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西拉和陈陈:让生命燃烧

2021-05-18 13:38王佳妮刘晓晶
晚晴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拉刘老博士生

王佳妮 刘晓晶

刘西拉是艺术团的团长,他和爱人陈陈,是改革开放以来双双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对回国的留美夫妻。刘西拉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讲席教授,是上海交通“最受学生欢迎教师”;陈陈教授是上海交大电气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和清华大学电机系。

将新中国音乐带上世界舞台

走进刘西拉的办公室,这位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土木工程学博士生导师正在笔记本电脑上熟练地打着字。年近八旬的刘老满头银丝却精神矍铄,一句简单的“你们好”,嗓音浑厚中气十足,俨然一位风度翩翩的老艺术家。

刘老身上的这股艺术气,源于一生对小提琴的热爱。9岁时,刘西拉便在上海学起了小提琴。195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逐渐成长为清华大学管弦乐队首席。也是因为音乐,他认识了校友陈陈并缔结良缘。

1980年,国家选送留学生出国,陈陈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一机部的公派,来到美国普渡大学电机系做访问学者。次年,刘西拉也获得了公派普渡大学土木系读研的机会。“听到中国学生演奏贝多芬和莫扎特,美国人相当惊讶。”刘西拉当即意识到,原来,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音乐还停留在“哀哀戚戚”的刻板印象上。于是,他在美国校友面前先后演奏了《新疆之春》《新春乐》等曲目。

有时,一则曲目胜过千言万语。美国校友从他和陈陈的演奏中重新认识了正在不断崛起、飞速发展的新中国。

数十载春秋培育国家栋梁

虽然对于艺术有着满腔的热爱,但刘西拉明白,自己心中更渴望的是精于学业并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中。

在美留学期间,刘西拉的研究和学习相当出色。1985年,他获得了美国土木工程学会(ASCE)的结构研究奖,而且是唯一获奖者。“这份荣誉是对我学习研究的肯定,更是对我们中国留学生的肯定。”如今回想起来,刘老依旧十分激动,“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对于祖国的教育充满信心。”

上世纪80年代,夫妇俩拒绝了美国各大公司和实验室的邀请,是第一对回国的博士夫妇。回国后刘西拉在清华找到了理想位置,而陈陈就选定交大,落在上海。

他们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分居兩地的,甚至在有了儿子之后,也是一家人“三分天下”,这哪里还有家的影子?时间长了,双方领导都看不过眼了。他们却说:“一对书呆子,日子怎么过法?”但就是这么一对书呆子,拥有了这世间最美好的爱情。

几年后,刘西拉在清华成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第六工程委员会委员,以及国家教委科技委土、建、水学科组成员。他还先后带出5个博士和12个硕士生。他的学术论文多次在中外重要刊物发表。他还被邀请去美国、德国、意大利、苏联、日本等国进行讲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引起了中外土木工程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陈陈也成了知名学者与教授。她先后帮助别的教授带出两个博士和5个硕士生。其中一名博士获1988年全国青年优秀科技奖,27岁就被提拔为上海交大最年轻的副教授。陈陈除了在交大讲授“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及“线性规划”“运筹学基础”等,还时常被清华大学邀请授课、带研究生,因英语是她的拿手戏,她还常替交大某些外语教师代课。

“让生命燃烧,而不是冒烟。”这是刘西拉的座右铭,现在他仍在交大教书育人,为培养祖国栋梁默默奉献。

两位老师八十高龄,思维清晰,为人和善,十分朴素,热爱教育事业,虽然退休了依然四处办讲座,将所学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小辈们也经常来探望两位老人,嘘寒问暖,全家其乐融融,他们现在生活仍旧非常规律——每天半个小时练习音乐,刘老师拉小提琴,陈老师弹钢琴,还时常接受居民区的邀请,用精彩的演出为居民带来艺术享受。音乐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两位老人悠然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来源:人民网)

猜你喜欢
西拉刘老博士生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迎春佳作
一次只爬两层楼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稀爷爷爱护蝉
《彭博商业周刊》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
米寿老人话长寿
西拉木伦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