后针刺受试者左侧大钟穴并使之得气(记录为针刺时);记录 15 min后即针刺后 10 min(记录为留针时);记录25 min后即针刺后20 min,将针灸针拨出(记录为出针时);记录30 min后即针刺后25 min,关闭仪器停止记录(记录为出针后)。
观察两组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百分比(LF%)、高频功率百分比(HF%)、低频功率与髙频功率比值(LF/HF)、信号总功率(TP)的变化。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统计软件取其对数使其转换为符合正态性的数据;之后对所有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符合方差齐性检验者则选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若不满足方差齐性检验者则选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不同时间LF、HF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钟穴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低于非经非穴组(P<0.05)。
表2 两组不同时间LF、HF比较 (±s,ms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LF、HF比较 (±s,ms2)
注:与同组针刺前比较1)P<0.01;与非经非穴组比较2)P<0.05
时间 LF HF大钟穴组(40例) 非经非穴组(40例) 大钟穴组(40例) 非经非穴组(40例)针刺前 531.24±298.52 528.71±295.39 587.33±293.41 593.87±295.62针刺时 432.19±224.811)2) 484.15±276.821) 487.91±258.341)2) 530.63±273.821)留针时 284.84±173.791)2) 340.51±211.611) 314.40±189.311)2) 445.16±224.431)出针时 260.17±150.411)2) 299.32±197.411) 250.21±169.461)2) 348.86±197.341)出针后 275.47±160.481)2) 322.63±207.601) 268.38±172.731)2) 362.24±210.311)
3.3.2 两组不同时间LF%、HF%比较
由表3可见,两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钟穴组针刺各个时间段 LF%、HF%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不同时间LF%、HF%比较 (±s)
表3 两组不同时间LF%、HF%比较 (±s)
注:与同组针刺前比较1)P<0.01;与非经非穴组比较2)P<0.05
时间 LF% HF%大钟穴组(40例) 非经非穴组(40例) 大钟穴组(40例) 非经非穴组(40例)针刺前 0.36±0.15 0.37±0.15 0.39±0.16 0.41±0.18针刺时 0.23±0.121)2) 0.30±0.131) 0.25±0.111)2) 0.35±0.151)留针时 0.22±0.111)2) 0.27±0.121) 0.23±0.101)2) 0.28±0.131)出针时 0.19±0.081)2) 0.24±0.101) 0.19±0.091)2) 0.23±0.111)出针后 0.21±0.101)2) 0.25±0.111) 0.21±0.111)2) 0.24±0.121)
3.3.3 两组不同时间点TP、LF/HF比较
由表4可见,两组针刺各个时间段TP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钟穴组针刺各个时间段 TP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各个时间段LF/HF与针刺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钟穴组针刺各个时间段 LF/HF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TP、LF/HF比较 (±s)
表4 两组不同时间点TP、LF/HF比较 (±s)
注:与同组针刺前比较1)P<0.01;与非经非穴组比较2)P<0.05
时间 TP(ms2) LF/HF大钟穴组(40例) 非经非穴组(40例) 大钟穴组(40例) 非经非穴组(40例)针刺前 1342.57±682.21 1395.65±699.37 1.34±0.65 1.36±0.67针刺时 1123.61±527.541)2) 1273.53±595.311) 2.56±1.341)2) 2.27±1.421)留针时 833.63±413.291)2) 963.23±459.161) 2.64±1.371)2) 2.53±1.361)出针时 754.31±355.341)2) 892.72±415.371) 2.81±1.451)2) 2.34±1.311)出针后 812.39±392.451)2) 913.46±436.821) 2.69±1.401)2) 2.45±1.341)
中医学中并无脑梗死具体病名的具体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风病”的范畴。其发病病机总体属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虽在脑,但与肾、心、肝等脏腑密切相连,同时又与风、火、痰、瘀等因素相关[7]。研究表明,脑梗死后大多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而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又可影响脑梗死的预后[8]。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卒中后容易出现脑心综合征,多因病变在自主神经中枢,而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由此可见脑梗死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9]。根据研究[10],急性脑梗死后可引起心率失常,且发病率较高,大约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 6%。而针对心律失常,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常是主要原因,若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出现异常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死亡。因此,对脑梗死后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尤为重要。心脏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而心率变异性可以较好地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是一种检测窦性心搏心动周期的微小差异,是目前评价自主神经功能比较有价值、比较简便的方法之一,为近些年来评价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1]。对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主要包括线性分析法和非线性分析法,因为非线性分析法理论机理尚不明确,故临床报道较为少见。目前临床大多采用线性分析法,较为常用的是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法,通过心率变异性频域分析可知心率变异性不同的功率谱,从而测定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活动。目前常用的频域指标包括LF、HF、LF%、HF%、LF/HF、TP,其中LF为心率变异性的低频段功率,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但以交感神经为主,故数值可反馈交感神经活性,而 LF%为心率变异性的低频段功率的百分比,与 LF相比,可避免总功率等因素对交感神经的影响,更能直接反映交感神经功能;HF为心率变异性的高频段功率,受迷走神经控制,且与呼吸等因素有关,故可反映迷走神经活性,而 HF%为心率变异性的高频段功率的百分比,与 HF相比较,可避免受总功率影响,更能直接反映迷走神经功能;LF/HF为心率变异性的低频段功率与高频段功率的比值,可反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均衡性;TP为心率变异性信号总功率,受自主神经影响,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的总变化,因此本研究选取LF、HF、LF%、HF%、LF/HF、TP为评价指标,以反映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功能及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平衡和自主神经总体情况变化[4,12]。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输穴,十五络脉作用为加强表里阴阳的沟通、运输营卫气血、滋养全身,同时弥补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络穴不但可治疗所属经脉相关疾患,同时也可治疗其相表里经脉的相关疾患,从而使经脉的主治范围扩大。大钟穴,又名太钟;钟,锺也,有藏聚之意。大钟穴为足少阴肾经的络穴,肾经从大钟别出,络属膀胱经,肾与膀胱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行脊后入络上行于脑,又并经上至手厥阴心包经下,所以针刺大钟穴可以共同调节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三经的经气。脑梗死病位在脑,却与肾、心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补充于脑,且与膀胱经相表里,而膀胱经又与脑直接相连,故本次试验选择肾经之络穴大钟,以补肾经之气、调理心经之气,疏通经络,治疗中风病、腰腿痛等。且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大钟穴对应的脑部激活区有大脑皮质的额颞叶、小脑的前叶、脑干、基底节部分的苍白球,主要倾向于躯体感觉的调节[13]。本研究选取的患者均为右侧脑梗死患者,其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感觉、运动等功能障碍,故本次课题选择左侧的大钟穴。另有研究[14]表明,针刺左侧大钟穴可以增加右侧颈内动脉的脑血流量,具有正性作用,且不会增加右侧颈内动脉血流阻力,可作为治疗右侧脑梗死的主要穴位之一。
本次试验研究表明,两组LF、LF%数值在进针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且大钟穴组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左侧大钟穴可以降低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交感神经活性,且有一定的遗留效应。HF、HF%数值在进针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且大钟穴组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左侧大钟穴可以降低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迷走神经活性,且有一定的遗留效应。TP数值在进针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01);且大钟穴组低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大钟穴可以降低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自主神经活性,且有一定的遗留效应。LF/HF数值在进针时、留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均显著上升(P<0.01);且大钟穴组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大钟穴可以增强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张力的平衡性,且有一定的遗留效应。综上所述,对右侧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予以左侧大钟穴针刺,可以降低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和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患者的总的自主神经功能,提高患者交感神经与自主神经的平衡张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针刺遗留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