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梅,张芳
(1.南通市通州区植保站,江苏 南通 226300;2.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江苏 南京 210036)
豌豆潜叶蝇是南通地区豌豆生产上的主要虫害,近几年发生比较严重,大大影响了豌豆的产量和品质。为寻找高效安全药剂,提高豌豆潜叶蝇的防治效果,保障农户种植效益和豌豆质量安全,2019年按照江苏省植保站的部署,在豌豆初花期开展了豌豆潜叶蝇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试验药剂共4种: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8%阿维菌素乳油,30%噻虫嗪悬浮剂。防治对象豌豆潜叶蝇。
试验共设6个药剂处理,667 m2药剂用量分别为: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5 mL;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18 mL;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5 g;1.8%阿维菌素乳油100 mL;1.8%阿维菌素乳油120 mL;30%噻虫嗪悬浮剂25 mL;以清水为对照(CK)。小区面积12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试验于豌豆开花初期(4月4日)第1次用药,间隔10 d(4月15日)第2次用药。667 m2用药液量50 kg,豌豆植株上下均喷透。除药剂因素外,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整个试验期间平均气温15.3 ℃,降雨日7 d,总降雨量65.8 mm,平均相对湿度76.1%。
防效调查。分别于药前、第2次用药后7、14、21 d,共调查4次。每个小区随机查5株,调查所有叶片残留虫量和叶片被害情况,计算杀虫和保叶效果。叶片病情分级标准: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表面积的10%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叶片表面积的10%~20%;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表面积的20%~30%;4级,病斑面积占叶片表面积的30%~4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表面积的40%以上。
安全性调查。施药后不定期观察豌豆生长情况,调查有无药害现象发生。
表1表明,药后7 d,各药剂处理的保叶效果呈现很大差异,以667 m2溴氰虫酰胺25 mL处理的保叶效果最好,达99.3%,其次为阿维菌素120、100 mL 2个处理,分别达98.5%、96.8%;溴氰虫酰胺18 mL处理为88.3%,与以上3个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极显著高于灭蝇胺25 g、噻虫嗪25 mL 2个处理。药后14 d各处理保叶效果与药后7 d相同。药后21 d调查,由于施药间隔期较长,植株中、上部叶片又开始有新虫侵入为害,防效较药后7、14 d有所下降,保叶效果仍以溴氰虫酰胺25 mL处理最好,达82.5%;阿维菌素的2个处理在70%以上;其余各处理防效均在70%以下。
表1 豌豆不同药剂处理的保叶和杀虫效果
表1表明,药后7 d,各药剂处理的杀虫效果与保叶效果呈相同趋势,以667 m2溴氰虫酰胺25 mL处理的杀虫效果最好,达99.5%;其次为阿维菌素120、100 mL 2个处理,分别达99.2%、98.9%,稍低于溴氰虫酰胺25 mL处理,但差异不显著;溴氰虫酰胺18 mL处理达89.8%,与以上3个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极显著高于灭蝇胺25 g、噻虫嗪25 mL 2个处理。药后14 d各处理杀虫效果与药后7 d呈相同趋势。药后21 d,由于新虫的侵入为害,各处理残虫量较药后14 d有所上升,杀虫效果阿维菌素100 mL处理稍好,为84.7%,其余各处理均在80%以下。
通过药后不定期观测,各药剂处理豌豆生长无异常现象,可见各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豌豆生长无影响,比较安全。
试验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用于防治豌豆潜叶蝇,其保叶效果与杀虫效果理想,667 m225 mL药后7、14 d保叶效果均98%以上,与1.8%阿维菌素乳油100、120 mL效果相当,差异不显著。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药后14 d保叶和杀虫效果仍达98%以上,可见其残效期至少达14 d。药后21 d有新虫再入侵,防效下降,但由于豌豆荚已近饱满,新虫的入侵对豌豆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大,因此,在豌豆初花后连续用药2次,能很好控制豌豆潜叶蝇对豌豆的为害。建议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67 m2使用剂量25 mL。
667 m2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25 g与30%噻虫嗪悬浮剂25 mL 2个处理对豌豆潜叶蝇的保叶效果和杀虫效果都较差,该剂量不建议使用,提高剂量是否能提高效果,有待进一步试验。
本试验中各药剂处理对豌豆生长没有影响,各处理豌豆生长正常,未见有药害发生,可见各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豌豆生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