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朝霞
摘 要:天梯山石窟又称凉州石窟,它对中原地区许多石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和启蒙作用。学者一般认为中国石窟的传播影响顺序应该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在当今史学界,天梯山石窟享有“石窟鼻祖”的美誉。文章从天梯山石窟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旅游环境这三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石窟得到更好的保护,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品位和游览价值。
关键词:天梯山石窟;环境现状;旅游价值
天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的北凉时期,是最早见于史册,由一国之君北凉王沮渠蒙逊主持开凿的石窟。天梯山属于祁连山的一条支脉,因山峰巍峨,高耸入云,形如悬梯,犹如攀登天梯,而名之。石窟所在地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四面环山,中间一马平川,远处层峦叠嶂,近处村庄隐隐,史称凉州“塞上小江南”,尤其在夏天,树木茂盛,碧波荡漾,景色宜人(图1)。据《重修凉州广善寺碑铭》记载,在明代时保存有26个洞窟,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破坏,现存洞窟19窟。1958年在石窟遗址所在地修建黄羊河水库(图2),除了第13号大佛窟外,其余文物全部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保存。2006年,80%的文物归还至武威,由敦煌研究院和天梯山石窟的部分文物专家共同负责维修,历时7年,这批文物于2020年10月在武威市博物馆陈列展出。
1 天梯山石窟的自然环境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西通新疆,北临银川和内蒙古,南靠西宁。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城南60千米处的山崖峭壁上,这是一条从祁连山分出来的由东南向西北的山脉,他的东北坡峰峦起伏,西南面更为峻峭。天梯山石窟群就位于张义堡盆地的东北面,张义堡盆地呈西南-东北方向分布,长25千米,宽3.5~8千米,呈不规则的葫芦形状。石窟区属高寒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4.9摄氏度,冬季十分寒冷,冰冻期长达5个月。年日照时数2200~2360小时,日照率54%,无霜期167天。年平均降水量159毫米,最高为283毫米,最低为91毫米,年蒸发量104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3%。石窟区的大地构造属于昆仑祁连褶皱系,走廊过渡带的内带中的古浪新凹陷。库区控制性断层是顺河谷的冲断层,从大佛寺以上顺河床延入峡谷,后于石嘴子对岸向西延入山内。断层走向为NW320°,倾向东北,倾角50度左右,断层泥厚度约2米,断层北盘上升,南盘下降,大佛寺以下形成高达100多米的断层崖坎。天梯山石窟毗邻黄羊河水库,此水库修建于1958年,发源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祁连山深处,由哈溪河和峡门河两条干流汇合而成,平均年径流量为1.429亿立方米,年降水量最低157毫米,最高240毫米。平均水深22米,最深处有47米,最大库容量有5600万立方米。当时国家决定在这里选择修建水库,对当地农民以及下游地区十多万亩的良田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既可以使农田得以适时灌溉而确保丰收,而且还可以防洪发电。经水利专家多次论证决定,狭窄的水峡口和石窟群前面的张义堡盆地是唯一可选的最好的水坝和水库选址。水库中还有各种鱼类,像草鱼、鲶鱼、鲫鱼……就在2015年的6月16日,我们单位的工作人员还在水库边发现了一条野生的娃娃鱼,长70厘米,宽10厘米,重7.15千克。娃娃鱼是国家的二级保护动物,它对水质生存环境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一般分布在长江、黄河以及珠江流域海拔为1500米以上的支流区域。在这里首次发现野生娃娃鱼,足以证明这里的水温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得是相当好的。
2 天梯山石窟的人文环境
天梯山石窟距武威市城区有60千米。目前来说,交通相对便利,从武威市客运中心乘坐武威到哈溪的班车1小时左右就到天梯山石窟景区的路口了。若在以前,到这里来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没有平坦宽阔的公路,更没有便捷先进的交通工具,再加上道路狭窄陡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山体为沙砾岩结构,时不时还有山体滑坡。自武威市政府于2014年修建黄哈公路以来,道路变得平坦宽阔,不仅大大加快了车辆的行进速度,而且保证了车辆的安全。就当地经济而言,虽然分到每个人头上的农田不是很多,但因政府特别注重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根据当地的自身条件提出了许多方案,如提倡老百姓种大棚蔬菜,特色农作物藜麦、西蓝花、娃娃菜、人参果、出口胡萝卜等等。再加上政府为农户打通了销售渠道,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是比较迅速的。对当地百姓来说,天梯山石窟中的大佛,则是他们心中的神灵。他们心有所属,心有寄托。百姓在家中遇到修灶,找对象,子女上学,求子求孙事宜时也会专程来朝拜大佛,回去的时候还要取一抔土或者拿几个小石子放在家里,以祈求心灵的安静与家人的平安。正月初一和十五是当地的庙会,当地百姓和天祝青海的善男信女也会过来跪拜大佛。当地人家家户户都会专门修建一个佛堂,用来供养小佛像或者菩萨。他们每天早晚在固定时间都要念诵佛经或者念诵凉州宝卷,表现得非常虔诚。也正是因为这份虔诚,才使得天梯山石窟历经1600余年,留存至今,芳华不减。天梯山石窟与当地人民之间,是一种默默守护,这种守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因当地人有这种虔诚的信仰,所以当地百姓对石窟的保护意识相当强烈,每当景区遇到硬件设施的修建与完善时,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修行,一种保护,同时他们也感到非常骄傲非常自豪。正是有这种佛教文化的熏陶,当地的学子一向都很刻苦努力,离天梯山不远的窑洞村就出了六名博士后、二十八名硕士研究生。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咱们的天梯书院。天梯书院原名成章书院,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它的原址在武威文庙的西侧。到了乾隆三十四年,改名为天梯书院。在武威大佛寺的旁边还设置了一个分院,1927年地震时,书院被毁于一旦,到了民国时期又在天梯书院的原址上修建了一所学校,叫作天梯小学。在修建水库时这所学校被搬迁至灯山村,也就是现在的中路中学。这所学校培养了众多的精英人才。这也足以证明这所学校的学风浓郁、严谨、向上,很好地把佛教文化中的善念融入了教学工作中。再加之不懈的坚持,良好的教学风气就慢慢形成了。
3 天梯山石窟的旅游环境
目前,天梯山石窟景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为了加快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游客的基本旅游权益,景区大力改造了游客中心、环保厕所、停车场、观景台、健身器材、信息网络服务等一系列设施。完善规范了景区各类标识。除此之外在离景区2千米处的灯山村还修建了天梯花海、天梯山精品民宿(图3)、蒙古包等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项目。天梯山精品民宿毗邻大佛,又与自然山水相伴,它的打造延续了淳朴的西北民居风格,使用的是传统的建筑营造手法,在景观设计上采用了乡野风格,也借助了当地的民俗特色和文化。这样既远离城市的喧嚣,还可体验山野派的生活,传递的是禅意的文化生态理念。特别推出凉州宝卷(图4)、凉州社火(图5)、凉州文创产品等文化活动。所以这里是休闲度假、观光娱乐、餐饮服务、文创产品销售为一体的精品民宿度假区,是国内外游客参观游览住宿和避暑休闲的好地方。我在这里也真诚的邀请八方游客来这里做客。天梯山石窟景区欢迎您的到来。
4 结语
本文以天梯山石窟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价值为依托,以提升旅游品位为目的,简要分析了天梯山石窟的環境现状,这对天梯山石窟的未来规划有一定的参照性,只有各方人士团结一心,坚持不懈,让信仰继续传承,才能使天梯山石窟永远散发出光芒,才能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才能进一步提高天梯山石窟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胡宗秘.凉州石窟[M].武威:武威市华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1.
[2]罗晓春.“丝绸之路”上中小型石窟的环境现状与价值提升—以天梯山石窟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