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京慧
摘 要
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是培养国家安全观、爱国主义精神、地理空间思维素养的重要载体。开发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应以习近平“新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即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探究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等原则,采取重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系统化的大安全格局养成、构建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和师生共同体、设置期待效应评价方式等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
国家安全地理 校本课程开发 安全地理教育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1]贯彻国家安全观,构建集政治、国土、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信息、科技、生态、资源、核11种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是《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2]的法定要求,其目的是“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强化责任担当,筑牢国家安全防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教育部在2017年版新修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把《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设置为选择性必修课,《政治地理》设置为选修课。这一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新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思想,为高中地理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如何把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教育落到实处是一个亟待探讨和解决的课题。探寻开发高中国家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是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勇于担当的责任。
一、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国家安全观”是《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指导思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中国面临的内外安全环境日趋复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理论。他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它是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4]。每一个领域的具体安全都必然和必须与其他领域的安全密切相关联。
高中国家安全校本课程应充分体现“新的国家安全观”,注重安全地理空间意识的培养和对传统及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关注,培养家国情怀、忧患意识,树立共治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观,让学生在生活中落实好国家安全行为。
2.开发原则
(1)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结合
安全稳定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基石和支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为加强全国人民的安全意识,积极维护国家安全,每年的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提出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国家安全教育教学内容,使在校期间学生普遍接受国家安全教育。开发安全校本教材要体现安全教育的内容,又要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2)即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选择学习学生身边的、即时的国家安全教育案例,最好的素材莫过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实践素材以及重大安全事件。如当前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粮食安全的讨论、澳洲铁矿石价格飞涨等。
(3)探究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教育理论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家乡、祖国及世界地理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关注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注重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地理学习价值观和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
二、高中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以“新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结合“新课标”和高中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接受能力,从影响国家安全的客观地理基础条件如地理环境、地理国情、多维地理空间及全球化进程等方面入手,围绕“11种安全”确定课程内容、选取案例,注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理内容的有机结合及课程的学术性和探究性。
1.地理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单元旨在构建地理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影响因子关系,从地理环境的安全视角,培养学生的地理环境、多维地理空间等方面的安全意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传统的军事、国防力量的安全意义,新时代下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化、信息、经济等非传统安全的影响。中国周边有14个陆邻、6个海邻总计20个邻国,安全地理环境从来就是复杂的。古代北部和西北部因有开阔的地形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局势一直紧张,西南部和东部因有青藏高原和海洋的天然屏障,比较安全。当今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革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形地貌的屏障作用减弱,非传统安全因素作用增强。周边地区成为民族分裂、恐怖主义、宗教极端等“三股势力”的重要聚集地,跨国犯罪、金融危机、生态恶化、贩毒等跨国性和全球性问题影响着中国的安全和稳定,“疆独”“藏独”“台独”等势力也在策划分裂祖国的活动,威胁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相应问题的设计有: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中国周边地理环境有哪些特征?周边地理环境对国家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采取哪些措施?
2.地理国情与国家安全
本单元旨在通过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与中国地理国情关系的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国情对国家安全的深刻影响,理解国家基本国策,认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多样但结构不合理;自然灾害多发、环境问题严重;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地理区域差异大等。如中国耕地、林地比重低,草地面积广大但质量低[5]的构成特点和中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分别为世界人均的39%、23%、46%,全国600多个县突破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人均耕地面积0.8亩的警戒线[6]等数字,反映出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已经威胁到生态与粮食安全。又如:2012年全国各大河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达10.2%[7]、2013年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重污染雾霾天气加重、土壤污染尤其是重金属问题等生态安全问题威胁到耕地、食品等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8]。为保障食物與生态安全,我国划定了18亿亩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农业[9],提出了“营养、绿色、多元、开放”的食品安全观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相应问题的设计有: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影响哪些方面的安全?中国地理国情对国家安全会产生哪些影响?
3.全球化与国家安全
本单元旨在从世界安全的全球化角度,让学生了解金融、生物等全球化安全问题,树立共治共享的全球安全治理观。主要包括:通过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安全、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安全等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全球化安全意识。同时,国际金融动荡对发展中国家的汇率稳定、外币资产、金融市场产生严重威胁。上世纪80年代至今,大大小小一百多次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影响惨重损失。再如全球气候的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生物安全日益摆到世人面前。2020春季,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给世人敲响了警钟,生物安全必须在国际合作中才能共赢,必须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必须从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做起。相应的问题设计有:通过互联网收集全球化过程中世界金融危机及生物入侵等案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生物、信息等安全可行的措施。
4.国家版图与国土安全
本单元旨在通过对国家版图的科学认识,强化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维护国家版图尊严,营造“规范使用地图,一点都不能错”的氛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有:地图是国家版图的主要表现形式,直观反映了国家主权范围,体现国家政治主张,具有严肃政治性、严格法定性和严密科学性。正确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然而,随着各类地图使用量的增加,“问题地图”时有出现并传播,有的地图出现国界线绘制错误,甚至漏绘南海九段线、漏绘重要岛屿如钓鱼岛、赤尾屿及南海诸岛等。“问题地图”中如漏绘重要岛屿、错将我国重要岛屿按其他国家主张名称进行标注、错绘国界线将我国大片领土划到国外等,都属重大错误。这些地图一旦流传,不仅会混淆大众认知,还可能成为境外敌对势力攻击的把柄,引发国际纠纷。所以,必须加强地图市场和互联网地图日常监管。相应的问题设计有:如何杜绝“问题地图”?为什么要守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
5.网络信息与经济安全
本单元旨在通过“互联网+”时代面临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与经济安全的风险及挑战,加强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主要内容有: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国网络安全在芯片、高端元器件通用协议及标准等80%左右来自欧美进口,防火墙、加密机等10类信息安全产品65%依赖进口[10],一旦敌国实施网络攻击就有可能导致重要信息系统瘫痪,影响信息安全。2014年发现,位于美国的135台主机承载了563个中国境内网站的钓鱼页面,造成网络欺诈事件约1.4万次[11],使中国网民承受巨大损失。相应的问题设计有:“互联网+”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个人消费者、企业及各级政府管理监管部门等都是这个系统的主体。请你从个人消费者、企业及管理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互联网时代面临哪些网络安全?我们怎样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安全挑战?
6.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
本单元旨在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成就的分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主要内容有:生态安全是国防军事、政治和经济安全的基础和载体。历史上美洲玛雅文明、古地中海文明、我国的西夏王国等衰弱和消亡,都与生态恶化密切关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形式面临严重挑战。表现为:废水、废气、废渣等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物种资源破坏,削弱经济社会发展;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突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如山西是黄土高原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开采煤炭,导致矿区地下采空塌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当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加强矿区土地复垦工作,生态趋于好转。再如西藏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加大天然林、草原、湿地的保护力度,生态成效显著,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达到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千米,居全国首位[12]。相应的问题设计有:你的家乡有哪些环境和生态问题?你认为采取生态安全的对策有哪些?
7.资源问题与资源安全
本单元旨在认识中国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了解维护资源安全的对策,树立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意识。主要内容有:资源是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中国的水、土地、矿产、能源、海洋、气候等资源丰富多样,但是存在人均水平低、禀赋不高、能源供应保障压力大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大增,安全利益空间在迅速扩展。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世纪初的32%上升到60%[13],进口石油主要从西亚地区经过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到南海,通道安全掌握在他国手中,美印的军事合作已渗透到印度洋,能源尤其石油是中国一个新的非传统安全挑战,面临的问题是油源和油路安全。中国和巴基斯坦合作建设的瓜达尔港及中巴经济走廊,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意义深远。中国的能源安全必须用全球能源资源观去谋划,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国家安全边疆就该到哪里[14]。相应的问题设计有:小组讨论交流我国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等情况,分析我国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维护资源安全的对策。
8.文化地理与文化安全
本单元旨在通过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探讨,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树立传承优秀文化的意识。主要内容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目的是国家的文化特性得到保持、民族文化的价值得到尊重、文化资源与遗产得到保护、文化传统得到传承等内容。中国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中国的先哲说:亡天下就是亡文化,亡文化是从根本上灭掉一个民族。我们要有维护文化安全的积极对策。相应的问题设计有:小组合作交流,目前我国文化受到哪些威胁和挑战?会带来哪些危害?你能为维护文化安全做哪些事情?
三、提升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品质的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注重课标、学情,融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实施的优点,做到既有三级课程培养的一体化,又有安全地理校本课程的特色化。
1.重视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谭程的目标既着眼于立德树人和学科素养全面提升的课标要求,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安全地理空间视角。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安全地理空间思维。实施安全地理校本课程时,要注重通过地理科学的思想方法+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理解国家安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例如用资源安全中石油的空间分布及运输路径、生物安全中新發突发传染病的时空分布、经济安全中的网络信息欺诈等真实案例,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走进社会问一问、图文资料查一查、设身处地想一想、正确版图画一画、同伴交流议一议、小题论文写一写、习题形式练一练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锤炼、落实国家安全行为。
2.注重系统化的大安全格局养成
实施安全地理校本课程时不应只关注一个个孤立的安全事件,而要引导学生探究安全事件之间的关联及发展趋势,注重系统思维。针对某个安全问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鱼骨图等方法分析其原因,再探讨解决方案。探究生态安全,要围绕影响生态安全的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探究生态安全引发的资源、经济等安全,进而引发国防、军事、政治等安全,从而养成系统化的大安全格局。
3.构建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和师生探究共同体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取各地安全地理真实事件并融合到教学中,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实践、探究、开放的教学理念。以真实的情境案例、网络信息平台、专题课件、相关文献短片等辅助教学,力求把方法论、安全地理思维作为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互联网时代的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又快捷。这必将传统的师生关系演变为新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须不断丰富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拓宽国际视野,注重发挥引导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依据课标、学情等确定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由目标、课时、真实情境、任务、知识点等要素按安全需要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像医生的处方、病历一样以学生为主设计学习方案。学习方案包括介入真实情境、进阶式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后反思等环节。
4.设置期待效应的评价方式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设计了基于进步、多样、适时、全程的教学评价方式[15]。如对学习效果多维度、多主体进行评价,把过程性与终结性、表现性与成果性等评价形式相结合,评价内容中重视学生在国家安全地理环境视角、地理国情视角、多维地理空间视角等综合素养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通过几年国家安全地理校本课程实践,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家国情怀逐渐增强,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安全意义,但课程实施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地理环境要素与国家安全的内在联系还不够紧密,评价方式方法不够健全,部分学生综合思维欠缺导致学习困难等,需要教师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2]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5/conten
t_2659641.html.
[3] 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804/t20180412_33296
5.html.
[4][6][7][10][11][13][14] 《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读本》编写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读本》[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6.
[5]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9:7.
[8] 魏君英,孙淑萍.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博弈[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03):113-116.
[9] 倪国华,郑风田.粮食安全背景下的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J].中国农村观察,2012(04):52-58+94.
[12] “绿色发展 推进美丽西藏建设”[EB/OL].http://www.tibet.cn/cn/politics/202008/t20200829_6844636.html.
[15] 傅京慧.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2(04):70-72.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