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明
摘 要
近年来,高中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业压力和人际压力,在此背景下,不少高中生选择了用自伤的方式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结合辅导学校105名自伤学生的经验与反思,分析了高中生自伤行为的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心理疏导及预防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中生 自伤行为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
自伤行为是指个体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地、故意地损伤自己身体组织,而且是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抓伤、撞伤、割伤和烧烫伤自己等多种形式[1]。近年来,自伤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面临着高考压力的高中生而言,自伤行为更是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基于此,分析高中生自伤行为的成因,探索并提出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疏导和预防策略,对于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生自伤行为的成因分析
在探讨的105例自伤案例中,男生49例,占比46.7%;女生56例,占比53.3%,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年级分布上,高一35例,占比33.3%;高二23例,占比21.9%;高三47例,占比44.8%,呈现较为显著的年级差异,原因可能是高一学生面临适应高中的新环境问题,而高三学生则面临高考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发生自伤行为的原因错综复杂[2-4]。笔者通过对这105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和梳理,认为引发学生自伤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
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中,由于面临来自学习、人际等方面的压力,容易遭遇诸如学业失败、人际困惑、情感受挫等诸多挫折事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而学生对此缺乏合理的应对方式,无法有效调节这些负面情绪,因此,选择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不同程度的伤害所带来的瞬间的痛感,成为了个别学生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方法。如一名高三男生,连续两次模拟考试失利后,便采取用小刀割伤手臂的方式来缓解痛苦。
2.寻求他人的爱与关注
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十分渴望获得家人、老师以及同学的爱与关注。个别缺乏父母关爱、相貌平平、性格内向、成绩一般、人际关系欠佳、自我价值感低的高中生,往往喜欢通过自伤行为来获得家人、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关爱。此外,个别学生在自己犯错或者与人发生冲突矛盾时,喜欢用自伤的方式来博得别人的同情,继而逃避犯错后需要承担的责任,或者是迫使冲突的对方做出妥协和让步。
3.经历创伤性事件的后遗症
部分高中生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童年期,经历了诸如家暴、父母离婚、被虐待、校园欺凌、性侵害、被无故殴打等系列创伤性事件,则更加容易出现自伤行为。这些创伤性事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给学生带来后遗症,让学生内心深处产生自己不配被爱、自己没用等消极的自我观念,继而使其在以后遭遇挫折失败时,往往习惯性地采取自我伤害的消极应对方式。
4.缺乏足够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每个人都需要足够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身处各种压力之中的高中生更是如此。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缺乏足够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比较糟糕,导致其缺乏朋友和父母的支持,也无法获得归属感。当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时,无法获得其他人的帮助,也无法获得足够多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摆脱当下遭遇的困境,就更加容易选择自伤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与压力。
5.遭遇挫折归因于自己
个别高中学生喜欢将自己遇到的所有挫败进行不合理的归因。他们会认为所有的失败都是自己的原因,因为自己无能,所以才会遭遇困境。于是,当自己遭遇挫折时,他们喜欢用自伤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6.罹患严重的精神类疾病
罹患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的高中生往往容易出现自伤行为。这些罹患严重精神类疾病的高中生,往往无法理性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自伤行为。如一名高二的抑郁症学生,在校边服药边上学期间,只要心情不好,就会用铅笔狠狠地戳自己的大腿或者用力抓扯自己的头发。
二、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疏导
针对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疏导,笔者认为作为高中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从内外因相结合的视角,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疏导,从而帮助其缓解自伤行为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自伤学生,一定要及时将其转介到权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接受更为专业的帮助和治疗。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学生释放负面的情绪
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开展心理疏导的前提。对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心理疏导,往往包含自愿和非自愿两种情况。自愿前来求助的学生,觉得这种自伤的方式给自己带来了困扰,想寻求解决方法;非自愿前来求助的学生,往往是自伤行为被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发现后,及时送到心理教师处前来寻求解决的。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作为心理教师,需要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不批评,不评判,尊重学生,积极关注学生,让学生对心理教师产生信任感,继而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此外,采取自伤行为的学生,往往内心有着极为负面的情绪困扰。因此,作为心理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负面情绪。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生哭出来、喊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心理宣泄室的宣泄设备进行释放。情绪释放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内心的痛苦,可以帮助学生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性,有助于心理教师后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2.找准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
要帮助到自伤行为的学生,就需要找到引发自伤行为的原因所在,以便于后期对症下药。对于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询问交流;对于語言表达欠佳或者比较抗拒表达的,可以使用投射技术,如沙盘、绘画技术等,了解学生发生自伤行为的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促使其重回健康的状态。
(1)签订心理疏导协议
与自伤行为学生签订协议,要求学生在进行心理疏导期间,不得继续进行自伤行为,在想进行自伤行为时,用其它方式予以替代。同时,制定心理疏导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通过协议的方式,进行一种仪式,确保有自伤行为学生全力配合心理疏导工作,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效果。
(2)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
经过十余年对自伤学生的心理疏导,笔者发现以下方法对学生自伤行为的缓解有着较好的效果。
第一,现实接纳法。接纳是一种与经验性回避相反的应对方式,它是指个体积极地、有意识地、不做任何评价地拥抱过去那些负性的体验。接纳自己目前遭遇到的痛苦,而不是去否认它。之后,才可以保持内心的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和寻求更加有效的方式来摆脱目前所处的困境,或者寻找减轻自己痛苦的方法。
第二,积极认知法。一是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对挫折事件做出积极合理的归因,学会看到发生挫折事件的客观因素,减少过多的自责。二是培养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挫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如学生都觉得考差了是一个让人悲伤难受甚至崩溃的事情,其实,考差了也有积极的意义,如它指出了你前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指出了你的考试技巧需进一步提高等。
第三,科学减压法。高中生遭遇的压力事件较多,教会其用正确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采取自伤的方式来应对。科学减压法的原则是:不伤人,不伤己。如可以采取正念减压法,让学生关注当下。很多发生自伤行为的高中生,总是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之中,始终无法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当下,也是一种比较有用的方法。关注当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关注自己目前拥有的力量,从而思考自己现在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第四,人际改善法。每个人都害怕孤独,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以,教会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训练其人际交往的技能,从而帮助其拥有朋友和友谊,继而走出孤独,逐渐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第五,灵活思维法。在面对挫败时,不能采取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遇到挫折,教会学生用灵活多样化方式来应对问题,可以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3.发挥家校社的作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往往与父母有着巨大的关系。要与孩子的父母联系,指导其为学生的自伤行为解决做出相应的改变,提供应有的支持;要与学生所在的班主任取得联系,指导其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与社会的相关单位和机构进行合作,使家校社三方形成合力,借助其专业力量,共同帮助自伤学生尽快走出自伤行为的泥潭,实现健康成长。
三、高中生自伤行为的预防策略
对于高中生自伤行为,提前预防重于事后疏导。因此,学校需要主动地和家庭、社会联手形成合力,一起来预防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普及学生自伤行为相关常识
学校需要有计划地向全校师生普及高中生自伤行为的相关常识,教会教师如何识别和处理学生的自伤行为;告知学生如何识别和处理同学的自伤行为。如此一来,当有学生发生自伤行为或者有自伤行为倾向时,就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从而避免学生自伤行为的发生或者变得更加严重。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要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尤其是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调控不良情绪以及掌握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等,让学生逐渐形成乐观的心态,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具有较高的耐挫力,从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二是要努力建立并建好学校的心理疏导室,安排有心理疏导资格的教师值班,为有自伤行为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增加自我心理体验,锻炼社交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从而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对每名入学的高一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其家庭的基本信息、过往的成败经历、人际关系、自伤历史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测评,筛查出有自伤乃至自杀倾向的学生,并对这部分学生单独建立档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轻微者进行心理疏导,严重者转介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治疗。
4.加强生命教育工作
开展生命教育是减少学生自伤行为的重要途径。可以邀请专家来校进行主题报告;可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可以开展珍爱生命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宝贵和美好,从而珍爱生命、远离自伤。
5.发挥家庭预防自伤行为的功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问题,往往源于家长的问题,学生自伤行为问题也不例外。因此,学校需要充分地开展好家校共育工作,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开好家长会、利用好班级家长微信群和QQ群、发挥好学校公众号的作用,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传授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从而让家长为预防孩子发生自伤行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高中生自伤行为的疏导和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积极参与,还需要发挥学科教师、学生干部和同学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家长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总之,唯有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真正帮助高中生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困难,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挑战,远离自伤,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Zetterqvist M.The DSM-5 diagnosis of nonsuicidal self-injury disorder:a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Ment Health,2015,9(01):31.
[2] 胡旺,殷映群,邹仪瑄,等.江西省初中生与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02):305-309,331.
[3] 陈小龙,唐寒梅,邹仪瑄,等.中学生校园被欺凌行为、情绪行为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59(01):71-75.
[4] 林海波,楊丽,李胜巧,等.青少年期抑郁障碍患者自残行为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2020(17):34-36.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