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发展我们离科幻电影还有多远

2021-05-19 03:19蔡晓臻
人民交通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动汽车智能

本刊记者 / 蔡晓臻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Autonomous vehicles

自动驾驶,顾名思义,是指原来被人类驾驭的交通工具自己动起来了,没有人的操控,人从一个驾驭者,转变为一个乘客。目前,提到自动驾驶,通常是指自动驾驶汽车(简称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火了几年,并没有引起大企业大公司足够的兴趣,然而无人车从进入大众目光开始,就引起了资本的强烈的兴趣,原因有很多:一,汽车是大众接触最多的交通工具;二,汽车市场万亿级,足以挑动神经;三,无人车应该会比无人机、无人船更快进入实用等。简言之,量大利润高。

政策利好 自动驾驶将稳步发展

2021年两会落幕不久。相较往年,今年两会出现了更多关于“自动驾驶” “智能网联” “汽车芯片”等提案。百度李彦宏、360周鸿祎、网易丁磊、长城汽车王凤英、合众汽车方运舟、奇瑞汽车尹同跃、广汽曾庆洪、上汽陈虹、江汽周福康等人的提案都与自动驾驶相关。

据了解,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未来十年国家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的要掌握自动驾驶总体的技术以及各项相关技术,同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出台。2020年国家层面更是政策频发,多个部门在自动驾驶领域频频发力,陆续出台了多个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政策文件。国家11个部委联合出台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

不仅如此,《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从今年1月1日就开始实施,随后交通运输部也发布了《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撑表明国家层面发展智能汽车的决心和方向,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加速发展。

如今在资本市场中,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无疑是汽车领域的两大风口,后者尤其吸引全球各大企业的关注。2020年以来,在经历过疫情的催化和助推之后,自动驾驶领域发展迎来新一轮热潮,资本青睐更是持续走高。从2020年开始,自动驾驶技术迭代、产业合作、商业落地运营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多家车企都推出了搭载高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概念车,在未来,自动驾驶将会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并更贴切人们的生活。有专家预计2030年自动驾驶汽车会占据整体出行里程40%以上,完全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10%,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70亿美元以上,到2050年,与自动驾驶汽车相关的经济活动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

2021年自动驾驶汽车全球市场规模将增长70 亿美元以上

我国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发展也是势头迅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曾预测,到2025年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超过50%。但是与自动驾驶产业迅猛发展相对比的是,以前我国并没有成熟的有关自动驾驶技术上路行驶相关规定和配套法律体系。因此,多年来,业内专家期望推动自动驾驶法律法规跟上产业发展节奏,目的就在于用正确的法规和监管,为自动驾驶技术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然而近日,公安部发布公告,就其起草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建议稿共计修改了124条规定,与智慧交通相关的自动驾驶、电子标识亦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此次修订建议稿新增的39条规定中,自动驾驶赫然在列。起草说明中指出,此次修改明确了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和通行的相关要求,以及对自动驾驶车辆违法行为和事故责任分担规定。若此次修订建议稿获得通过,这将是自动驾驶首次正式写入国内法律。

事实上,这不是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一个立法信号。今年3月份,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就其组织起草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而在此前的立法调研会上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我国目前的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迅速,但滞后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商业化落地,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问题。随着自动驾驶产业逐步走向落地,早日立法已经成了相关从业人员的一致期盼。

某业界人士也表示,目前中国还未立法统一监管,导致各个城市需要不同的许可牌照,相应的也就增加了相关公司的作业流程,延缓了技术落地的商业化进程。对于国内自动驾驶的监管问题,其认为,未来中国一定会加速研究自动驾驶汽车在路面行驶的立法工作。而现在自动驾驶已经迎来了两个立法信号,自动驾驶车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合法驶上公开道路。

热情高涨 加快自动驾驶行业布局

今年以来,自动驾驶赛道开始变得热闹起来,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互联网企业,均在加快布局的脚步。

今年3月23日,百度CEO李彦宏曾表示,与吉利合作的集度汽车首款车型预计最迟于2024年推出,该车型将集成百度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和AI能力。此外,李彦宏也透露,自动驾驶车队今年准备商业化。据资料显示,百度与吉利在3月2日成立了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其中百度子公司持股55%,吉利子公司持股45%。

此前,百度曾在2021年1月宣布将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而吉利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会基于吉利最新研发的纯电SEA浩瀚智能进化体验架构,以及百度自动驾驶开放平台Apollo的智能化技术打造。

而另一家被业界认为也要造车但自身却极力否认的科技巨头华为,近来也在自动驾驶领域频频发力。

3月9日,华为公开了两项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分别名为“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的方法、自动驾驶系统”及“一种车道线信息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其中,“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的方法、自动驾驶系统”专利申请日期为2019年9月6日。根据摘要信息,该申请涉及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自动驾驶车辆的人车交互的方法,包括获取驾驶员的脑波信号,并根据信号确定驾驶员的脑波活动状态,进而控制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状态,驾驶状态包括人工驾驶状态和辅助自动驾驶状态中的至少一种。该申请目的在于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用户体验度等。

另一专利“一种车道线信息的确定方法及装置”申请日期为2019年9月9日。摘要显示,该专利适用于自动驾驶或智能驾驶领域。该方案将从地图服务器获取的车道线信息与检测到的车道线信息进行融合,以此去除虚检,找回漏检,有助于提高车道线检测性能,实现准确确定车道线信息,提高驾驶性能和安全性等。在此之前的3月5日,华为还公开了两项相关专利,分别名为“一种激光雷达”及“行人再识别网络的训练方法、行人再识别方法和装置”。

当然,在自动驾驶的赛道上,并不只是互联网企业的身影,不少传统车企同样深入其中。

今年年初,北汽集团下达了新一年的“开工令”和“折子工程”,并发布了集团“十四五”战略整体目标,明确2021年的经营方针和工作任务。在北汽内部,“折子工程”就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据了解,ARCFOX极狐是北汽与华为合作的下一代车型,首款车型ARCFOX极狐αS HBT,会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亮相。这款车型将搭载3颗96线车规级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3个超声波雷达以及算力可达352Tops(处理器运算能力单位)的华为芯片,形成了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而在自动驾驶领域,作为汽车的发明者,奔驰自然也不甘于落后。早在去年10月,奔驰公司就已开发出一款自动驾驶系统Drive Pilot。目前,奔驰正在全球范围内,为新系统寻求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如果一切顺利,Drive Pilot今年年中将首先在德国上路。

梅赛德斯-奔驰自动驾驶经理迈克尔·德克尔说,“Drive Pilot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极端情况,有些特殊情况则需要驾驶员加以控制。”目前,Drive Pilot最高只能以60千米的时速运行,不过在法律框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

显然,相比互联网企业的激进,奔驰正在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发自动驾驶新技术,并用工程师取代消费者来验证相关成果。

有利有弊 要正确看待自动驾驶

尽管自动驾驶概念很早就有,甚至科幻电影中也曾出现过,但是直到近几年,技术、激光设备和网络的进步才使这一梦想成为现实,所以人们对自动驾驶汽车感到兴奋是再正常不过的。然而,我们也必须仔细评估使用自动驾驶车辆的利与弊。

第一、无差错驾驶

自动驾驶汽车内的车载计算机系统可以在几秒钟内进行了无数次计算。该系统背后的技术复杂而高效。车载计算机会告诉你当前的速度,附近汽车的活动,甚至你离物体有多远。换言之,计算机的精度导致无差错驾驶。

第二、增强道路安全

大多数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自动驾驶汽车将人为因素排除在外,大大减少了道路事故。事实上,去年北京市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累计里程已经超过213万公里,整个测试过程安全无事故,未对自动驾驶车辆和其他交通参与者产生不良影响。汽车内部的现代传感器技术使汽车能够精确扫描周围环境,进而可以显著改善道路安全。

第三、对环境更有利

自动驾驶汽车的最好一个方面是不依赖任何有害的化石燃料,相反,这些汽车使用电作为主要能源。因此,这些汽车更环保,维护成本也更低。此外,自动驾驶汽车消耗更少的电池电量,产生零排放,从而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

第一、昂贵

自动驾驶汽车无疑是未来令人兴奋的交通方式,但是,它们也非常昂贵。用于制造这些汽车的复杂技术成本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目前,无人驾驶汽车是普通用户无法企及的。然而,以后制造这些汽车的技术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便宜。

第二、技术故障的风险

相比互联网企业的激进,奔驰正在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发自动驾驶新技术,并用工程师取代消费者来验证相关成果。

虽然自动驾驶汽车所涉及的技术无疑是令人兴奋的,但它也充满了风险。汽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很有可能会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这些小故障或漏洞在手机和电脑中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然而,驾驶自动驾驶汽车时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危险事故。

第三、法律安全问题

即使我们设法解决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故障,也还是会有发生事故后的责任问题。换句话说,谁来承担责任。现实情况是,在责任认定方面我们还没有为这种情况建立成熟的法规条文。各地的交通管理机构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对这些汽车进行监管。此外,他们还需要确保这些自动驾驶汽车的性能符合广告的要求,同时牢记公共安全。这可能会导致复杂的法律问题。

不仅是事故的责任,自动驾驶汽车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每一台无人驾驶汽车都会进行移动高清的视频采集,还有激光、雷达、毫米波等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对整个城市的静、动态信息实时采集,这里面存在很大的信息安全隐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说。在今年《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了“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相关内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企业应当依照国家相关规定,采取措施防止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丢失、损毁,并制定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方案。”

自动驾驶的产生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表现。尽管人们对自动驾驶技术抱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在这个技术还不成熟的现在,一味地去吹嘘自动驾驶的好处,可能会导致很多人失去本能反应,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即使我们的车辆具有极高智能的智能驾驶技术,我们也不应该放松警惕,因为意外从来都是不可预料的。

“我们不希望客户盲目信任自动驾驶系统,而是希望他们对汽车有知情权,客户需要确切地知道汽车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业内有关人士曾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如果汽车陷入复杂的驾驶局面,汽车是否处于控制之中仍充满不确定性。”

产业协同 自动驾驶对相关建设有所要求

最为理想的自动驾驶环境,就是尽量减少干扰的封闭路段,就像火车和地铁,而事实上,目前大多数火车和地铁都配备了不错的自动驾驶功能,但为什么很多线路还是要有驾驶员呢?这主要还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干扰。

比方说,本来行驶状况良好的地铁,在早高峰人拥挤时,关门时夹到了人,这样地铁就必须要重新打开车门,然后再次关门后才能开走。这种意外情况可以说,已经是不能常见更多。所以实际上,如果只是单一车辆拥有自动驾驶功能,那么调校再好的算法也很难灵活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干扰。

去年4月下旬,交通运输部曾发布了关于征求《公路工程适应自动起草驾驶附属设施总体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从顶层设计上为修建自动驾驶公路明确标准和方向。

而且,在今年3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以下简称《智能交通相关》),提出将针对车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实际,聚焦营运车辆和基础设施领域,建立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智能交通相关标准体系,分阶段出台一批关键性、基础性智能交通标准。至此,我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

《智能交通相关》分册提出,到2022年年底,初步构建起支撑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应用、满足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标准体系。

2021 且看这股浪潮奔流到多远

到了2021年,自动驾驶话题的热度有增无减,股市上自动驾驶板块的市值不断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对一些自动驾驶公司加大投资力度,而传统车企则推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同时OPPO、百度等科技领域巨头也纷纷进入自动驾驶赛道。种种迹象表明,自动驾驶浪潮已至。

在各种利好政策的鼓励下,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纷纷加快发展自动驾驶的步伐,2021年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和精彩。其实这种竞争也有利于自动驾驶功能发展,毕竟通过竞争有助优化自动驾驶技术现有的缺陷,届时自动驾驶功能的成熟度和实用性都有望更好。

未来的交通可能会逐渐向自动化靠近,但是在近一段时间里,性能更好的驾驶辅助系统仍会是市面上的主流,而真正对人类交通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在短期内可能会是驾驶辅助而非概念上的完全自动驾驶。

猜你喜欢
自动汽车智能
自动捕盗机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基于STM32的自动喂养机控制系统
汽车的“出卖”
关于自动驾驶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Stefan Greiner:我们为什么需要自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