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赛内容+成果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

2021-05-19 10:25于世华栗慧峰
科技创业月刊 2021年4期

于世华 栗慧峰

(呼伦贝尔学院 计算机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0 引言

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该《意见》中所提到的提升课程质量改革、改进实习运行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科研反哺教学等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1]。

以CNKI知网的关键词统计为例,对相关文献进行主题检索,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关键词或主题检索频次

研究成果统计显示,无论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还是创新创业及课程建设的文献数量都在逐年增加,表明相关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同时基于学科竞赛和“应用型+OBE”的研究也在持续升温,说明各高校已经开始布局创新创业教育,并使之成为常态化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1 面临现状

呼伦贝尔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升格的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是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应用、强实践是其典型特征。学校借鉴优势高校的学科、专业、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了解职业学院的人才、教学、实习和实训的具体要求。事实上,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在职场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面向未来、适应信息时代需要、为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明确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应该怎样培养人才就变得非常重要。

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特殊人才[2]。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之一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既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区别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点。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

2020年8月24日呼伦贝尔学院官方公众号发布了2019年学生参加竞赛的获奖数据,在表2中详细列出了参与竞赛的名称和获得奖项的相关情况。

表2 2019年呼伦贝尔学院参赛及获奖情况(部分)

呼伦贝尔学院学生在2019年全年共获得104项个人奖项和24项团体奖项,学生参与的各项竞赛赛事囊括创新创业、科技发明、学科特色等多个门类。其中获奖人数多的奖项主要集中在由学校统一组织参与的比赛,比如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和全国创业大赛等;而同样是全国性赛事,应该拥有广泛参与度的计算机类和外语类竞赛斩获奖项却寥寥无几。在所有获得的奖项中,最好成绩是国家三等奖,说明参与各项赛事仅仅是开始。要想真正实现竞赛成绩的突破还需要更加完善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2 实现途径

王晓勇[2]等指出开展学科竞赛重在建立长效机制,廖志豪[3]等指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基于素质模型,康全礼[4]等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基于CDIO大纲与工程。那么,针对呼伦贝尔学院教学、实训和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实际情况,从基于竞赛内容+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始,服务学生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最终激发学生的才能和潜力等相关措施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2.1 做好成果导向的教学、实训

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一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它通过对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组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成果[5]。它以预期学习产出为目标,反向进行课程设计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OBE教学从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到课程团队的层层把控,再到授课教师的落实实现,通过各部分环环相扣保证了教学成效。

按照OBE的教育理念,首先应根据竞赛类型和呼伦贝尔学院的培养目标设定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分为创新创业类、科学素养类和各学科专业类等不同类别。随后对于每个一级指标再根据竞赛内容设定二级指标,比如二级指标中的科学素养类可以细分为科学作品类、高等数学类和外语类等多个方面。之后根据竞赛的具体要求继续细分二级指标,比如以计算机专业类比赛为例,选取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蓝本,按照课程群设计三级指标,并把三级指标落实到对应课程上。表3列出了竞赛的指标和所需的课程支撑。

分析课程对竞赛的支撑关系可以发现,部分课程和赛事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例如:编程类课程直接支撑6项以上的一类国家赛事以及对硬件课程、网络课程等相关赛事间接支撑。如果能把指标细化到每一门支撑课程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竞赛训练,就可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实现预期的竞赛训练效果。例如: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表4列出了针对竞赛生和非竞赛生各教学环节不同要求的对比。

在日常教学中对于竞赛生和非竞赛生的讲授内容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例如同样用斐波那契数列讲解循环结构的应用,对不参与竞赛的学生授课内容是:

分析数列规律;引出循环语句的两种解决方案(循环已知和循环未知);给出代码,调试通过;学生自行练习。如果学生有志参与竞赛,那么基于竞赛的知识点支撑需要在授课中增加递推规律的扩展:Catalan 数、错排公式等。在相关实例的应用中增加上楼梯、蜂房问题、母猪故事、利用递归关系求解方程等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3 竞赛的指标和所需课程支撑(部分)

表4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各环节对比

如在讲解逻辑运算符的相关内容中,常规授课内容多以如何运用逻辑运算符表达复杂条件为例,例如怎样判断闰年;而基于竞赛内容的授课就会相应增加用逻辑运算符表达信息化的非数值计算等方面的例子和问题,例如预测名次等。这些相关实例的解决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夯实学生竞赛相关学科基础的同时真正发挥了教师“授人以渔”的引导作用。

落实基于“竞赛内容+成果导向”的教学过程不仅仅取决于授课教师,还要通过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授课形式,创新考核方式等方式以保障教学效果,这在软件开发、算法设计、硬件设计和其他(如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实践里也同样有效。

2.2 提供竞赛的全程管理

参加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从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到经费投入、联动机制等方面为竞赛提供全程管理和服务,这其中尤其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只躺在培养方案中,而要有具体的配套措施,比如协同相关部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规章制度、工作体制与工作机制;再比如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转换课程成绩及学分或代替毕业论文等的实施办法、相应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或资助办法和素质学分认定方案等相关的规章制度等。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基于竞赛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深入持久开展,使之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

(2)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工作。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难在广泛参与,没有广泛的学生基础,竞赛就失去了引领作用。所以做好学科竞赛相关政策制度的宣传和解读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广泛地宣传,做到深入人心,才能获得学生的广泛参与。比如:在官网开辟专栏介绍赛事指南和赛事安排,在公众号推送相关的竞赛日历,在学校醒目位置张贴海报等,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多措并举,扩大赛事辐射面,从而促进学生了解和参与赛事。此外,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对外交流和联络工作,为学生和老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和合作交流的平台。

(3)创新创业教育持久机制。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难在经常开展,而从参与基层社团组织的各种竞赛开始、到参与学校、省或自治区级组织的竞赛。所以,无论是旨在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增强学校科技氛围而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还是为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检验专业的教学成果而举办的学科竞赛,学校都应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并给予热情支持和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各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竞赛活动,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对学习的认同,逐渐形成努力向上的良好氛围。

总之,只有把竞赛活动纳入到日常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给予竞赛全方位的支持和管理,才能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良好氛围,实现竞赛成绩的不断突破。

2.3 鼓励学生参与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促进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其中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顾学生的成长道路可知,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往往为了更高的分数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即便到了大学阶段,修满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学分仍然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一要务,而社会责任、合作精神、兴趣爱好、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培养则基本流于纸面。事实上,兴趣才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好、更高、更远的动力之源。而竞赛无疑是激发学生潜力,使得学生重新找到兴趣点,激发学生潜力,发挥所长进而找到理想职业的有效手段和绝佳路径。竞赛对学生的提高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点滴成绩,提升学生成就感。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层次决定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无法处于前列,这样的学习经历使得他们很难从心里认同自己的能力。事实上,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愿意尝试新事物。而参与各种竞赛,在自己擅长领域会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此外,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往往不是传统上的“好”学生,他们的上述优势可能无法在课程的成绩上和学分上得到充分的认可;但是,竞赛所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挑战热情,以及在准备和参与竞赛阶段培养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2)积少成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反复修改计划书、调试完善程序、做PPT排练,并完成路演拍摄、视频剪辑及后期处理等,这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更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在攻克难关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得到锻炼,逐渐培养了他们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这些是其他教学活动所缺少和无法给予的。

3 结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跳出专业课程的局限,用更有含金量的指标衡量学校的教学成果;把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拿到社会这个“试金石”检验,对学校和学生不失为一条成长的捷径。总之,基于“竞赛内容+成果导向”的培养体系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有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竞争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应对就业挑战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