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文,宋培军,李薇,徐静,张莉
烧伤外科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相对其他外科学其较注重对于烧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学习,同时就诊大多是急诊患者,病情较重,且多伴有情绪改变,对接诊医师要求高。如何取得患者充分信任及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需要接诊医师在临床工作当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对于突发事件能够作出十分有效和准确的判断和解决的能力[1]。这对临床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在临床教学中存在的病例少、学习主动性不强、实践操作较差、提高患者信任度等问题是教学中面临的难题,我们在临床教学中采用标准化病人联合案例式教学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实习的实习医师共32例,根据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其中实验组:男9例,女7例;年龄22~25(24.00±1.03)岁;对照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3~25(23.81±0.91)岁。2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邀请我科主治、住院医师各1人进行烧伤患者的角色扮演。对于病例的选择,选取常见病例及典型病例,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并经科室讨论设定教学过程[2]。案例一:烧伤深度、面积、补液等烧伤知识。女性患者,24岁,主诉被火烧伤6 h,常规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血压:90/60 mmHg,体温:38 ℃,心率:100次/分,双上肢、躯干、臀部均出现烧伤症状,有大量水疱存在,创面基底部呈红白相间;案例二:将吸入性损伤作为本次的授课内容和案例。男性患者,19岁,主诉被火烧伤面部3 h入院,入院后经过常规的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血压:90/60 mmHg,体温:37.6 ℃,心率:110次/分,口、鼻等处出现烧伤症状伴有声音嘶哑及刺激性咳嗽、SpO2呈进行性下降,提供吸氧等支持治疗后改善效果不明显等呼吸困难症状;案例三:电击伤是本次授课内容,男性患者,25岁,主诉被电击伤2 h入院,常规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血压:100/70 mmHg,体温:37.1 ℃,心率:90次/分。右手虎口处及右足各有一电击创口;案例四:烧伤伴有其它外伤合并症的判断及处理,男性患者,45岁,主诉火灾高空坠落30 min急诊送至医院,常规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自主呼吸,血压:100/70 mmHg,体温:37.2 ℃,心率:90次/分,患者主诉呼吸困难以及左胸疼痛,面部及双手有烧伤症状,同时发现左前胸壁存在8 cm×9 cm的皮下瘀斑等,胸壁可触并存在摩擦感,胸壁浮动,两肺并未发现湿啰音。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按照烧伤外伤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详细讲解烧伤外科知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设备,播放有关的纪录片等,使得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诊疗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组采取标准化病人联合案例式的教学模式结合的教学方法。老师于上课1周前,向学生提供与烧伤外科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烧伤的面积、深度计算;烧伤休克;吸入损伤;电击伤;烧伤补液等。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问题分析以及进行总结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角色老师根据学生的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给予专业性的应答,如对某一流程有疑问,该操作可反复进行。指导老师对学生们的询问、体检及处理原则等方面在学生处理结束后给予指正。最后,老师将案例进行逐一的分析,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存在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提出问题并给予解答[3]。授课内容穿插于案例之中,授课老师模拟标准化病人将授课内容与病例之间互相结合和统一,详细讲解有关烧伤外伤的理论知识。
1.3 观察指标 课程全部结束,进行试卷及调查问卷的测试,将所有测试的结果进行收集和分析,对比2组的教学成果。其中理论考试采取闭卷方式,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以及病例分析,两项各50分。调查问卷均于理论考核后进行;评估学生对于教学结果的满意度,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以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1 2组学生考核结果比较 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在病例分析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学生考核结果比较分)
2.2 2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烧伤外科学作为外科学的重要构成学科之一,是一门实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了病理学、生理学、急救学以及外科学等多种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传统的教学方式,临床场景模拟程度不充分,缺乏治疗过程的直观感受及针对性病例分析与讲解,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欠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4],难以把理论知识充分整合到实践工作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标准化病人联合案例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
标准化患者(standardized patients,SP)是指经过专科培训的人员扮演病人的角色,其可以准确描述出案例疾病的病史、临床症状等情况,具有集模拟病人、考核者、指导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5],在临床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应用[6]。本资料标准化患者选用教师标准化病人(teacher standardized patients,TSP),即选取本科室的医师进行角色扮演,可最大程度模拟患者就诊时的真实场景,能准确描述该疾病的病史、临床症状等情况,具有受检、现场评估、现场指导、可反复操作等优点,并可以将学生在体检中不规范、遗漏等方面及时反馈。同时我们选取烧伤外科学中典型的病例进行案例式教学,教学主要是以病例分析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则负责引导和监督,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通过临床技能标准化操作还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巩固临床技能,加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及掌握医患沟通技巧[7]。在选择病例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鲜明性、典型的以及真实的病例,并且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和愉快,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严格把控课程的进度,精心设计高水平的问题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8]。通过学生的多次练习及操作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提升医患沟通技能[9],增加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自信心。对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言语交流、医患沟通、实践操作及思维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作用[10]。本资料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病例分析及总分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调查问卷显示,实验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见,标准化病人联合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同学可以把理论知识充分整合到实践工作中,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同学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标准化病人联合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对于烧伤外科学的学生而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同时,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联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高,可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