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珠
刘鸿生原籍定海(今浙江舟山),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他从英商开平矿务局的一个销售员做起,受到用户欢迎,后被委任为开滦矿务局买办。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开滦公司所有业务交由刘鸿生管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年龄不满30岁的刘鸿生积累财富达300万元之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大多卷入了战争的漩涡,无暇东顾。刘鸿生审时度势,筹划创办企业。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因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所以国人抵制外货的情绪高涨。刘鸿生眼见于此,便决定开设一家火柴厂,厂址设在苏州,当时注册资本12万元,他一人独资9万元,取名华商鸿生火柴公司(下文简称鸿生火柴),矢志与“洋火”一争高下。
人生“第一桶金”
刘鸿生1888年出生于上海,7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全家十几口人生活十分拮据。虽然家中缴学费已经十分困难,但刘鸿生的母亲不愿意让聪明好学的儿子失学。母亲想方设法,让刘鸿生继续读书。刘鸿生13岁进圣约翰中学,17岁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发愤苦读,才智出众,各门功课一直名列前茅,不仅被免去了全部学费,还获得每月10元的生活补助。
正是在这里,他学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刘鸿生本可以继续留学深造,获得一个更好的人生起点。在大学二年级时,美国校长决定送他到美国去学习神学,学成回校担任牧师兼教英文。刘鸿生拒绝了校长要求他成为基督教牧师的建议,中途便被学校除名。
只有18岁的刘鸿生被迫走上了谋生的道路。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刘鸿生到巡捕房当过教员,也给别人做过翻译,虽然能维持生活,但他总觉得这些职业不符合自己的志向。19岁那年,刘鸿生经他父亲生前好友、上海宁波同乡会会长周仰山的帮助,进入英商所办的开平矿务局(1912年后改为开滦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经理考尔德的“跑街”,月薪100元。此外,经他手卖出的煤,还另有佣金。他“跑街”跑得格外勤奋,广交关系,凭自己的努力打开了开平煤在上海的销路,换来了良好的声誉。半年后,开平煤便销遍了上海。
刘鸿生在推销煤炭上颇有“生意经”:勤跑勤访和老客户保持密切关系,千方百计和烧炉师傅们交朋友博得好口碑;将统煤分类、分级出售,按质论价;摸清用户的用煤情况,千方百计按时送货;薄利多销、跌价竞销、挤走对手等。随后,开平矿务局在上海成立销售处,刘鸿生被委以重任,从“跑街”成为“买办”,专门经销开平煤,享受售后一半的利润。之后生意越做越大,在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刘鸿生都设立了分销机构。刘鸿生后来将开滦煤炭从秦皇岛运到上海,销路大好。
大约三年间,劉鸿生在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历练了开拓市场的丰富实际经验。
成为“火柴大王”
刘鸿生创办火柴公司的时候,中国的火柴产业基本上被洋人垄断。20世纪前半叶,火柴还叫“洋火”、蜡烛还叫“洋蜡”、石油还叫“洋油”。刘鸿生立志办一个中国人自已的火柴公司,一方面是为了和洋人对抗,另一方面也有自已的“隐情”。
刘鸿生的妻子叶素贞是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的女儿,当初在他们相爱时,岳父嫌他只是一个卖煤炭的“跑街”,社会地位低,拒绝这门亲事。后来由于亲友的一再劝说和女儿的坚持,叶世恭才勉强同意了婚事。当时年少气盛的刘鸿生曾对妻子说:“你等着瞧,总有一天,我也要办起一家火柴厂,把生意做得比你爹还好。”后来,刘鸿生的火柴厂确实越做越大,还把岳父的燮昌火柴厂并购了。
万事开头难,刘鸿生的火柴公司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开始因技术问题,无法与洋货相比,所以销量不行,连年亏损。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认识了留美回国的化学博士林天骥,并高薪聘请他来解决公司的技术难题。经过多次实验,工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他们终于成功了。新生产的火柴质量上乘、价格公道,因而大受百姓青睐。不久,公司开始扭亏为盈。
当时,火柴公司拥有各式设备40余台、职工1700多名。1930年7月,鸿生火柴公司又合并了江苏的荧昌、中华火柴二厂,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被推选为总经理。由于增强了相互间的分工协作和经验交流,公司各厂的生产面貌都大为改观,当年产量和销量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0%以上。到1934年,大中华火柴公司共有七个火柴制造厂,约占华中地区火柴总产量的一半,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家火柴公司。
刘鸿生登上了“火柴大王”的宝座,迎来了事业的辉煌。眼光敏锐、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他后来又相继涉足水泥、保险、毛纺与银行业,成为一位有担当的民族实业家。
不幸的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同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为了维护其殖民统治,日本人决定拉拢刘鸿生,他们先后找来了刘鸿生的亲戚和之前与刘鸿生合作的商人、工程师及技术顾问等试图说服刘鸿生担任伪上海市商会会长。刘鸿生不为所动,更不愿背上汉奸、卖国贼的骂名。1938年6月,刘鸿生乘轮船秘密离开上海。发现他走后,气急败坏的日本人霸占了他的很多产业。
刘鸿生奔赴内地继续创办实业。他后来在重庆、贵阳、桂林、四川巴县、山东等地设中华火柴厂、建国水泥公司、嘉华水泥公司、永安电池厂、中国毛纺织厂,在兰州设西北洗毛厂、西北纺织厂,在贵阳设氯酸钾厂,在昆明和越南海防设磷厂,在广西设化工厂。1938年秋,刘鸿生到重庆李家沱筹备创建中国毛纺织厂渝厂。1939年前后,刘鸿生为解决火柴原料供应问题,联合重庆、四川、贵州火柴同业30个厂家成立中国火柴原料厂特种股份有限公司,为抗战作贡献。
在新世界作贡献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刘鸿生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不过,当时上海、南京与北平等大城市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刘鸿生的企业市值一再缩水。加之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于是在上海解放前夕,刘鸿生暂时前往香港居住。全国解放后,他回到北京。
1949年12月,刘鸿生又回到了上海,创办了上海水泥公司,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以及建设作出极大贡献。随后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积极筹集善款、捐资捐物。1956年初,官方实行公私合营政策,刘鸿生拿出其价值2000多万元的刘氏企业申请公私合营。刘鸿生先后担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副主任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
刘鸿生病重弥留之际,谆谆嘱咐子女们,把所余的全部定息献给国家。刘鸿生在去世前半个月,接受《人民中国》杂志记者的采访,发表《为什么我拥护共产党》的谈话,讲述他40多年来的坎坷经历,以亲身感受揭露帝国主义与中国官僚资本压迫和摧残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种种行径,生动地说明中国民族资本家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刘鸿生的一生可谓成就卓著,在商业世界里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外强横行、家国民族百废待兴之际,刘鸿生创办的实业不仅带动了中国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振奋了民族精神,扭转了人们内心深处固有的工业制造业必须进口的思维模式,让中国人明白我们有能力与外国人竞争与抗衡,并且可以创造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