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网答复了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提案中建议教育部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提高重视并采取措施。教育部对此回应称,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但教育部的回复一出,却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在网友的评论中,有人对培养“阳刚之气”表示支持,也有人认为关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矫枉过正的表现。
从教20多年的黄丽燕,是江西省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的一名班主任,在她看来,近些年来,社会上男性“女性化”现象的确存在,而且在青少年中蔓延非常快。她觉得如果青少年审美出现“一边倒”的情况,那就会产生负面影响。黄丽燕说:“我认为‘阳刚之气应该是一种正面的力量,具备突出的、优秀的性格和品质,比如自信、坚强、勇敢、果断、大方、关爱等,这些都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生存必不可少的优良品质。”
黄丽燕老师的体会,其实也是该提案提出者,全国政协常委、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斯泽夫的观察,他曾提出社会要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他发现现在的青少年男孩子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他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
提案中建议教育部对“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要提高重视并采取措施。教育部对此回应称,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育部的回复,中学学生家长梅铨就表示赞同,因为现在孩子的中小学阶段接触的教师多为女性,增加体育锻炼对于增强孩子体态方面的“阳刚”也是有好处的。梅铨表示:“我觉得,对于那些缺失阳刚的男孩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雄性激素,从身体形态方面加以改变,以体育运动培养他的身体,塑造他的形态。”
其实,梳理新闻报道发现,已经有多地学校开展了教学实践,来增强男生的“阳刚气”,比如,2016年,江苏南京南师附中新城初中调查发现男生阳刚气不足,学习成绩和运动很多不如女生,开设了“男孩教育活动班”,包括体能训练课程、团队拓展等课程。201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性别教育教材《小小男子汉》,关注男生的健康成长。
但增加了体育锻炼,就能增加“阳刚之气”,减轻“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现象吗?不少网友显然不能认同这样的做法。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体育锻炼只能带来外形上的阳刚。
储朝晖说:“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的这种体质,来培养学生的意志。那么似乎好像就可以增强他的‘阳刚之气。这个说法我觉得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成立,但是并没有真正的找到當下我们青少年学生男孩子阳刚之气不足的原因。那么我理解‘阳刚之气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有比较强的独立性,他的意志是独立的。第二个方面,他是有比较强的勇气,他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再一个,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够把自己内在的特征表现出来呈现出来(的人)。”
其实,目前网友们争论的焦点,更多的都是在讨论,如何理解“阳刚之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当下一些男孩子的确存在相对柔弱的现象,这种状态值得重视。但人类的“气质”天然多元,并无高下、贵贱、好坏之分。面对新的问题,不能够刻板的去定义为性别现象。
孙云晓指出:“他提的问题我能理解,我做儿童教育很多年,我有一个非常深的体会,学生发展当中健康是第一任务,离不开运动。孩子运动不足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从性别哲学的角度上讲,现在提倡双性化的性别哲学。比方说坚强,坚强并不是男性的一种特质,女性也可以坚强,对吧?你像温柔也不是女性所特有的,男性也需要温柔。”
专家认为,男性在风度、气概、体魄等方面表现出刚强之气,是一种美,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而教育,不应只是培养“男人”“女人”,更应注重培养人的担当和责任感。储朝晖认为,对学生要有更加包容、多元的评价体系。
储朝晖表示:“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多元的评价,在班级里面建立一个包容的班级,而不是用同一个标准来给学生排队,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其他的都可能只是一些影响因素。”
(来源:中国之声)
新闻背景
教育部答复“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提案:注重“阳刚之气”培养
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 410号)提案答复的函》(下称《答复》)表示,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答复》从前述几个方面对现有的安排和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安排。
根据安排,教育部将要求各省、校加大《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力度,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答复》表示,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此外,教育部还将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教育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大力支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十三五”期间,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项目中设立“‘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城镇化视域下居住分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家庭教化功能的彰显与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构研究”“新时代社会协同管理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培育青少年健康人格视域下的休闲教育研究”“青少年认识信念发展模式与作用机制研究”“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及其同伴背景:追踪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监测体系研究”等一批研究项目。支持高校加强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聚焦现实需求,推动理论创新。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已立项相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后期管理,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力争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