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明,胡文彬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临床较为罕见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经过系统及正规的驱铜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合并症/并发症往往影响疗效及预后。近年来我院先后报道了WD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突发性耳聋、银屑病、桥本甲状腺炎等病例。现报道我院自 2015 年以来收治的2例WD合并脑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患者的临床表现及MRI特点如下。
1.1 例1 女,18岁,因“渐进性言语含糊、动作笨拙,孕后加重伴吞咽困难、四肢无力半年”于2015年6月25日入院。患者2015年初渐自觉言语含糊不清,流涎。病情缓慢进展,2015年2月在怀孕后渐自觉动作较前笨拙,精细动作难以完成。至同年5月中旬反复呕吐后,病情加重至完全不能发音,吞咽困难,仅可半流质饮食,四肢无力,动作笨拙,不能独自站立及行走。发病前无进食减少,饮酒及大量补液等病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皮肤黝黑,表情稍呆板,发音困难,双侧软腭抬举差,咽反射消失,右侧上下肢肌力Ⅳ级,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四肢肌张力呈轻度折刀样增高,双上肢腱反射(),双下肢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双手快复轮替动作不能完成。辅助检查:白蛋白31.7 g/L,尿酸37 μmol/L,血清钠135.4 mmol/L,血清铜3.69 μmol/L,铜氧化酶0.036 OD,铜蓝蛋白47 mg/L。腹部彩超:肝硬化,胆囊炎,脾大。角膜k-F环()。诱发电位:听觉-脑干径路,右侧Ⅲ、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Ⅰ-Ⅴ波间期延长。EEG未见异常。头颅MRI平扫+增强:脑双侧基底节区内可见大致对称性斑片状T1序列低信号,T2序列高/低混杂信号,Flair和DWI序列低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高信号;脑干病灶呈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高/低混杂信号,DWI序列为大片状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增强后脑实质未见明显增强效应(图1)。诊断:WD;CPM。予以重金属螯合剂二巯丙磺酸钠(DMPS, 0.125 g/2 ml,上海禾木丰制药有限公司,H31021514)20 mg/(kg·d)静脉滴注驱铜治疗。驱铜治疗6 d加补充钙锌等微量元素2 d为1个驱铜治疗疗程。同时予以甲泼尼龙20 mg/(kg·d)连续冲击治疗5 d,辅以补钾、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患者逐渐吞咽困难及四肢无力均较前改善,但仍有言语不清及动作笨拙,经驱铜治疗(8个疗程)后言语含糊及动作笨拙逐渐改善,可独自行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
图1 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双侧基底节区内可见大致对称性斑片状T1序列低信号,T2序列高/低混杂信号,Flair和DWI序列低信号,ADC高信号;脑干病灶呈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高/低混杂信号,DWI序列为大片状高信号,ADC呈稍低信号,增强后脑实质未见明显增强效应
1.2 例2 男,20岁, 因“渐进性言语不清、肢体扭转,加重后伴吞咽困难、四肢无力2个月”于2019年7月18日入院。2019年5月家属发现患者表情呆板,言语不清,语声低,语量减少,动作笨拙,写字变小、变丑,行走欠稳。患者在进食减少后病情加重,2019年7月初出现言语极度不清,发音及吞咽困难,饮水返呛,四肢无力及远端扭转,完全卧床等。发病前无饮酒及大量补液等病史。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型消瘦,表情呆板,发音困难,双侧软腭抬举差,咽反射消失,四肢肌力Ⅳ级,四肢肌张力呈重度折刀样增高,双侧桡骨膜反射及腱反射(),右侧Babinski征(+),四肢远端扭转畸形。辅助检查:血小板55×109/L;总胆汁酸45.8 μmol/L,总胆红素36.6 μmol/L,直接胆红素16.2 μmol/L,间接胆红素20.4 μmol/L,谷丙转氨酶51 U/L,谷草转氨酶107 U/L;血清钠136.8 mmol/L;血清铜4.81 μmol/L,铜氧化酶0.125 OD,铜蓝蛋白101.1 mg/L。腹部彩超:肝硬化,胆囊炎,脾大。角膜K-F环()。诱发电位:听觉-脑干径路,Ⅰ-Ⅲ波间期延长。头颅MRI示T1及T2序列双侧基底节区呈对称性斑片状混杂信号,DWI及ADC呈混杂信号;脑干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呈高信号而ADC呈低信号(图2)。诊断:WD;CPM。予以DMPS驱铜治疗及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辅以补钾、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期间患者病情加重,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转诊外院ICU治疗。
图2 头颅MRI示T1及T2序列双侧基底节区呈对称性性斑片状混杂信号,DWI及ADC呈混杂信号;脑干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DWI呈高信号而ADC呈低信号
WD是临床较为罕见的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角膜K-F阳性及血清铜兰蛋白减低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之一[1-3]。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MRI对WD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头颅MRI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除此之外丘脑、脑干、额叶和齿状核也可能受累[4-5]。研究[6-7]进一步指出,WD颅内病变在DWI序列上既可表现为高信号(细胞毒性水肿)又可表现低信号(血管源性水肿、坏死等),且其病变多为稍高信号或稍低信号,远低于脑梗死DWI的高信号强度,DWI序列的ADC值多为300×10-6~600×10-6mm2/s。此特点可能与WD为代谢性疾病,铜离子逐渐沉积,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病程,病灶性质较复杂既有细胞毒水肿、胶质增生、变性坏死又有血管性水肿等有关。
CPM是以脑桥基底部对称性脱髓鞘为病理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合并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PM)[8]。CPM由Adams等[9]首次提出,并总结其临床特点指出,此病常在原发疾病基础上出现,症状常被原有疾病掩盖,极易忽视。CPM的MRI表现为脑桥基底中央部大致对称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三叉戟样”片状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晰,桥脑边缘不受累及,病灶在Flair及DWI序列上多呈高信号;典型病灶在冠状位上可见“蝙蝠翅样”改变[10]。DWI序列早期即可见相应区域较为明显的高信号,信号强度与急性脑梗死时的信号相似,且ADC值多为100×10-6~300×10-6mm2/s[7]。
本组2例患者均青少年起病,表现为言语不清,动作笨拙为主,1例在怀孕呕吐后,1例在吞咽困难、进食减少后,均出现吞咽困难进一步加重,发音及言语困难,四肢无力等。结合患者铜代谢指标明显异常,角膜k-F环阳性,MRI基底节点片状对称性异常信号,符合2012年欧洲肝病协会WD诊断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故WD诊断较为明确。进一步分析2例患者MRI-DWI特点:双侧脑干病灶信号呈高信号,脑干病灶的高信号强度与脑梗死类似,且DWI序列的ADC值为100×10-6~300×10-6mm2/s,而双侧基底节区呈低信号/混杂信号,二者存在明显差异。脑干病灶特点在WD中并不常见,为何会形成此种表现?众所周知,临床中DWI对细胞毒性水肿较为敏感,而ADC对血管毒性水肿较为敏感,表明脑干和基底节区病变性质不同,推测可能脑干病灶为新发病灶,存在急性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或脱髓鞘。此2例患者临床以亚急性起病的严重的延髓麻痹,四肢无力为特点,结合MRI的特点,故诊断CPM较为明确。CPM的常见诱因为电解质紊乱、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肝病、长期营养不良等;其次心因性烦渴多饮症、肝移植后、利尿药使用、白血病、糖尿病、Addison病、妊娠呕吐、车祸外伤等也有相关报道,尤其是电解质紊乱及酒精中毒约占CPM诱因的60%~80%[11-12]。此2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WD,1例在妊娠反复呕吐的基础上,1例是在吞咽困难、进食减少的基础上出现CPM。
WD合并CPM报道较少,国内学者张劲松等[7]曾对2例WD合并CPM的影像学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指出MRI-DWI 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国外Sinha等[13]曾报道120例WD患者,其中20例具有与CPM相似的MRI特征。另有研究[14-15]显示,与其他早期锥体外系疾病相比,CPM样改变强烈支持WD,并命名此脑干改变为“大熊猫脸”样改变。Verma等[16]报道了1例7岁的WD女孩,MRI的表现类似于CPM,但临床症状并不突出。Safdarian等[17]报道1例女性WD患者妊娠期间反复呕吐后发生CPM与例1患者病情较为相似。
总而言之,WD合并CPM较为少见,且CPM临床表现常被WD的症状所掩盖,易误认为WD本身症状的加重,极其容易误诊漏诊,希望引起临床医生关注。尤其是WD患者中病情较重、基础状态较差、妊娠、严重吞咽困难及服药期间反复呕吐者,如出现短时间内症状突然加重,临床表现为延髓麻痹及四肢瘫痪,应进一步复查头颅MRI。如MRI在T2序列脑桥基底中央部水平位呈大致对称圆形/椭圆形异常信号,冠状位上呈“蝙蝠翅样”改变,DWI序列脑干呈大面积异常高信号,且ADC值为100×10-6~300×10-6mm2/s时,应考虑到CPM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