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林业一线 守护一方山水

2021-05-19 18:13省林业局科技处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浙江林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香榧林农浙江省

省林业局科技处 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编者按:

近年来,浙江省基层活跃着一批热爱林业、热爱林农、热爱农村的林业科技推广员、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等,他们践行科技工作者精神,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高质量森林浙江和林业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第一批200人“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名单,浙江省楼君、严邦祥等6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榜上有名。本期特别策划将介绍“最美林草科技推广员”,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效和先进事迹。

楼 君

杭州市富阳区农技推广中心林业站

楼君,现担任杭州市富阳区农技推广中心林业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富阳区干果首席推广专家,富阳区林下经济服务队队长,富阳区林业专家巾帼服务队队长,富阳区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杭州市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杭州市131人才,富阳区135人才;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奖章,全国林业系统先进个人、林业科技服务三农金桥奖、全国最美林技推广员,浙江省绿化奖章,浙江省1818平原绿化先进个人,浙江省林技推广突出贡献奖,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及杭州市抗雪救災先进个人等称号。

楼君在绿化造林岗位工作中,主持实施国家沿海防护林工程5083公顷,富春江沿岸宜林岸线初步实现断带合龙、窄带加宽、残带修复,宜林荒山已基本消灭,富阳区被省政府授予沿海防护林先进县。主持中央立项森林抚育示范工程,通过封育改造、抚育改造、补植改造和更新改造等有效措施,完成森林抚育任务25万亩,亩均森林蓄积从2.17立方米提升到3.12立方米,总结探索出“生长促进、冠层疏透、结构调整、生态修复、景观优化”等五种森林抚育经营模式,森林质量和林分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富阳森林实现了从量变向质变的跨越,被认定为省级森林抚育示范县。承担“1818”平原绿化工程,新增平原绿化面积3.11万亩,平原绿化率从14.6%提升到19.3%,富阳被授予“1818”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她积极投入到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大力推动增量扩绿、提质增效的五大“森林工程”,通过几年的努力,助力杭州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成功创建5个省级森林城镇、15个森林村庄、2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个全国生态文化基地,形成整个区域范围内山、水、林、城相融合的绿色生态网,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努力建设杭州西郊大花园,从山上走到山下,承担全区村庄绿化景观建设,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注重挖掘地方乡土特色,拓展绿化空间,2016—2020年全区建成76个村庄绿化样板村,极大改善了乡村环境,乡村基层组织和乡村百姓对林业工作的赞誉度得到极大提升。

为让山区林农掌握和使用先进林业技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真正实现产业增效、林农增收,楼君找准发展方向,带领团队主持香榧早实丰产、山核桃提质增效、甜柿油茶新品种引种、竹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和食用菌轮作经营以及“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林作模式等10余个推动林业增产增效的主推新技术、新品种项目;从转变林农的生产经营观念入手,指导林农充分挖掘当地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围绕一举多得、一林多用目标,推广标准化栽培、高效栽培、复合栽培、仿生栽培、生态栽培等关键技术和经营理念,帮助林农林里淘金、点石成金。2018—2020年,全区“一亩山万元钱”新建培育1.38万亩,辐射推广和巩固提升8.3万亩,有力推动了科技在现代林业中发挥出的“倍数效应”。通过几年的努力,香榧、山核桃、甜柿三大特色山地经济林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美丽新经济,竹林经济得到破题发展,“一亩山万元钱”创新示范遍地开花,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通过科技引导,找到绿色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推动山区综合开发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的重要途径,山地干果、竹林经济和林旅观光等林业新业态成为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基础,引领现代林业在高效多能中实现永续发展。

作为基层林业科技的带头人,楼君牢记科技要服务民之所需、民之所盼的初心使命,秉承职业精神,甘做绿色事业薪火相传的铺路人。牵头实施区政府和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战略合作工作,形成了全国层面国家林业科研机构与地方有实效先进成熟的合作模式。2018—2020年,全区已建成战略合作林木特色村、基地8个,种苗繁育基地5个,林作创新示范基地12个,科技帮扶示范基地20个,森林健康工程3个,开展技术指导120余次;完成林业管理人员培训3期150人次;基层涉林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培训9期980人次,合作编印《富阳区彩色树种主要病虫害图鉴》和《多彩森林、多彩新农村绿化树种应用手册》等著作2本,深入挖掘富阳生态和产业发展潜力,通过对亚林所先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林业富农产业,科技引领绿色增长走上快车道。

严邦祥

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30多年来,严邦祥立足岗位,深耕青山绿水间,用青春和热血让景宁这片土地更美丽,用实际行动展示最美科技推广员的形象。他先后被聘为景宁县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景宁县政府“丽水山耕·景宁600”富民强村工程特邀专家、丽水市科协“百名专家连百村”特邀专家,获得浙江省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浙江省“最美林技推广员”、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突出贡献个人、丽水市绿化奖章、丽水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景宁县第三届拔尖人才等荣誉。

严邦祥先后组织实施了世行贷款造林、国家造林补贴试点、森林抚育、兴林富民示范工程等10余个项目,营造基地20余万亩,用行动积极推动绿色生态理念。1991—1996年,正值浙江省实施灭荒绿化和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他带领技术人员爬山头、下地块,对荒山进行边规划边落实边实施,用方形铁丝圈来检查造林定植穴的质量。同时积极开展杉木速丰林模式栽培技术与推广,他本人创建杉木示范基地120亩,每个生产环节都现场指导,使示范基地当年苗木新梢平均长度达58厘米,获丽水市参赛基地第一名。在他的示范带动下,造林基地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全县如期完成了荒山绿化,经省绿化委验收,成为全省首批达标县之一。

严邦祥致力于林业生产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先后主持省级项目1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获省、市科技兴林奖。实践出真知,严邦祥正是冲在林业第一线,把政策和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带入每家每户的“引领者”。

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从项目计划到地块落实,从作业设计到组织实施,从技术指导到检查验收,都亲自到场,严格把关。2009年以来推广油茶良种9个、香榧良种3个,建成油茶基地2.2万亩、低产林改造基地1.2万亩,香榧基地1.6万亩,惠及林农3500余户。2013年,随着浙江省“香榧南扩”战略的深化实施,景宁县将香榧作为全县“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加大力度发展香榧产业,与此同时,严邦祥开始近距离接触香榧,并与景宁立勤香榧产业园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起初的林业引资政策宣讲、林地流转的协助完成、香榧大苗造林技术的推广,到如今的香榧管护技术指导等,严邦祥见证了立勤香榧产业园的建设发展。目前已建成4000亩的景宁香榧核心示范基地,年产量逐年增加,不仅带动了全县香榧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毛竹产业是景宁县最惠民、最受林农欢迎的产业,他大力推广笋竹两用林、测土施肥等技术,建立高效示范基地2.9万亩、低产林改造基地3.5万亩,组织开设竹林道830公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毛竹产业效益,促进了林农增收,惠及林农3万余户。

为开辟更多的增收渠道,提高林农的收入,他以“景宁600”富民工程攻坚战为契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引进工商资本,积极推广“一亩山万元钱”创新模式,创建示范基地21个,发展基地1.5万亩,惠及农户1200余户,将林下经济产业培育成为全县生态经济新的增长点。

严邦祥潜心研读,先后编制了《乡村振兴“景宁600”产业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景宁县“一亩山万元钱”五年行动计划》;组织制定《景宁县林业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向省、市争取项目20余个,争取资金上亿元。

严邦祥还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组织举办香榧、油茶、林下经济等技术培训30余次,送科技下乡活动20余次,培训林农3000余人次,发放资料1万余份。建立景宁木本油料产业、景宁林下经济产业等工作群,进一步加强与林农的交流沟通。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深入到山头地块,手把手指导林农科学种植,发现并及时解决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如地膜覆盖、油茶品种按带状种植,有效解决了幼林抚育难度大、油茶成熟期不一、采摘难度大等问题,提高了林农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

深入基层,传授技术,服务百姓,多年来,严邦祥把科技服务作为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始终牢记并践行着守土尽责的初衷,为林农增收林业增效作出了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林农脱贫致富的宗旨,在林技推广服务路上谱写了一曲无悔的奉献之歌。

胡文翠

东阳市林业种苗管理站(东阳市香榧研究所)

胡文翠,2004年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同年入职东阳市香榧研究所,加入到中国林科院亚林所韩宁林研究员带领的香榧科研团队。2007年以来逐步主持东阳市香榧研究所的科技推广工作,兼任东阳市香榧产业协会副秘书长,负责全市香榧生产科研工作。2018年东阳市香榧研究所并入东阳市林业种苗管理站,继续负责全市的香榧科研与推广工作。她曾参与编撰了《香榧栽培技术》、编写了《国家级东阳香榧良种基地“十四五”总体发展规划(2021—2025年)》;参与申请“好运来”茶花新品种1件(新品种权号:20180367)、“好运来”桂花新品种1件(新品种权号:20200156);曾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届“扎根基层工作,献身林草事业”优秀毕业生、浙江省“最美林技推广员”等荣誉。

胡文翠坚守在香榧生产科研第一线,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韩宁林研究员的帮助指导下,刻苦钻研香榧良种选育、优质早实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坚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在香榧研究所科研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解决了制约香榧发展的系列瓶颈问题,推动了香榧产业的健康发展。

胡文翠收集榧属种质资源140余份,建成省级种质资源收集圃80亩;建成试验林60亩,开展了香榧杂交育种工作,培育出F1代杂交苗1000余株;建成省级良种采穗圃95亩,可提供良种穗条3万穗/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种苗资源,2017年香榧良种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林木(香榧)良种基地;选育的7个香榧品种经浙江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审)定为香榧良种,其中“东榧1号”“龙凤细榧”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重点推广100项科技成果(良种)授权香榧新品种1件,同时还筛选出大批优良单株,为香榧新品种、良种的培育,为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为香榧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胡文翠经常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指导,积极推广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技术,为百姓“送科技”,提高基地管理水平及技术应用普及率,发现并及时解决各香榧基地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推广“深挖促根”“选用良种”“适时适度结实”等九项早实丰产栽培技术,使香榧结实由原来的20年左右提早到了嫁接后2—4年见果,10年后投产,解决了结实迟,投产期长等难题;确定了土壤的酸化可以导致香榧叶片黄化,过度过量施肥造成根系或其他原因造成根系损伤也会引发叶片黄化、脱落等问题,找到了香榧葉片黄化的原因。累计举办科技推广培训班35期以上,开展香榧嫁接、人工授粉、早实丰产栽培、肥料和农药的规范使用、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技术科普宣传,通过线下、线上指导等方式,加快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2014年起东阳市新造林产量已超过老林,增产值超过2200万元,且逐年上升,香榧真正成为了山区农民的“摇钱树”“致富树”。

胡文翠自参加工作以来,参与鉴定“香榧早实丰产建园模式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等3项省级科研成果,登记成果4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4项,其中主持转化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3项,参与转化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2项,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不仅为榧农争取到500多万元的财政补助,减轻了榧农的负担,而且通过项目合作实施,推广良种、早实丰产示范基地3万多亩,推动了香榧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林农增收,香榧产业综合效益从2003年的6000余元/亩提高到1.16万元/亩,打造了东阳的“一亩山万元钱”模式,实现了山区经济的良性循环。

刘 军

杭州市余杭区林业改革和产业发展中心

杭州市余杭区有35万多亩竹林,毛竹、早竹、淡竹、苦竹……覆盖了百丈、鸬鸟、黄湖、径山、瓶窑、中泰等镇乡山间水岸。从杭州市区驱车向西或往北,一路上都能看到大片的竹林,满地的竹笋争先恐后、脱颖而出。余杭成为中国竹子之乡,成为中小径竹笋产业发展的一个榜样,背后是余杭区林业工作站林业正高级工程师、首席推广专家、余杭区竹业协会会长刘军的辛勤耕耘与默默付出。

作为长期在余杭一线从事林业科技推广和产业、行业发展工作的刘军,现任中国竹产业协会理事、浙江省竹产业协会理事,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理事、浙江省林学会竹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小径竹笋产业服务站秘书长。担任余杭区科协常委、区政协联谊会农业与科技组副组长,曾获浙江省首届林业科技标兵,浙江省林业科技推广突出贡献奖。近五年来,由他主持或主要参与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7个,获得梁希林业科技奖二等奖3项,杭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兴林奖一等奖2项,主持、主要参加编制的地方技术标准5项,授权发明专利2件。由其主持完成的《衰退及冰雪灾害生产恢复关键研究与应用》项目获第十九届浙江省科技兴林奖一等奖、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成果在2016—2018年,建立示范林3800亩,示范与推广面积达7.05万亩,累计新增产值2.18亿元,累计新增利税6594万元。

他不仅知竹,也知花,关注“产业与科技”问题,对余杭区花卉苗木业、竹笋业等林产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主导筹备成立了余杭区木业协会、兰花协会、生态文化协会,并担任区竹业协会会长、区花卉协会执行监事、区生态文化协会监事,推动了民间科技机构——杭州北美冬青发展中心、区名卉花艺发展中心、区湿地生态研究所、区中泰竹笛研究所、区花木研究所、区竹笋研究所的成立,内聚合力,外引智力,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余杭区林业产业“产学研”深化。此外,他协助北美冬青的首位引种人——余有祥,深化北美冬青引种、繁育、培育与科技攻关、市场推广工作。2012年主持承担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枫香、北美冬青优新品种引进推广示范”,2015年12月,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北美冬青新品种引进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成果总结、鉴定工作,该项成果获得第七届梁希林业科技奖二等奖。如今,北美冬青在全国近2000家引种单位得到应用,一大批花卉苗木业者受益,为花卉苗木的结构调整,找到了一个新增长点,通过引入北美冬青这一具有优良观赏特性的苗木新品种,全国主要花卉苗木产区的园林绿化得以注入“新鲜血液”,苗木市场更是增添许多的“新生力量”。

他还带领团队成员赴四川、重庆、江西、福建、安徽、江苏等中小径竹笋产区考察学习、交流经验、借鉴发展,技术在提升,影响在扩大,技术和产品的服务也随着余杭区竹笋业团队的脚步,走出余杭,走进各个中小径竹笋的产区,与各主产区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了比较密切的业务关系,构建起了一个技术、信息与服务网络,在技术交流过程中,早竹笋专用配方肥成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产品。通过科技实践,示范林建设,进一步激发农民就业热情,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早竹笋事业的农民带头人,带动一大批早竹笋从业人员的不断成长。

如今,他积极进取,思考着余杭林产业转型发展,积极投身到余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浪潮中。作为余杭区科技人才服务队竹笋业团队的队长,以及余杭区竹业协会负责人,他带领广大会员、竹笋业从业人员,发挥竹业致富带头人的生力军作用,为余杭实现“三个全域”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广阔的余杭热土上化为生动现实。

潘晓路

温州市瓯海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潘晓路,原名潘锡东,农学学士,高级工程师,瓯海区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农广校专职教师,1991年7月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竹类栽培与利用专业,1991年8月进入原温州市瓯海县林业特产局三溪区林业工作站工作,30年来初心未改,在林业战线埋头苦干,长期扎根瓯海林业基层一线,曾获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浙江省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温州市林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瓯海区青年岗位能手,第七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浙江省“农业之最”纪录指导者,瓯海区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浙江省科学普及优秀单位,获浙江省“科技兴林”奖三等奖2次,瓯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3次,温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温州市农业科技推广奖四等奖、温州市农业丰收奖二等奖各1次。

潘晓路的足迹遍及瓯海,是瓯海林业战线的“数据库”和“活地图”。有时,当地农民不知道密林中的小道路线,都会来咨询他。

2007年起,潘晓路作为科技帮扶专家,先后为3家企业承担多个科研项目,并获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扶持企业建立科技人才库和基地,引进科技产品,打造科技品牌,培育企业成长,其中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省级科技研究开发中心1家、瓯海区农业龙头企业3家、温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温州市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浙江省林业龙头企业2家,为瓯海林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实施完成省“一亩山万元钱”林技推广3年行动计划(2015—2017),实施2018—2022“一亩山万元钱”5年行动计划,结合山区绿色发展,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业科技富民模式,促进西部生态休闲经济产业带发展。累计建设推广示范基地15个,新建木本油料基地15个面积5100亩,以三叶青、铁皮石斛、灵芝、黄精、菜头肾、覆盆子等中药材为主,新建林下经济示范点10个,竹林覆盖技术示范点2处,油茶幼林套种5处,油茶生态经营1处,共计面积1025亩,辐射周边村面积2000亩,带动林农400多戶。他身体力行,充分践行山区振兴战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作为首席推广专家,潘晓路先后主持林业科普、技术推广、食用林产品安全监管等一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累计指导发展木本油料(油茶)基地4621亩,使瓯海油茶产业从无到有;主持完成《毛竹笋用林覆盖栽培技术示范》《名特新干果——香榧的引种和速生丰产栽培示范》两个温州市林业“四新”项目。2017年3月,由“四新”项目基地温州市金岗尖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单窝出笋33棵的成果荣获浙江省“农业之最”——单窝出笋最多的春笋纪录;主持完成推广油茶基地“机器换人”和生态经营模式,2017年新建全省第一条“油茶高铁”(单轨运输机),首次在全省实现油茶“机器换人”新模式,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反响,形成良好示范效果,中央电视台《绿色时空》栏目专门制作了电视宣传片,在全国油茶产区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示范效应;2016年开始在油茶基地实行山稻间作和黑麦草生态经营模式,2017年油茶山稻间作117亩,黑麦草种子200公斤,以降低抚育成本,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林地肥力和保墒能力,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邬玉芬

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站

宁海县双峰乡是榧树的自然分布区,山上有不少树龄几百年的榧树古树。20世纪90年代初,双峰的一些群众从外地引种香榧,但因为不懂栽培技术,香榧树成活率很低,失管现象极为严重。此外,香榧树生长缓慢,投产期长,一般从小苗种下到挂果需要7—10年时间,要形成产业效益至少需要15年。“香榧好吃树难栽”,这是当地人对种植香榧的最初印象。

2005年,浙江省其他地方开始大力发展香榧产业时,双峰却出现了卖香榧树的热潮,把一棵棵香榧大树廉价售卖。当地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苦于不懂技术,无法帮助百姓解决难题。此时,在宁海县林特技术推广总站工作的邬玉芬了解情况后,专程回到母校浙江农林大学请来了香榧专家,引进了“香榧良种选育及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成果,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主开展了“高产优质香榧新品种选育及快速繁殖技术中试与示范”“香榧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等课题研究,打出早实丰产栽培技术组合拳。

针对香榧发展新区种苗供应紧缺问题,邬玉芬积极引进香榧优良品种及无性系,就地建立采穗圃20亩和苗木繁育基地250余亩,可年产苗木50余万株,不但一举突破了苗木供应瓶颈的问题,还累计为农户增加收入3000余万元。针对造林成活率低问题,邬玉芬大力推行大苗造林,并亲临一线严把造林质量关,让农户栽培香榧的成活率提高至93%以上,一跃走到了全省前列。此外,邬玉芬针对投产慢、效益低问题,积极研究与推广大树高接换种和整形修剪、矮化栽培、科学配方施肥、病虫害精准测控等配套栽培技术,在里天河村建立的早实丰产示范基地100亩,造林9年后亩产值突破2000元。针对香榧雌雄异株、连年结实效果差的问题,邬玉芬大力推行人工辅助授粉技术,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完成人工授粉6000余亩和7000余亩,2019年青果增产44.6%。针对双峰是香榧新产区、榧农加工技术不过关的实际,邬玉芬在组织榧农到诸暨等主产区学习取经的基础上,及时开展“优质椒盐香榧的加工工艺研究与推广”等技术攻关与应用,建立了适合当地实际的加工技术。针对香榧林前期投入大、收益低的问题,邬玉芬积极引导农户在香榧林下套种黄精等中药材,建立香榧—黄精复合栽培示范基地500亩,预计黄精亩产值可达1万元。在她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下,双峰的香榧开始不断投产,产生效益,双峰的百姓也逐渐从栽培香榧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实惠,从“卖榧树”变成了“种榧树”,从“推着种”变成了“抢着种”。

如今的双峰已是宁波及附近地区小有名气的香榧新兴产区了。目前,宁海县山区的香榧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双峰山区就占一半以上,而宁海县投产的7000余亩林分也主要在双峰。宁海县香榧产业从零起步到现在成为宁海四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双峰山区的示范与引领功不可没。在邬玉芬的推动下,双峰已建立香榧加工企业5家,注册香榧品牌10余个。宁海香榧青果产量已从2009年的25吨提高至目前的425吨,产值从70多万元提高至1275万元。近年来,邬玉芬也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宁波市五一劳动奖章”“宁波市第一届林业创业创新人才奖”“宁海县优秀创新型人才奖”“宁海县科技功臣”等荣誉。面对这些来之不易的荣誉,邬玉芬依然保持平常心,她说,香榧是当代种树、世代受益的长寿树,香榧产业的技术推广服务同样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既然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守好初心,擔好使命。

猜你喜欢
香榧林农浙江省
枝头浓缩的千年时光
全国首个榧文化研究会在柯桥区稽东镇成立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欢天喜地过大年
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分析
东阳香榧变身“财富树”
嵊州香榧品牌建设要走特色之路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分布图
林农的林下经济
林农合作组织的合作联盟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