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华
摘 要:近年来,随着博物馆书画文物临时性展览的增多,文物修复工作者往往面临一些紧急性的修复任务。文章试图以黄慎《美人图》保护修复为例,与同行进行专业探索,并就书画保护修复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展开相关探讨。
关键词:临时展览;古旧书画;修复保护
0 前言
随着博物馆临时性文物专题展览的增多,许多深藏不露的珍贵文物得以同公众见面。这些临时性的专题展览在时间筹备上往往大都比较有限,经常会有一些亟须进行保护修复的藏品加入展览序列,广大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就会面临一些临时性的紧急修复任务。这些临时性的保护修复任务大都不在日常工作安排之列,在修复周期上要求比较苛刻,但对修复质量的要求却是一样的。这对修复人员是不小的挑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在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实施提升改造的工程中,需要一批馆藏珍贵书画及文物拓片加入文物展览中,黄慎《美人图》便是其中新增加的文物藏品之一。可是,文物原件因保存不佳,导致裱件残破不堪,根本无法满足陈列展览的需要。集中送修的文物大都级别较高,多为国家一、二级珍贵文物,而且每件书画的破损情况都不尽相同,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加上修复任务又比较紧急,根本无法按照日常修复程序进行。为了配合展览的进程,使这批珍贵的书画文物能够完美地加入展览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们迎难而上,积极承担了该批文物的修复工作。为了更好地记录黄慎《美人图》这件藏品的保护修复过程,现将工作中的一些处理方法总结成文,以供各位同仁交流切磋。
黄慎(1687—1768),“扬州八怪”之一,其作品主要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尤以人物成就最为突出。所绘《美人图》轴,纸本,国家一级文物,1963年征集,现藏河南博物院,为黄慎的精品力作之一,极具艺术审美价值。黄慎《美人图》画心高160厘米,纵66厘米,原款式为两色惊燕形式,通体尺寸为79.6×267厘米。天头66厘米,地头41厘米,上隔水17厘米,下隔水11厘米,惊燕2.6厘米,惊燕间距23厘米,立柱(边)7厘米。天地头淡青色,隔水、立柱(边)米黄色。
黄慎《美人图》轴是河南博物院院藏明清书画艺术品中的精品之一,院领导对其的保护修复工作高度重视。针对该件藏品的破损情况,我们单独制订出了一套翔实的修复方案,充分考虑文物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详细的预案,一旦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对。为了保证该件藏品的修复质量,同时考虑到工期的临近,我们首先对待修文物进行了合理的工作安排,避免在修复操作过程中出现工作盲区,尽量避免因操作流程出现“无事可做”的被动局面。该件文物的修复流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现状调查;②制订修复方案;③实施修复;④制作修復档案。有了上述工作指导思想的确定,我们在后期的工作中基本上是有序进行的。
1 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是为了更多地记录文物的历史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好基础。首先需要对该画作进行原始信息记录和拍照存档工作,该项工作的重点就是为后面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因为文物的历史装裱信息也是文物本体所承载的一部分,在重新设计装裱款式时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其次对原件破损处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拍照存档,详细的原始资料能够为后续修复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提供参照,同时还为后期的修复及研究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
因保管不善等诸多历史原因,该件藏品送修时画面多处折断,断裂处边口翘起,折痕较多;画面上部有大面积污渍,该画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画面纸张存在厚薄不一状况,画心有多处揭破的斑块,画面存在着大量不当的修复痕迹;因全色过重,全色处颜色明显比周围画面色调暗。以上现象充分说明此画有不恰当的揭裱修复历史。因裱件曾经受潮,画面及裱件背面布满黄锈色、黑色、紫色等霉斑;裱件上下隔水镶缝处断裂严重,天杆断裂,包首磨损残破,轴头缺失,绫边磨损,丝线脱落。画面上还堆积着多种小颗粒固体污染物,多处小面积空壳,原裱件破损严重,绫料酥化,绫边磨损严重,无法正常张挂,更不能展出,如此状况,亟须采取紧急修复保护措施。
2 制订修复方案
众所周知,书画文物的材质因其自身的特性,在修复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人为无法控制的变化,如糟朽纸张遇水会成为“稀泥”而无法揭取。同样,书画文物的墨色及颜料又有因遇水受潮而发生“洇色”或“跑墨”,必将有损作品的神韵等。但书画修复工作又必须要接触到水,如果这些状况一旦发生,基本上无法挽回,势必会给书画文物本体造成伤害。因此,制订安全科学的修复方案是确保修复保护工作万无一失的前提和保障。
3 在实施修复中的一些处理方法
经过上述前期准备,我们按照方案依次进行相关流程。鉴于书画文物修复过程的相似性,在此就不再详细地陈述。
不过,在此件书画的修复过程中发现,因画心纸质为棉连纸,这种纸既薄又易起毛,且已严重糟朽脆弱,如果将画心后面的托纸重新揭取,极有可能将画心命纸连带揭起,况且该画在历史上又经多次揭裱,画心中存在许多补洞,画心已经厚薄不一,不易再次揭裱。所以,该件藏品修复保护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好画心命纸。为了不影响画作的神韵和寿命,我们决定采取保留原托心纸,只是将原先修复全色的不当之处进行了更换,在画心原来被揭薄的地方及画心断裂处进行局部“隐补”,从而增加了画心破损处的牢固性;对画心局部“空壳”处用注射器进行补浆处理;因霉斑病害的轻重不一,我们在保留书画原有“包浆”的基础上,并未对画面进行药物清洗,只是对局部进行了清洗,保持了画面气色古韵和谐统一。
在托心上墙阶段,因为画心破损严重,为了减少画心崩裂的概率,我们采用“封正法”处理,即用清水托心后上墙挣干,就是在画心的背面用水敷高丽纸或较结实的宣纸,四周搭浆后贴墙风干挣平。
补胶矾时,舍弃了传统全面施胶矾的习惯,采取局部施加的方法进行处理,一改传统整体施胶矾的做法,避免因矾的残留对纸张造成酸化。上胶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全色打基础,同时也是为了对补纸进行加固,胶矾水能够填补纸张及画面的毛细小孔,避免使补上去的颜色在画面上出现“洇色”现象,或者渗到背面托心纸上。
在全色修复阶段,我们采取“平全”和“立全”相结合的全色模式。全色要求修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全色时既要注重画面的整体协调,又要兼顾文物的“可识别性”,符合现代文物修复的科学理念。我们认为现代的科学理念并不与书画修复的传统技艺相冲突,只要大家平时稍加分析研究,就能发现二者在绝大部分内容上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就“可识别性”而言,其实与书画修复染色、配纸以及全色的要求是一致的,平常的做法强调所配纸张、全色要求必须接近但要略浅一到两个色阶,而现代理念要求文物经修复后必须能够判断出所填补部分,让人们可以判断出哪些才是修复前的文物本体。修复工作完成后,我们将修复过程的各个细节制作成修复档案,以供日后查阅。
如何加強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是广大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为了增加该件重点文物藏品修复的科技含量,我们试图利用河南博物院现有的科技手段,对这件文物进行力所能及的检测。
在黄慎《美人图》保护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在运用传统书画装裱修复技艺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该件文物材质进行pH检测。书画文物因其载体纸张或绢自身材质的特性,极易与外界发生反应,致使纸张或绢发生老化或酸化,严重危害书画文物的寿命。因此,在书画文物的修复过程中,我们平时应注重对书画本体材质酸化进行检测,以弥补我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弱点。在选取检测点上,选取了画面不同部位进行检测,然后取其平均值进行参考,因我们使用的pH检测仪器是一种便携式的检测仪,检测时文物表面需要潮湿才能检测得精准。若要避免对文物造成伤害,科学的检测才是文物本体安全的长久保证。在修复的过程中运用自来水过滤技术对藏品表面进行清洗,保证了清洗用水的中性。
河南博物院藏黄慎《美人图》的保护修复,是在较短时间内修复完成的一件珍贵但又极其残损的书画文物藏品。对该件文物进行详细研究,制订出具体的修复方案,并按照方案具体实施。
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使用干清理法,去掉固体污染颗粒和揭去覆被层,保留画心命纸,再将局部加补薄宣纸、垫条等技术处理,将原来破旧、折断、污染、厚薄不一、完全不理想的画心实施修复保护后,为保留历史信息,按照原装双色加惊燕的形式重新装裱保护。
经过我们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科学合理修复后,黄慎《美人图》平整、清洁、装裱色彩雅致、工艺和绫料考究,根据原来款式并结合展厅书画文物展柜的特点重新设计通体尺寸,既保留了文物原有的装裱款式又符合陈列展览的需要,满足了展出和收藏的需要,让这件珍贵的书画文物重放异彩(图1)。通过对这件文物的修复保护,我们的修复工作人员也增长了一次对高级别文物藏品具体分析、研究操作的实践,总结出了更多的方法,为今后纸质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 相关思考
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极其严谨且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在博物馆日常的修复保护工作中,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临时处理一些紧急修复任务,这些修复任务大多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针对这些突发性的修复任务,如何高效地解决修复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临时性专题陈列展览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感受。
首先,保护修复人员应积极同陈列、保管团队经常沟通,第一时间掌握上展文物清单,了解文物破损修复状况,做好随时参与保护修复的心理准备。
其次,接到临时保护修复任务时,要保持好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搞好破损文物病害调研工作,针对不同的病害状况制订好相关实施操作和实施预案,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在实施修复时应严格按照计划分步进行,合理安排工序,修复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不同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沉着冷静,及时请教、商讨出应对措施,确保待修文物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