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如果说王羲之将汉字书写之美提升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那么还有一位书法家,将书写赋予了“法门”,使书写成了“书法”,99%的书法新手由他领进门,他就是唐代楷书第一人——欧阳询。
欧阳询出生在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长沙)。作为湖湘文人墨客团的首位踢馆选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将带来怎样的精彩吧!
身份:唐朝官员、书法家
字号:信本
别称:欧阳率更、大欧
代表作: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说起书法,不能不提到欧阳询。他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頻一并被誉为“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自幼天资聪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喜爱书法到了痴迷的程度。有一次外出,他偶然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石碑,立即下马观赏,最后干脆铺上毡子坐下仔细揣摩,3天后才起身离去。
欧阳询最擅长的是楷书,他的楷书应采各家之长,不仅融入了汉朝时期隶书的一些特点,又汲取了晋代时期楷书的精髓,字体偏瘦劲,骨气劲峭,法度严整,在同辈中几乎没人能超越他。
后来,他的字不仅写在纸上、碑上,还出现在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钱上。武德四年废弃五铢钱,唐高祖李渊发行开元通宝钱,而最初开元通宝的字,就是由时任给事中欧阳询所书,“通宝”一词也是由欧阳询首创。
日本三大综合性报纸之一《朝日新闻》的报头,也来自于欧阳询的书法。据说该报创始人从《大唐宗圣观记》中找出了“朝”“日”“闻”3字后,才发现全碑的1000多字中没有所需的“新”字。于是将“親”和“柝”两字拆分,勉强造出了“新”字,成了现在的报头。该报出刊后,有读者致函报社,说“新”字左侧多一横画,是个错字。孰不知这不过是为了平衡汉字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常用写法——加减笔画而己。
欧阳询不仅是伟大的书法家,同时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从实践中总结了关于书法用笔、结构以及章法等书法技巧和美学要求,所著之书已被人们视为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的欧阳询书法,大多是钩填摹本或碑帖,且极少展出,如果同学们在展览中有幸遇到,怎么也要多看几遍哦!
拾遗风物志
放学君:欢迎大家来到《奔跑吧,国学》,本期荣幸地请到了“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前来做客。看欧阳先生的书法作品,就像在吃一顿九宫格的麻辣火锅,食材被整齐地划分开,吸饱汤汁,让人回味无穷。哎,说到这里,我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
欧阳询:哈哈哈,老夫也久闻放学君吃货大名。说到火锅,老夫也甚是喜爱,古人吃火锅的热情可不亚于现代人。最早的火锅是把食材丢进鼎里烹煮,商周时期出现了单人小火锅的雏形。汉代出现了类似五宫格的火锅——分格鼎。而到了唐代,吃火锅已成为一种饮食文化,烹煮火锅的器具也越来越精美。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描写的就是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火锅。
放学君:古人真会吃!古代用来做火锅的食材都有哪些?吃火锅有蘸料吗?
欧阳询:常见的有蔬菜和鸡鸭鱼肉。据说到了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地区,当地人就地取材,真正的羊肉火锅就此出现。人们为了吃火锅配蘸料,还发明了“染器”,即吃火锅时放蘸料的盘子。明代之前,茱萸、芥末、扶留藤、姜是主要的辛味调料;辣椒在明代传入中国,成为辣味的来源之一,再加上酱、盐,组成火锅蘸料。
放學君:古代的蘸料相当丰富呀!我查过资料,到了清朝,涮肉火锅成了著名的宫廷菜,乾隆皇帝每顿必上火锅。据说有一次,乾隆在筵宴宗室时一次办了530桌火锅。
欧阳询:这等壮观的场面,老夫无缘见到,实在遗憾。今天说了这么多,有个问题想与放学君切磋一二。请问:下列哪种火锅古代并没有?
A.菊花火锅B.鸳鸯火锅C.年糕火锅
放学君:清朝的慈禧太后十分喜欢菊花,命人在御花园和圆明园栽种了三四千盆名贵菊花,不仅用来观赏、泡饮、洗手,还将菊花火锅列入冬令御膳。年糕火锅显然更现代,我了解过年糕火锅的起源,据说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所以我选C。
欧阳询:答对了。菊花火锅在魏晋时期就有了,是田园诗人陶渊明发明的。至于鸳鸯火锅,可追溯到汉代的分格鼎,它是古代最早的鸳鸯火锅。
放学君:感谢欧阳先生科普!为了活学活用,我要和小伙伴一起去吃火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