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声词”让树叶歌唱

2021-05-20 18:09雷莉
成功密码 2021年6期
关键词:黑板唱歌树叶

雷莉

《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清新质朴的散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唤醒了我们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唤醒了我们对声音世界的欣赏。瞧,美妙的声音在文中比比皆是,有的声音运用类似于“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轻快的山中小曲”等词来描写和装饰;有的声音运用类似于“叮叮咚咚”“潺潺”等象声词来直接描摹;还有的声音运用描述性语言形成画面,如,“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这些丰富而富有变化的声音都成了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抓手。

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有一个句子:“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这句话是一个笼统的感受,但它足以打开我们无数生活的感受。可教学中打开它的“钥匙”是什么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尝试过多种方法,如,借助多种树叶的图片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联系文字描述场景,在“看图说话”中感受“不一样的声音”;还如,“以读代讲”,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感受“不同的歌曲”,可这些方式运用下来,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学生看上去读得不错了,但总感觉浮于表面,文字并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句子教学是词语教学的升华,是段落教学的起点,它像一根纽带将三者融为整体。如何破解这个句子,让学生在感悟句子的同时发展思维,增长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进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个句子也成了我教学本课时的一个“梗”,总是希望找到突破口。这次我又带着这个“梗”走进了课堂,意想不到的是,课堂中的生成化解了这个“梗”,让我欣喜不已。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当时的教学情形:

师:从哪里读出“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请同学们找到文中相关的句子说一说。

生:我从“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这句话中看出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师:风翻动树叶时,树叶是怎样唱歌的?它又会唱出哪些不同的歌曲?你们能说一说吗?

学生一脸茫然,我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稍留意就听过“风吹树叶”的声音,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储备还不够丰富吧。在学生“茶壶里煮饺子”的时候最应该体现老师的引导。该如何引导呢?还和原来一样让学生看树叶图片说话吗?不行,那样学生并没有从直观上感受到树叶在歌唱;和原来一样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体会吗?不行,那样学生仍然会迷失在“云雾”里。

该怎么办呢?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時,我突然想起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听听,秋的声音》,能否借助文中描述声音的情景进行迁移呢,我决定试一试,并在原文的基础上稍稍进行了改编。

师:听,风吹过樟树,樟树抖抖手臂,唱出“唰唰”的歌。

谁还能照着老师的样子接着说。

生1:听,风吹过树叶,唱着“沙沙”的歌。

师:那可能是树叶在低声唱歌呢。(我顺势把“沙沙”“唰唰”写在黑板上)还有谁能说?

学生又是一阵沉默。

师:同学们再想想,当风吹过叶子特别大的树叶时,会怎样唱歌?

生2: “哗哗”。(我又顺势把“哗哗”写在黑板上)

我边把这些象声词写在黑板上,边想,再这么说下去,也只是一些象声词的简单堆砌,哪里能感受到风翻动树叶时,树叶在歌唱呢?唱歌应该有旋律,有节奏呀,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呢,也许是“急”能“生智”吧,我当时灵机一动,接着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树叶唱歌时,还会变奏呢。比如说,时而“哗哗”,时而“哗、哗、哗”,时而“哗——哗——”,时而“哗,哗——哗哗”……(我又顺势把这些变奏了的象声词写在黑板上)

我运用象声词的重叠形式表示声音的连续,运用破折号、逗号、顿号等标点表示不同的声长,让象声词有了节奏。

学生听到这,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思维如泉涌,说了一大串风唱歌的声音:“呼呼”,“呼——呼,呼——”,“沙啦啦,沙啦啦”,“簌簌”,“簌簌——簌”……连风吹树上枯枝败叶时发出的声音“吱喽喽”都想出来了。

我想,这时候的象声词在学生头脑中已不单单是一个词语,而是活化成了风翻动不同树叶唱歌时的不同场景。我也备受感染,马上把这些象声词写在黑板上,长长短短的象声词似乎成了风吹树叶唱歌时的歌谱。

我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引导孩子们朗读象声词,一会儿单个读,一会儿男女生轮读,一会儿齐读,声音如乐器合奏,诸音并发,连绵不绝。多么富有音响效果的象声词呀!我心中暗暗赞叹。孩子们也和我一样沉浸在这音韵和节奏中,切实感受到当风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难怪作者说“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呢。

在象声词的帮助下,在生活与文字的彼此照见中,学生已将文字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了,头脑中呈现出了一个个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画面,体会到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精炼语言所描绘声音的丰富性,领悟到了文本的音乐美、节奏美,把句子读“厚实”了。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课文朗读发于心,融于情,形于声,会于神,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也水到渠成。

课堂的生成让师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那么,象声词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细细想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平仄相间,可使语言高低抑扬,错落有致。汉语的韵母整齐响亮,可以使语言韵律和谐,悦耳动听。再加上象声词音节灵活多变,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音节之间又有叠音、双声、叠韵的关系,所以象声词具有节律性和音乐性。

此外,书面上用破折号、顿号、感叹号能分别表示不同的声长,声音的音响效果就更明显了。读起这一连串的象声词就像在唱歌一样,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到“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二是象声词能化抽象为形象。“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学生不知道风是如何翻动树叶的,又能唱出哪些各种不同的歌曲?这用语言也比较难描述,象声词恰好成了“台阶”。

虽然象声词不是自然声的镜子式的反映,只是一种相似性的摹仿,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在象声词的帮助下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进而在脑海中具体描绘出“风翻动树叶”的情境,通过“闻其声”达到“见其形”的效果。

一堂课下来,我和孩子们都感受到了象声词的魅力,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猜你喜欢
黑板唱歌树叶
黑板和粉笔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树叶的不同称呼
黑板
唱歌猪
不会唱歌的蝉
一片树叶
一只大狼想唱歌
会发光的充气式黑板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