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月娥,于楠楠,王 帅,董玉玮,王卫东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进入21 世纪以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了食品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并对食品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要加强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努力推进人才培养与食品产业的契合,以人才推动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基于产教融合培养专业人才,也成为当前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接江苏省食品产业重大需求,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形成了面向食品生产技术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特色,2018 年通过专业认证,2019 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探索一流专业的培养模式。
食品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消费必需品,所以在我国轻工业发展中,食品产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在江苏省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中,食品工业占比达3.95%,为981.77 亿元。其中,约有610.36 亿元的规模产值由农副食品加工业创造,约173.82 亿元的规模产值由食品制造业创造,占总产值的0.70%,剩余的179.59 亿元规模产值由饮料制造业贡献,在总产值中占比约为0.80%。“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徐州市重点打造的六大千亿元支柱产业之一。徐州市《关于培育营业收入千百亿工业企业(集团)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大食品、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将维维集团等打造成超300 亿元的食品行业领军企业,带动地方食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在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食品消费升级必然是人们消费追求的又一方向,江苏省要以未来的发展需要为导向,在智能化、绿色化和集群化的食品产业上下功夫,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今天,江苏省食品产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高等院校必须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食品行业需要培养对口人才。
在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始终是笼罩在行业发展面前的一个阴霾,推动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是降低能耗实现高效发展的唯一出路。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必然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实践型人才作为支撑,所以地方高等院校必须将人才培养方向向此转变。产教融合就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将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的专业教育实现统一,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也接受一定学时的实践锻炼或者产业教育,常见的模式有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等[2]。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文件中,特别指出我国在实现教育现代化道路上应坚持的方向和路线。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定是产教融合,也只有产教融合,才能满足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高校也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产与教才是实现了真正的融合。
徐州工程学院按照“产业需求导向”原则,建立了“双支撑四融合六融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对接江苏省食品产业进行学科专业布局,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培养服务于江苏省食品产业的优秀专业人才。
图1 “双支撑四融合六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图
具体来说,“双支撑”就是行业与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形成支撑,四融合就是“将培养方案与行业标准相融合、将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相融合、将工程实践与生产过程相融合和将专业文化与职业精神相融合”。“六融通”是指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素养、生活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充分的融通,使学生毕业后就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够充分满足当地产业的需求。这一模式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2 年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2015 年获批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一期工程,并相继通过专业认证和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在通识类课程方面,徐州工程学院以“大工程观”为导向,重新构建通识类课程。“大工程观”即打破专业、学科、年级的限制,建立上下一体的经济、管理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重点加强学生关于非技术因素对各行各业影响的认知,使学生了解到当前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方面,徐州工程学院也做了相应的改革,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课程的主要组成知识体系是食品营养、加工、运输、贮藏以及特性等内容,虽然课程之间也有交叉融汇,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有些内容相对较旧,无法反应当前时代食品行业的各项发展变化。因此,徐州工程学院首先从行业一线引入业务能力精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并与学科专业教师共同合作编排教材,制定课程培养目标和建立教学团队,并依据行业发展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训平台。徐州工程学院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材进行更新,加入当前最新的食品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知识点和案例,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3]。此外,在日常的学生能力培养中,还专门设置符合生产一线实际的论文和作业主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在产业需求导向思维的指导下,徐州工程学院与维维集团合作建设了国家级“育、训、服”三维融合的实训基地。所谓“育、训、服”三维融合的智能实训基地,也就是此实训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培训,而且直接服务于所在地区的行业企业[4]。例如,在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方面,徐州工程学院的实训基地内向广大师生展示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的流程;基地内的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中试实训中心已经建立了豆奶粉、乳品和饮料等多条智能化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生产线,在这里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到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与生产过程,了解现代食品企业如何通过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来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在服务社会方面,徐州市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中试实训中心可以由学校师生直接为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各类农产品安全控制方面的中试研究,为当地农产品企业生产符合安全要求的农产品提供服务。徐州工程学院实训基地也取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其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中试实训中心获批国家发改委“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的成效,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当地及南京、宁波等地近50 家食品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盟合作的关系,推荐学生走出校门,加强与联盟企业、当地政府的合作,使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学习企业内最新的食品生产加工和安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维维集团共建“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徐州市人民政府共建“徐州市食品创新创业人才培训中心”。三年来,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地方企业联合承担完成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项目和苏北发展计划21 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轻工业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国际工博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等17 项大奖,助推产业技术升级,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不断显现。
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来引领。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素养,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定的实践知识。作为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食品专业,更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5]。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自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后,就不断夯实教师队伍建设,以多手段、多方式来优化和组建教师队伍。①面向食品生产企业、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引进和招聘一批在食品生产和研究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并组织教育培训,以增强他们在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素养。在学校的专任教学团队中,80%的教师已取得博士学历,20%的教师为硕士学历。②对教师的实践知识和行业培训从未止步。为提高教师在实践方面的专业素养,徐州工程学院多次组织教师前往当地的食品生产一线观摩学习,同时了解行业的最新资讯。③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增强双师型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并推选特别优秀的教师组建工作室,专门为学生和教师答疑,并承担相应的课题研究。④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积极牵线搭桥,使优秀教师能够有机会到优秀企业挂职历练,同时学习和了解食品行业的前沿技术。例如,从2015 年开始,徐州工程学院一直推荐年轻教师去维维集团挂职锻炼,学习最新的豆奶粉、乳品生产线等设备的使用。
高校教育是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只有培养的人才符合食品行业的需求,高校的教育才有价值,所以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做好行业调研,将行业需求融入到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并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智能时代背景下,企业生产将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型,高校教育应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目标,才能适应未来时代的发展,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每个管理者去思考,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内容。同时,充分借助当地政府和知名企业的力量,切实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向“育、训、服”三维融合的方向转变,做好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好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