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尹凡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河北秦皇岛 066102)
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等6 部门发布《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国民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学校要将校内垃圾分类贮存工作规范化。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工作,到2020 年底,各学校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100%[1]。校园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对社会风气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先行先试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20 年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获批“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这是继河北省科协授予“河北省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后的又一重大成果,对强化科普队伍、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社会影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从CNKI 中以“垃圾分类”为检索词,时间跨度为2016—2020 年,根据相关度进行检索,导出3 000 篇典型文献(剔除外文文献、会议论文和报道),并且利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0 个关键词,见图1。
图1 被引用次数排名前10 位关键词
如图1 所示,在2016—2020 年每个关键词被引用的频率以及开始被引用的年份中,生活垃圾处理中心度为3.638 2,按中心度排名生活垃圾处理位于第2 位,该研究话题2017 年激增一直持续到现在。人们在丢弃生活垃圾时如果能将垃圾进行分类相当于从源头上将垃圾进行分类,将提高后续细致分类的效率。校园垃圾位于第7 位,中心度为2.908 6,从2017 年开始作为研究热点突然激增且持续到2020年,说明校园垃圾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实现垃圾分类,解决垃圾分类的重要突破点——生活垃圾,可以从校园出发[2]。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高等教育对于提升人们的素质具有较大影响,垃圾分类校园先行,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开拓和推进作用。然而现阶段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尚处于起步阶段,设置的分类垃圾桶成效不佳,大部分学生视而不见[3]。因此,应将学校作为提高人们环保意识、提高文明素质的重要阵地,以达到“学生—家庭—社会”的文明连带效应。
本文采取抽样调查与观察的方法,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为例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校园垃圾桶展开抽样调查并辅以观察法得到学校垃圾的基本组成。
学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在学生安全方面极为重视,所以校园垃圾中有害垃圾较少,约占5%;餐厨垃圾占比最大,占51%;宿舍垃圾次之,占24%;教学区和办公区垃圾占20%。
为了培养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营造垃圾分类的和谐氛围、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学院开设了“垃圾分类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课程,从垃圾的来源、现状、危害,垃圾分类的目的以及意义等方面利用情景教学的授课形式进行讲解。
为了更好地宣传垃圾分类,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学院垃圾分类工作小组办公室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垃圾分类系列教材“主人翁”形象征集活动。为了扩大影响,使垃圾分类辐射范围更加广泛,本次活动通过网络投票评选,投票平台的浏览量高达5 万余次。
全面实现垃圾分类离不开完善的设施。在校医院以及餐厅门口放置了现代化的垃圾桶,正确投放垃圾可以换取积分兑换矿泉水等。学校在快递代收点设置专门的快递垃圾回收点,使得快递垃圾资源化。
学院师生自愿组成宣讲团,对秦皇岛市迎宾路小学、青云里小学及秦皇岛市中专学校等学校进行生活垃圾分类主题宣讲。宣讲活动主要包括3 部分: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垃圾分类模拟互动体验、垃圾分类手册发放。通过有趣易接受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垃圾分类,接受垃圾分类。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是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待改善。
在垃圾运输方面,学校没有对运输阶段的垃圾分类进行管理,宿舍楼前虽然设置了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3 类垃圾桶,但是在运输过程中采取一车混合制,将所有垃圾桶的垃圾混合装到一辆车中,混合收集使得有利用价值的垃圾如废纸、塑料等无法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增加了垃圾处理量,加大了垃圾处理的成本。
学校将垃圾桶放置在宿舍楼门前,虽然节省了成本,但是缺乏便利性,尤其是居住楼层较高的学生通常将所有垃圾装进垃圾袋中,无法进行有效分类。教学楼中设有简单的垃圾桶,导致垃圾混装。教学楼内垃圾桶大多为开口式,随着气温的升高,垃圾会逐渐分解产生异味,并且菜汤与水果的汁液积于垃圾箱底部,不但清理十分困难而且容易产生细菌、寄生虫等,增大季节性传染病的传播概率。
校园中的有害垃圾主要有废电池、过期药品、过期化妆品等。以废电池为例,其中含有镉、锌、锰等重金属,镉如果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会损坏肝和肾,同时也会引起骨质疏松甚至造成骨骼变形[4]。由于学校缺少有害垃圾固定回收点,学生通常把它们与其他的垃圾混在一起丢掉,容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垃圾分类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泛,学生虽然具有环保意识,但是没有接受过有关垃圾分类完整系统的教育,缺乏垃圾分类的专业知识。学生们陷入了有意识、有意愿进行垃圾分类但是却不知如何进行分类这一尴尬境地。
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垃圾分类专业知识,即具备了一定能力,但学校缺乏硬性规定,使得学生们缺乏端正的态度,觉得是否进行垃圾分类影响不大。学生缺乏行为约束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能会因为惰性而导致垃圾分类工作事倍功半。
根据学校目前垃圾分类现状,对学校垃圾分类投放标准、分类垃圾收集、垃圾运输等进行详细规划,健全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和设备。在宿舍、食堂、教学区和办公区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根据各区域产生的垃圾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学校与垃圾运输承包公司进行商谈,根据学校垃圾桶的分类配备相对应的运输车辆,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开运输,避免之前的一车混合运输。在做好前期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保障运输阶段的垃圾分类,避免前功尽弃。
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学校可以引进新型垃圾桶,实现“一桶分类”。在宿舍学生可以及时方便地投放垃圾,提高垃圾分类的成效,节约垃圾桶与清洁工的资金投入;在教学楼既有效解决了占地问题,还可避免异味的传出以及细菌、寄生虫的传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5]。
为了避免有害垃圾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学校应在宿舍门口设置废旧电池、过期化妆品、废弃荧光灯管等有毒有害垃圾的回收点,将它们分类回收,单独包装。学生们在丢弃这些垃圾时也应采取一定的处理方法,如废弃荧光灯管最好放置在原包装盒中丢弃到有害垃圾回收点。在校医院设置过期药物的回收点,此类有害垃圾由医院人员进行处理。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团组织可以在社团群、公众号及微博发布垃圾分类、环保等相关主题的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同学们亲身体验垃圾分类有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垃圾的有害性。通过社团活动增长学生的垃圾分类知识,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社团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发挥其在环保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根据宿舍垃圾分类情况评选文明宿舍,并给予奖励。学校可以增设垃圾分类的实践课程,小组成员也可以通过走进中小学进行垃圾分类宣讲活动完成本课程,取得一定的学分。学校设有垃圾督导员,进行垃圾分类的学生可以换取积分,达到一定数量的积分就可以兑换相应的物品。这样既把垃圾分类与学生的学分联系起来,也给予了一定的物质奖励,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与执行力,同时在中小学进行宣讲也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对全社会实行垃圾分类具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