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王 怡,郭 萌
(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文化价值,但开发起步晚,发展并不充分,除商洛花鼓等少数几个国家级名录外,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被重视开发。而随着商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构成商洛旅游主体部分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内容更新和产业整合已成为商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进行优势互补、资源互动,实现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活态传承,同时促进旅游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国外相关研究起步较早,获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纵观近几十年的相关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研究等方面。
关于概念研究,很多学者详细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逐步丰富其理论研究。关于价值研究,Yoshida[1]认为非遗价值是需要通过载体来呈现的,有效提高非遗价值,可以更好地开发旅游资源。关于保护传承,Deacon[2]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必须有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管理计划,认为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系统的保护。关于旅游开发,González[3]研究了西班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弗拉曼柯舞,认为旅游开发可以更好地保护其个性和价值。
国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大多都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传承的重要性,为旅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理论越来越丰富。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价值、保护性开发和旅游融合开发等方面。
关于保护与传承,王韬[4]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静态的,还应该是动态的,在传承过程中不能失去生命力,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刘怡汝[5]分析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问题,并研究了其保护和传承的路径。关于价值研究,肖刚等[6]提出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以实现其独特的价值;朱运海等[7]指出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做好合理的开发利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其资源价值。关于保护性开发,聂天洋[8]对宣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并提出了4 种旅游开发模式;董文力等[9]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不能失去其原真性,并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高寿华[10]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开发,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关于旅游融合开发,于再君等[11]认为应该将福建长汀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相结合,从而促进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邓广山[12]研究了渝东南地区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之间的关系和路径,并提出二者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内容越来越全面,不只局限于基础理论的研究,还广泛涉及遗产地旅游的本质、价值、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整个旅游的开发系统。目前,已有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针对商洛市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对策。
本研究基于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当前的开发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发的建议等方面设置相关问题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具体数据的统计分析,论证商洛非特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并基于受访者回答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提出促进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举措。调查共发放问卷208 份,回收有效问卷183 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87.98%,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答卷者171 人,占问卷总数的93.44%。
3.1.1 丰富了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生态文化旅游吸引人的各种条件占比可知(图1),71.08%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生态文化旅游吸引人最多的是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文化内涵。因此,商洛市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其更好地融入生态文化旅游业,让游客感受商洛市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体验商洛市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3.1.2 提高了生态文化旅游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地方特色文化形象,文化地位相对较高。商洛市在塑造地方旅游形象、进行旅游宣传、打造旅游品牌的同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提高了当地生态文化旅游形象。
3.1.3 提升了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层次 商洛市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吸引和刺激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独特,其惟一性、不可替代性是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旅游地的文化产品层次。
3.2.1 提供了生存发展空间 目前,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还不到位,而生态文化旅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利用的载体,不再是单纯停留在呼吁传承的层面或者死板的形式性保护,更多地是以活态传承的方式使其在现代社会生存下来。生态文化旅游为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从资金支持到文化传承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2.2 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文化旅游更好地结合起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并取得一定的市场经济效益。一方面为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载体。
3.2.3 培育了更多受众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可持续性的旅游开发,激发其生命力,使其以活态的方式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让更多民众欣赏并喜欢,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3.2.4 调动了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的独特性、不可再生性为商洛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商洛市政府及各级文化部门为了商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会自觉担负起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以此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4.1.1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目前,商洛市拥有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商洛道情、仓颉传说4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安花鼓、柞水渔鼓、仓颉造字传说、商洛道情戏等32 项省级名录,商州狗娃咪、商州皮影、中村舞狮等148 项市级名录。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分布在商洛市各县区(表1)。
表1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别汇总
近年来,在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商洛市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审查和申报,在各县区设立文化部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王思怀等[13]撰写的《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对商洛市各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相关介绍,知识体系丰富,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也为政府及企业对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依据。
此外,商洛市政府及各级文化部门通过设立传承部门、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并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与旅游互动结合等措施,促进商洛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建立“商洛印象”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成为陕西省顶级文化休闲度假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以及商洛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此外,还投资建设商洛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商洛剧院等,依靠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实施,对商洛市未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辐射作用。
4.1.2 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政府带动以及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下,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开发深度不够、形式单一、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资源整合、缺乏平台、缺少专业人才等诸多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形式单一。目前商洛市只重点开发了一小部分知名度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停留在节庆旅游、博物馆展示上,而忽略了濒临失传的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内涵挖掘不够深入,过于单一。
2)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资源整合。目前商洛市已经公布了3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在旅游规划、开发建设方面比较零散,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开发,制定综合发展策略,是商洛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3)缺乏平台。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缺少强有力的载体,单体开发,资金支持力度不足,需依靠生态文化旅游作为载体,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
4)缺少优秀的文化管理专业人才。综合型人才缺失也是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不够的原因之一。目前,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只是简单的为其确立传承人,缺少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并且当地高校也没有专门为其设立专业,因此在这方面也缺乏一定的人才储备。
4.2.1 商洛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商洛市有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以生态资源为优势,融入文化内涵,提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同时,商洛市精心打造了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精品文化旅游景区,推出了丹江、镇安—柞水、商州—山阳等特色旅游线路。此外,商洛市还建设了文化旅游圈,打造商洛区域精品旅游环线,以加强商洛市生态文化旅游全方位发展,凸显商洛生态文化旅游的魅力。
在2019 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商洛市精心举办了节庆旅游系列活动,游景区、逛古镇、赏乡村、品年俗等,旅游人次突破了300 万,实现旅游收入17.62 亿元。精心打造的高A 级景区、特色文化小镇以及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为商洛市旅游增长了人气,同时使其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得到了大力宣传。
作为西安的后花园,商洛市拥有多方资源优势,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商洛市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多方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重点项目,开发旅游产品,致力于打造全省旅游产业新高地。并已成功举办9 届中国秦岭生态文化旅游节,展示了商洛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与魅力。此外,还举办了群众艺术节、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提高商洛文化软实力,推动商洛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4.2.2 商洛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旅游形式单一、价值独特性低、旅游资源相似度高、泛同质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低、缺乏营销宣传等诸多问题。
1)旅游形式单一,价值独特性低。商洛市生态文化旅游形式以游览观光为主,形式单一,缺少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感。金丝峡景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虽然知名度相对较高,但在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对自身旅游特色资源的挖掘,仅依照大众旅游形式对其进行简单开发,价值独特性较低。
2)旅游资源相似度高,泛同质化。牛背梁、天竺山和木王山等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商洛市各县区,地域不同但资源类别相同,大部分都是自然森林或人造森林景观,相似度较高,缺少对当地旅游特色文化内涵的深度开发,难以满足游客的差异化需求。
3)旅游品牌知名度低,缺乏营销宣传。商洛市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较多,除金丝峡景区、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知名度较高外,其他景区如丹凤县凤冠山风景区知名度较低。商洛市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密度较低,缺乏系统的管理,品牌凝聚力不够,且缺乏较好的营销宣传。
商州民间陶艺东龙山“狗娃咪”这一老技艺后继无人,保护迫在眉睫。在旅游景区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将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发挥其独特价值,并作为参观、展览、旅游、交流、科研、教学的基地。同时还可以开展各种相关的活动,使游客在进行观光游的同时又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真正在精神层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对“非遗+生态文化”旅游主题线路选择意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图2),90.36%的受访者愿意选择“非遗+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对以下旅游项目进行选择: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游览当地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观看并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如狗娃咪、香包等;购买非遗旅游纪念品;观看非遗戏曲表演;品尝非遗美食,如丹凤吊挂面、丹凤传统葡萄酒、商州烩菜、山阳面花、孝义柿饼等。因此,可以将观光和文化体验相结合,打造“非遗+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实现地方文化的宣传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双赢。
对商洛市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文化旅游可融合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图3),68.67%的受访者认为传统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度更高。而属于传统戏剧类的商洛花鼓在商洛非遗中知名度比较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可以建立商洛花鼓旅游生态园区,组织专门的演出人员,成立文艺演出队,将商洛花鼓曲艺在旅游景点进行演出,展示当地文化艺术,增强文化内涵。
对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游客喜欢的旅游形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图4),65.06%的受访者喜欢真人表演、舞台情景剧的文化旅游形式。因此,可以利用商洛的牧护关传说、天竺山传说等民间文学类传说故事,聘请文化大师,以流传的故事和民间习俗为线索创作剧本,以牧护关自然风光、天竺山为天然背景,运用多媒体声光与舞台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实景主题剧场,开发大型山水实景演艺产品。将文化、创意、科技三者融合,推出核心主题作品,提升商洛市旅游品牌实力。
现代年轻人欣赏水平较高,拥有独立的审美情趣,更喜欢具有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因此,商洛市可以将丹凤刺绣、商南香包、洛南麦杆画、商洛大漆泥塑等作为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让游客积极参与手工技艺的制作,赋予文创产品纪念性,增强游客的体验感,丰富文旅活动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商洛市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相对欠缺。在文化旅游的大热潮下,促进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商洛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进步。二者的融合发展,不仅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满足了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活态传承,同时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创新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