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
摘 要
劳动教育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明显不足,学校必须要拓展渠道,创新教育思维,推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且和劳动教育的目标追求有重叠之处,是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可行性。社会实践活动并不等同于劳动教育,要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对劳动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承载,必须要建构合理的机制来确保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并行。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效果的取得,关键在于实践活动的目标导向、实践方式和活动评价等因素的作用,并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完成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渗透。因此,相应机制的建构,既包括设定劳动教育的实践目标,形成活动相应的实践导向;也要选择促进劳动价值体验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劳动感受;还要制定合理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并实行考核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内在牵引。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社会实践 劳动教育 劳动技能
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日常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它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合适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促进其劳动创造,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广义上讲,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在这里主要是指学校组织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教育活动,或参观、访问,或劳动体验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途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载体。两者的重点都指向教育活动追求的素养目标,且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劳动教育的使命与价值。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可以基于劳动教育的使命与价值,使社会实践活动在完成自身德育目标的同时,促成劳动教育价值的实现。
一、学校社会实践承载劳动教育使命与价值的现实需要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和目标之一,是对劳动教育的使命与价值的承载,承担部分劳动教育的责任和功能,使之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这样的功能强调并不是社会实践本身的价值延伸,而是由当下的现实环境所决定的[1]。
1.凸显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能够使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端正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对劳动的正确认识,促成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于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核心素养所涉及的个人素养、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劳动教育来完成。当下学校教育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培养,而对于其他人际交往、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的素養培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劳动教育来进行。尤其是《指导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凸现了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2.促进劳动教育的开展
劳动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劳动对于个体的意义毋须赘言,个体必须通过劳动磨炼,才能发展成为新的自我,意志得到磨炼。但是从现实来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逐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忽略。越来越多的学生减少了劳动参与,从个人卫生到家务劳动,及社会其他劳动的参与越来越少,这一点在城市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多数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真正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少之又少,使劳动教育目标与现实形成了矛盾。
3.发挥劳动教育的功能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活动资源丰富,活动方式多样。一方面,因其自身特点的灵活性,活动条件便利,相较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中有更多的开展机会,以承载劳动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另一方面,教育要回到实践中去,要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属于教育的范畴,其同样负有促进社会生产劳动的职能[2],只是和教育职能相比较,这种职能更加隐匿,不易为人察觉。由于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相对模糊,当劳动教育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须要更多地突出实践活动自身的劳动职能,赋予社会实践活动一定的劳动教育使命,使之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路经。
二、学校社会实践承载劳动教育使命与价值的可行性
劳动属于实践范畴,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社会实践对劳动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承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不仅可以实施劳动教育,同时也具备实施劳动教育的条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来看,社会实践活动都能够达成劳动教育的效果[3]。
从理论上看,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承载劳动教育使命与价值的条件因素,能够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目的是端正学生劳动认识和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积极的劳动品质和娴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社会实践活动隐含劳动之意,能形成劳动实践行为,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对学生身心各方面的全面锻炼。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共同的教育对象,两种教育作用于同一主体,在很多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劳动实践,具备劳动教育的功能。学校应合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发挥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得更多的劳动教育效果。
从实践上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也有现实可能性。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不定,其课程内容安排有很大的弹性,学校完全可以在组织实践活动时,安排一些有助于劳动参与且能够获得劳动体验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安排能够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劳动体验,使之更加真切地认知劳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校内教育缺乏劳动教育的机会,学生缺乏劳动实操的锻炼,这使得学生很难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校教育从校内拓展至校外,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学生的劳动技能的培养,使之掌握更多的劳动知识,端正劳动态度,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由此可见,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实施劳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易行的。学校必须重视之,并厘清两者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处,扬长补短,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实践中劳动教育使命与价值承载的具体实践
新时代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担负一定的劳动教育责任,承载劳动教育的使命和价值,既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之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4]。但是真正要促成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作用的发挥,还须要建构起相应的实践机制。
1.设定劳动素养培养的实践目标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劳动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关于劳动教育使命和价值承载的实质是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这个结果的形成有赖于社会实践活动整体要素环节的共同作用。社会实践活动目标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导向。劳动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素养,它是个体在生活实践和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概括,是衡量劳动者能完成某项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指标。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虽然劳动无处不在,但是大多数学生很少参与劳动,缺乏劳动体验,对劳动的认识主要来自家庭及周围环境传递的信息,难以辨别其中信息的真伪,不能真正理解特定信息的内涵,对劳动的认识往往比较浅显,或者存在误解。正确的劳动认识是劳动素养的重要内涵,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目标必须要把正确的劳动认识纳入其中,把端正学生的劳动认识作为重要活动目标。另外,個体对劳动有积极的态度,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才能在劳动中展现较好的劳动精神。积极的劳动态度也是个体应该具备的劳动素养。由于惰性因素,以及对于个别劳动的不愉快体验,很多学生缺乏对劳动的积极态度。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作为重要目标任务,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仅如此,学生还须要掌握关于劳动的基本知识,如了解劳动是什么、劳动的意义何在、劳动的目的是什么等,才能进行正确的劳动实践,使劳动更有意义。社会实践活动中须要规定合适的劳动理论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和劳动有关的基本知识经验。学生还应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这是其劳动实践的基础。社会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基本劳动技能作为重要的目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劳动技能的重要性,以此来推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整体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包括劳动素养的各个方面,学校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更多地重视和进行劳动教育。
2.选择体验劳动价值的实践方式
劳动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劳动真正的价值所在。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学生端正对劳动的认识,使其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些目的的达成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劳动价值体验。社会实践活动要促成学生对劳动的价值体验,必须要选择能够使之获得体验的实践方式[5]。根据劳动价值体验的形式,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社会实践方式有较多选择。活动组织者可以把参与劳动作为社会实践方式的一种。劳动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个体的劳动价值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来实现。学生平时少有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其所能够参与的劳动大多是家务劳动和校内的一些简单劳动,这些劳动很难有明显的价值呈现,学生关于劳动价值的实践体验缺乏。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有了参与其他劳动的机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各种劳动现场,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实践,获得关于劳动价值最真实的感受;也可以把劳动观摩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学生人数众多,各种劳动实践的直接参与存在各种不便,但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摩各种劳动生产过程,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一些劳动流程,形成对劳动价值创造过程的主观印象,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价值体验。除此之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还可以把劳动分享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通过不同的劳动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劳动者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对劳动具有最真切的理解。学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学生分享自身的劳动体验和感受,让学生通过劳动者的讲述体悟劳动的价值意义。劳动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其中劳动创造的结果是劳动价值意义最直观的体现,但是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劳动,或者是在有限的劳动实践中往往只能参与部分劳动环节,很少有机会体验劳动收获的成就感,难以直观理解劳动的价值意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让学生参与一些劳动收获的活动,分享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促进学生的劳动价值体验。学生必须要真正体验劳动价值,才能端正劳动价值意义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6]。
3.制定劳动教育的实践制度
社会实践活动有自己的特征和目标,一般情况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按照实践本身的德育活动目标来组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客观上形成一些劳动教育的效果,但不易持续,难以形成突出的劳动教育效果。在当前学校少有机会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形下,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更多地承担劳动教育的使命,才能更好地体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落实劳动教育任务,学校须要形成一定的制度,在制度层面提出劳动教育要求,使劳动教育成为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完成的任务。在目标要求基础上,学校及其他教育管理部门须制定相关制度,鼓励组织者开展劳动教育类实践活动。学校还应规定劳动教育的奖励制度、劳动教育的支持制度等,激发实践组织者主动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使劳动教育成为自觉的行为。劳动教育实效的取得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展开,力度不足或者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都会影响劳动教育的成效。学校应有具体的实施要求,对劳动内容、劳动方式、劳动流程、劳动成果等方面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保障社会实践中劳动教育的有序进行。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教育需要实践活动组织者的更多投入,花费更多的心力,同时也需要这些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得到保证。制度层面的劳动教育规定具有强制效力,以此形成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
4.实施劳动教育成效的实践评价
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一定实践评价导向下向实践目标努力靠拢的过程。学校必须要切实按照评价要求来开展活动,才能使实践活动符合实践评价要求。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当下的社会实践更多地承载劳动教育使命,发挥劳动教育功能,学校须要实施考核劳动教育成效的实践评价,以评价促进各方面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评价不是目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成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目的的实现。学校要制定具体、相应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端正劳动态度等问题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目标导向下,组织者才能根据目标达成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另外,劳动教育的成果包括劳动知识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认识的提升等。要评价社会实践活動中劳动教育的成效,劳动教育成效评价指标还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依据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把劳动教育的素养要求具体化,引领各方面对劳动教育的贯彻落实。从评价方式来说,劳动教育要端正学生的劳动认识,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强调学生身心多方面的发展,有的教育成果比较明显,有的教育成果相对隐性,因此,对于社会实践中劳动教育成效的评价应具有灵活性,学校可以通过技能操作、实践表现、书面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劳动教育考核,以此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价值。为了避免社会实践活动中劳动教育的简单化与盲目性,学校应依据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把社会实践活动应该达到怎样的劳动成效,在劳动技能、劳动知识等方面的掌握程度等,形成具体的方案,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
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相融相生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承载劳动教育的使命和价值,劳动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化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提出,不仅必要,而且符合当前育人的需求,学校须要更多地借助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劳动教育,使社会实践活动在达成实践目标的同时取得更多的劳动教育成效。
参考文献
[1]易臻真,王洋.城市高中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长效机制的构建探索——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9(05):97-102.
[2] 陈理宣.论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及其整合[J].教育学术月刊,2017(03):16-21.
[3]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4] 张荣波,迟晓丽,韩巍.整体布局·普职共享:区域劳动教育的燕山模式[J].中小学管理,2019(05):14-16.
[5] 董向芸,张学敏.需求转型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新探[J].教师教育学报,2018,5(03):118-124.
[6] 许伯祥.学生自助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J].教学与管理,2018(01):27-28.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