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系统下中外媒体对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的话语分析

2021-05-19 08:45朱伟燕孟令茹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意立场话语

朱伟燕,孟令茹

(海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海口 570228)

2019年3月23日,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成为G7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西方发达国家。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学者主要从新闻传播学或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外涉“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的媒体话语策略、舆论宣传和话语权建构等[1]43-47,[2]。但少有研究关注意大利涉“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仅董丹运用语篇—历史分析方法分析了意大利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中的真实认知与态度[3]13-16。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以英国、美国、中国和意大利媒体关于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新闻报道为语料,分析各国报道中所使用的介入资源,并探讨其对话模式。

一、理论框架

由Martin&White建立的评价理论是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对人际意义研究在词汇语义层面进行拓展,旨在探究和揭示交际中作者/说话人如何通过语言来确定立场、实现交际目的[4]。本研究利用Martin&White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建立中外媒体涉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新闻中的介入资源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5]102-127。

图1 介入策略分析框架

根据对话性特点的不同,介入资源主要分为单声和多声。单声是对命题直截了当地陈述,不涉及其他声音的介入;而多声是作者把其他声音投射语篇中,包括话语收缩和话语扩展。话语收缩分为弃言和宣称,弃言策略是通过否定或转折性词汇对某种观点进行驳斥,彰显其强势的语势;宣称策略旨在同意、宣布、支持其他观点,以肯定的形式压制对话空间。话语扩展分为引发和摘引,引发策略暗示作者愿意接纳他人观点,由此扩展对话空间;摘引则是引入外部声音,含有承认或疏远态度的转述[1]43-47。

二、研究语料和方法

本研究选取英、美、中、意四国官方英文报关于“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事件的相关新闻为研究语料,分别选自英国《The Guardian》3月20日和3月23日的两篇报道、美国《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Post》3 月 23日的各一篇报道、中国《China Daily》3月23日的两篇报道、以及意大利《ANSA》3月22日的两篇报道。上述报纸均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权威性,且是发行量大、受众广的主流报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政府的态度和立场。

参照Martin&White介入系统的定义和分类,从语料文本中找出承载对话性功能的词汇或语法结构进行逐一标注,在人工标注过程中为保证准确性,基于Kappa检验的测量者间信度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介入资源的标注结果信度良好(k=0.95≥0.75)。然后,对已标注分类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介入策略在各国报道中出现的频率和分布情况。最后,解释介入策略使用背后的交际目的和其他影响因素。

三、讨论和结果

(一)介入资源分布特征

作者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相关,其观点和立场是通过语篇中的各种词汇手段来体现的。同一语言的不同国家的报刊因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其介入资源的表达存在异同。

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四国媒体对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的报道都存在不同比例的单声和多声介入资源。《China Daily》的单声和多声介入资源几乎各占一半,分别为49.33%和50.67%,而其他三国的差异相对较大。美国、英国和意大利三国较高频率地使用多声资源,分别为66.98%、70.11%、89.74%。单声资源主要用于报道事件信息,拒绝与其他声音协商;而多声是指作者是否愿意与读者进行意义协商,即打开或关闭语篇的对话空间[6]。在新闻报道中,单声和多声的选择与媒体的政治立场有关,当需要强调某一观点立场时,作者一般会选择旗帜鲜明的单声资源。

(1)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playing a highly positive role in multilateral organizations and with the MOU on BRI,they will further cooperate together to advance global stability as well as uphold multilateralism and free trade.(ChinaDaily)

如例(1),《China Daily》利用评论式的话语陈述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对中意两国进入全面合作、维护全球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的态度立场。中国新闻媒介的主要职能是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7]。因此,《Chi-na Daily》倾向于使用权威性高的单声来表述无需讨论或辩驳的话语立场,并主动承担言论责任。而西方媒体相对言论自由,会通过融入他人的声音来转移要承担的言论责任,呈现中立客观的姿态。

(二)多声资源分布特征

表1反映了四国语料中“话语扩展”策略使用明显高于“话语收缩”,这体现了新闻的客观性。

表1 话语收缩和话语扩展介入资源的分布

从对话收缩的“弃言”资源来看,美国、英国、意大利的否定声音强烈程度较大,使用比率分别为12.68%、21.31%、14.29%,而中国报道没有这一策略的使用;英美报道中出现了一定的反驳策略,分别占比15.49%和13.11%,而意大利和中国报道仅出现一次。否定和反驳策略较大程度地关闭对话空间,压制不同或对立声音的出现,从而使命题变得无可辩驳。从语料文本来看,意大利报道中的否定策略主要出现在对意大利总理孔特和中国主席习近平的话语引用中,重在传达中意合作不会让意大利陷入危机的观点,这表明了意大利对中意合作的积极态度;而英美语料中否定和反驳策略的运用反映了对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反对的消极态度。再从“宣称”介入资源来看,中国报道的宣称程度相比其他三国报道大得多,占18.42%,《China Daily》中宣称策略的使用主要用于明确中国对中意合作持有积极的立场和态度。

最后,从话语扩展介入资源来看,英、美、意三国报道通过引述别人观点,让读者联想他人观点,扩展了对话空间。而中国报道中多使用“引发”策略,这说明《China Daily》的对话声音建立在与其他命题相联系的基础上,作者尽量包容其他的声音,避免绝对论断。

(三)多声资源的对话分析

在介入框架中,多声是具有对话性意义的评价方式。作者利用话语收缩策略表达观点时,是对某个观点或否定、反驳,或赞同、接受,从而限制其他声音的出现,减少文本的对话性[5]102-127。“弃言”策略的使用表明拒绝或对立的立场,通常借助“no,never”等否定性词汇或“yet,but,despite”等相反期待的语言来体现。

(2)there was“noair of a crisis”in government between allies the 5-Star Movement(M5S)and Salvini’s League because of differing views of the BRI.“There isabsolutelynowhiff of crisis in the government on the China chapter,”he said.(ANSA)

(3)Italy has signalled its determination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China’s grand plan to build a Silk Road-styled global trade network,despiterattling its EU and US allies with its plan.(TheGuardian)

例(2)是作者转述意大利总理孔特的话语,通过否定命题“no air of crisis”“no whiff of crisis ”使话语处于对话状态,蕴含着对一个肯定“声音”的否定,即对“中意合作会给意大利带来危机”的否定,从而体现意大利认为中意合作并无危机之说。从对话性的视角来看,这里的否定同时带有肯定的对话性回应,间接表明意大利支持中意合作的积极立场。例(3)的“despite”(尽管)表示“rattling its EU and US allies with its plan”(欧盟和美国对“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的计划感到不安)的期待,这说明原命题与期待相违背,即对作者期望的声音进行了反驳。由此可见,英国媒体借他人之言诉自身立场,客观表明意大利执意加入“一带一路”的行为给美国和欧盟制造了威胁和不安,从而暗示了它对意大利行为的不认可。

(4)The BRI,proposed by Xi in 2013,hascertainlyfurther linked these two countries.(China Daily)

(5)Katainenpointedoutthat 13 EU States have already signed similar memorandums.(ANSA)

(6)Conte alsostatedthatjoining the Belt and Road is in line with Italian national interests.(China Daily)

(7)The League’s leader,Matteo Salvini,had said hewouldtryto halt the deal if it looked like itmightjeopardize national security.(TheWashington Post)

(8)the Security Council’s official Twitter account also took aim at Italy,calling China’s approach“predatory”andsayingthe deal“willbring no benefits to the Italian people”.(NewYorkTimes)

与弃言策略相反,宣称是明确地提出某一观点,进而排除其他的选择和立场,包括“同意”“断言”“赞同”。例(4)中“The BRI has certainly further linked these two countries”(“一带一路”无疑将两国联系得更加紧密),通过“certainly”(无疑)的对话介入,表明作者与潜在的声音持相同的态度,承认“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对中意两国的合作是积极的”。这一策略将读者和作者统一战线,隐含较大的认同度。例(5)中“point out”(指出)表达了欧盟要求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必须符合欧盟规定的潜在对话立场。这与欧盟委员会曾在不同场合表示意大利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需谨慎行事的立场一致[8]。

话语扩展指的是为对话性选择立场或声音留有余地的介入资源,由引发和摘引来体现[9]。“引发”所表达的命题暗示与其他命题存在一定联系,通过“may,will,perhaps”等情态词来实现作者由于对某观点不确信或故意避免绝对论断。“摘引”的实现形式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作者逃避话语责任的方式之一。例(6)中的转述动词“stated”(声明),通过间接引用的方式表明其命题归属他人的观点,能帮助记者根据自己的视角对人物言语加以转述,与整个报道的视角一致。例(6)对意大利总理孔特话语的转述表明中意合作符合意大利的国家利益,这与《China Daily》认为中意合作对意大利发展具有积极促进意义的视角一致。例(7)中“would”(将会)、“might”(可能)是“引发”的介入词汇,传达了如果该协议危及国家安全将会被终止的对话声音,“引发”策略表达了作者对某种声音引发的质疑,隐含着一种或批评或维护的对话立场。同样是对意大利党政代表人物言语的引用,《China Daily》引用的是肯定中意合作的积极言语,而《The Washington Post》引用的是右翼党派对于中意合作持怀疑态度的发言,暗含了对中意合作的反对和批评的态度。例(8)引述联合国安理会的话语来陈述中国的行为具有掠夺性的观点,通过“will”引发了“中意合作会威胁意大利的安全”的对话空间,由此表明了美国对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协议的不支持。

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为视角,分析了英美中意四国媒体对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报道中的介入策略。研究发现四国媒体中都大量使用了对话扩展资源,接纳了不同声音、观点和态度,由此打开了对话空间。其中,英美多引述对“中意合作”不安和否定的消极观点,而中意则多引用肯定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意合作”的言论,尤其是意大利媒体通过大量引述表达了中意合作不是危机而是机遇,体现了其积极寻求合作的态度,这与前人研究中意大利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多持正面积极态度,因其可能给意大利带来投资和贸易机遇,表达了期待全面参与的研究结果一致[3]13-16。就话语收缩而言,英美意报道中倾向使用弃言的对话收缩策略,英美旨在对中意合作呈现出担忧、不认可的消极态度,塑造了具有威胁性的负面中国国家形象,这一发现也进一步验证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有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即将“中国形象”披上“中国威胁论”外衣[10];而意大利则是对“中意合作引发危机”等消极观点进行否定。总之,新闻作为当今社会各国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权建构和舆论引导的重要场域,读者需用批判的的思维解读新闻事实,中国媒体也要积极借鉴他国经验,取长补短,更好地传播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中意立场话语
画与理
曲中意 (外一章)
《囍》
武术研究的立场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扬 善
扬善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中意创新合作周航天交流活动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