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欣婷,孟志兴,孟会生
(山西农业大学a.农业经济管理学院;b.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民被赋予了较多的经营自主权,但是原有的家庭经营表现为生产规模小、土地分散等不足,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难以获得规模收益[1]。为此,国家提出了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以及家庭农场4 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中家庭农场更符合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的特点。家庭农场被视为农业生产基本经营制度的又一次创新,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还可以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保障[2]。
从现有文献来看,朱启臻等[3]指出家庭农场是一种延伸的家庭经营方式,既保留了农户经营的优势,同时又益于预防家庭农场潜在的风险和威胁。韩朝华[4]表明家庭农场符合高自然生物特征,具有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的特征,是最适合农业发展的生产模式。袁赛男[5]、赵佳等[6]、王新志等[7]表明家庭农场是现阶段中国最适宜和最合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加注重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组织治理效率较高,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农业发展程度的逐渐深化,家庭农场开始面临成本上涨、过度规模化以及社会化服务落后等风险,经营效率呈现下降趋势[8]。为提高家庭农场的效率,部分学者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孔令成等[9]认为农场主的受教育程度、管理模式以及环境特征等均会影响农场的效益水平。刘灵辉等[10]从土地流转视角出发,表明土地流转期限在主客观上均正向影响着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王丽霞[11]基于投资效率视角,表明融资渠道和管理培训是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应关注的重点。陈金兰等[12]指出环境因素会对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钱忠好等[13]表明政府补贴对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大多数学者从宏观角度上分析农场的效益,关于具体分析某一地区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此外,在考察影响家庭农场综合效率的因素时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可进一步丰富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山西省运城市400 户家庭农场为样本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测算其经营效率,同时采用Tobit模型从要素投入、农场主特征、农场特征以及环境特征4 个方面,共设置13 个指标,分析影响农场综合效率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数据来源于导师团队于2020 年9—11 月在山西省运城市进行的实地调查,调研采用发放问卷与交流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证了资料获取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问卷内容包括农场主特征、农场环境特征、农场投入收益情况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4 个方面。共发放问卷450 份,收回问卷450 份,经整理得到有效问卷400 份,有效率为88.9%。
农业生产投入涉及四大投入要素,分别为土地、劳动力、资金以及农场主才能,所以本研究选取的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资本投入。家庭农场主始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选取家庭农场生产性经营收入作为产出指标。土地投入是指家庭农场实际经营面积,包括家庭农场主自身承包的和以其他方式(租赁、转让和互换等)流转取得的土地。劳动力投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良种选育和耕作等环节所需的劳动力投入,包括家用和雇佣的劳动力。资本投入是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投入的化肥、种子、燃油费以及用电费等其他费用。选取的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
表1 投入产出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为了计算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本研究利用线性规划来构造观测数据的生产前沿,然后计算生产单位相对于前沿的比例,具体模型参照Charnes等[14]构建的CCR 模型,具体公式如下。
公式(1)的前提条件是假设所有被评价单位都达到最优状态,但在实践中较多的农场并未实现最佳生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运用Banker 等[15]建立的BCC 模型,将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离析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将n个家庭农场记为n个决策单元DMUj(j=1,2,…,n),被评价的决策单元记为DMUk。y记为产出;xij表示第j个家庭农场的第i个投入,其中xi(i=1,2,3)分别为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λj为线性组合系数;xik记为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投入向量,yk记为产出向量;θ为被评价家庭农场的最优效率值。
本研究运用Stata16.0 软件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3 项投入要素的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00,说明无多重共线性,并且Pearson 相关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满足“同向性”要求(表2)。
表2 多重共线性和同向性检验结果
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本研究运用DEAP 2.1 软件分析了运城市400 个样本家庭农场经营的DEA 效率(表3)。通过CCR 模型的测算结果可知,运城市400 户样本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均值相对较低,为0.384,表明样本区家庭农场的效率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再运用BCC 模型将综合效率离析为纯技术和规模效率,二者的均值分别为0.465 和0.834。样本中效率值处于高等区间的家庭农场仅有31 个(0.7<m≤1.0),占样本总数的7.80%,占比较低,反映出目前运城市拥有高产出高效益家庭农场的数量仍然较少,发展质量相对不高;而效率值处于中等区间的家庭 农 场 达 98 个(0.4<m≤0.7),占 样 本 总 数 的24.50%,说明该区间的家庭农场需要合理配置各农业生产要素,以便更好地发挥资源高效性的作用;效率值处于低等区间的家庭农场高达271 个(0<m≤0.4),占比为67.70%,超过半数,表明该区间的家庭农场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发展不容乐观。整体来看,运城市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值大部分集中在0<m≤0.4 的低等区间。
在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不变的前提下,纯技术效率反映了经营管理和技术应用水平。由表3 可知,400 个家庭农场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是0.465,其中有58 个家庭农场处于纯技术效率高等区间(0.7<m≤1.0),反映了该区间经营者的管理能力较强,能很好地掌握优良品种的选取、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农机使用等生产的各个技术环节。而样本区家庭农场的纯技术效率集中处于中等(0.4<m≤0.7)和低等(0<m≤0.4)2 个区间,说明大多数家庭农场主接受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有限,难以高效运用现代农业管理技术,对科学管理、合理施肥以及统防统治等生产技术掌握不够深,并且农场主也缺乏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导致这2 个区间家庭农场的纯技术效率偏低。
规模效率集中表现为家庭农场的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即家庭农场是否达到了适度规模经营。由表3 可知,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进一步验证了当地政府提倡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政策效用。仅有4 个家庭农场处于规模效率低等区间(0<m≤0.4);59 个家庭农场处于规模效率中等区间(0.4<m≤0.7);而高达337 个家庭农场处于规模效率高等区间(0.7<m≤1.0),占比达84.30%。整体来看,样本区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率均值为0.834,反映了大多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比较接近于最优规模。
经测算,在400 个有效问卷中,27 个家庭农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为1)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其余373 个家庭农场占样本总数的93.25%,其中有361 户呈规模报酬递增趋势,仅有12 户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趋势,说明这12 户家庭农场主需适当缩减经营规模。综上,大部分家庭农场仍呈规模报酬递增趋势,说明是否适度规模经营是家庭农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获得集中连片、价格适中、期限稳定的土地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因此,家庭农场主需慎重考虑土地规模问题,土地的适度规模需要依据每户家庭农场的实际情况来界定。
表3 家庭农场经营的DEA 效率分析
本研究选取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运用Tobit 模型找出影响经营效率的关键因素,其基本形式如下:
式中,Yi为第i个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Xi(i=1,2,…,13)分别为影响效率的 13 个指标;βi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
1)生产要素投入变量。一般来说,不同的投入要素资源配置组合会对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同的协同作用,因此要素投入变量对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率可能会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也可能会产生反向抑制作用,无法合理确定其预期方向。本研究认为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面积存在一个“阈值”,一旦超过适度规模这个数值,家庭农场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因此适度是家庭农场的生命力所在,过小则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导致部分生产能力的闲置;过大则超过了农场经营者的管理能力,易于造成粗放经营,所以预期土地面积与经营效率之间存在“倒U 型”的曲线关系。
2)农场主特征变量。从年龄来看,家庭农场主的年龄越大,务农经验和生产技能就越丰富,同时也可能不易接受新管理技术,故而无法合理预期经营者年龄对效率的影响程度。从性别来看,男性的体力优于女性,但女性更加细心,因此性别因素对经营效率的提高具有不确定性。从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较高并拥有农业从业经历的经营者能熟练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特性,灵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因此预期二者均能正向促进综合效率的提升。
3)家庭农场特征变量。从家庭农场经营年限来看,家庭农场的经营年限越长,抵御威胁的能力就越强,因此预期家庭农场经营年限对经营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从经营权合同年限来看,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合同年限越长,产权就越稳定,越有利于农场主树立稳定经营的信心,易于对家庭农场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从而预期方向为正。从是否购买农机作业服务来看,外购农机服务可以节省农机购置和日常维护成本,但可能存在被提供的作业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而自购农机可以大大提高农机作业的效率,但购置与维护成本可能会导致经营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因此预期农机作业服务对经营效率的提高具有不确定性。
4)环境特征变量。从经营权是否稳定来看,家庭农场的经营权越稳定,越有利于激发经营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故而预期方向为正。从政府补贴来看,政府补贴一方面可以帮助农场主改善生产设施条件,但也可能会进一步削弱农场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预期政府补贴对效率的影响可正可负。从是否借贷款来看,农场主若能及时获得可靠的信贷支持,则有利于经营者打通投融资渠道、改善农机设备进而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因此借贷款正面影响着农场效益。以上变量统计及预期方向见表4。
利用Tobit 模型对400 户家庭农场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估计,结果见表5。从生产要素投入变量来看,土地投入一次项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而其二次项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系数为负,这说明土地投入和经营效率表现为“倒U 型”的函数关系,即随着土地投入的增加,经营效率会先上升再下降,土地投入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农场经营效率的提升,需要把握最适宜的度。劳动力投入在1%的水平上显著但系数为负,说明劳动力的增加会抑制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提升。可能原因在于运城市政府已为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秉承“大机互助化,小机家庭化”的合作理念,通过组建10 余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粮食型家庭农场提供了全套的机械化服务,基本实现了机耕率和机收率达100%的目标,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基于此,家庭农场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反而会抑制综合效益的提升。
在农场主特征变量中,经营者的年龄和是否具有农业从业经历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就农业而言,在生产环节种什么、如何种,主要依赖于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技巧,故而农场经营者的年龄越大,掌握的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就越熟练,同时经营者具有农业从业经历,意味着在生产实践中能积累较多的农业管理经验,进而越有利于增加家庭农场的经营效益。
就家庭农场特征变量而言,长期稳定的流转地年限有助于农场主产生持续经营的信心,便于构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投融资模式,这进一步验证了稳定的产权是影响农场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否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在1%水平上显著但系数为负,说明农机作业服务的增加反向抑制着家庭农场经营效益的提高,可能原因在于农场主所购买的农机作业服务质量较低。相较于购买农机作业服务,自购农机既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监督成本,也可通过对外提供服务来增加家庭农场的收入。
表4 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表5 家庭农场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Tobit模型估计结果
就环境特征变量而言,政府补贴在5%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表明政府补贴有助于农场主形成稳定的预期,不仅能改善基本的生产设施条件、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也可引导农场主选择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完善治理结构。是否借贷款在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表明信贷支持的便捷性有利于农场主获得较多的资本积累,打通投融资渠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从而提高市场谈判的地位,为家庭农场长期稳定的经营提供坚实的保障。
从DEA 测算结果来看,样本区家庭农场的综合效率值不高;规模效率均值为0.834,比较接近于最优经营规模,反映出运城市的适度规模经营已显现政策成效;纯技术效率明显低于规模效率,说明家庭农场综合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效率的改善。同时纯技术效率偏低表明了农场主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和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仍有待改善。从Tobit 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土地经营面积与家庭农场综合效率之间存在“倒U 型”的曲线关系,土地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经营效益的提高;农场主的年龄以及农业从业经历、经营权合同年限、政府补贴以及是否借贷款等因素正向提升经营效率,其中是否借贷款对家庭农场经营效益的影响程度最高;而劳动力投入和是否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反向抑制着农场的经营效益。
1)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加大补贴支持力度。运城市应积极推动各地搭建投融资平台,引导和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和金融机构为家庭农场提供资金支持,创新开发多样化的信用担保和抵押方式,为农场主提供手续简单且利率较低的贷款担保,从而完善家庭农场金融支持体系。在政府补贴方面,地方政府可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加大对农技推广和农机购置2 个方面的补贴力度,着力提升家庭农场的机械化程度和纯技术效率,从而满足经营者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
2)拓展农技推广渠道,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在产前、产后表现相对不足,因此应大力支持在各地建立农机互助点和农机合作社,为农场主提供化肥、农药和种子等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和价格信息,并为其提供机耕机种机收、病虫害防治、农机购置与维修以及技术指导等服务。同时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与龙头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以及网络终端的高效对接,鼓励创新互联网云农场模式。鼓励农场之间联合起来成立家庭农场联盟,建立健全的农技推广普及网络,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在家庭农场中的应用,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为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生产技术指导。
3)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是家庭农场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和保障土地经营权是关系农场存续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集体成员动态化的新思路。国家鼓励进城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退出土地承包权,集体成员动态化可以保障有意愿有能力的经营者有效承接退出的承包农地,稳定流转地的经营年限,以便从事适度规模经营。同时政府应规范多种形式的流转规则,避免流转地块过度分散,并合理确定土地租金,确保土地流转过程高效有序;积极建立土地合作社,依托“承包农户-村委会-家庭农场”的模式,引导农地积极向家庭农场集中和倾斜。
4)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农场主综合素质。政府需重视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将懂得灵活经营、动态管理以及具有丰富的农业从业经历的实力派家庭农场经营者优先选入岗位。从长远来看,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合作会给家庭农场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家庭农场主应积极带动小农户或领办合作社,秉承互助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互助合作平台,形成强大的市场主体,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以此来共同抵御风险和威胁,从而保障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地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