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终身教育理念,推动“学分银行”体系建设,落实“1+X”证书制度,逐渐完善学分、证书、学历之间的转换标准,加快个人“学分银行”系统建设,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工作,拓宽职业生涯通道[1]。2012 年7 月,我国首家“学分银行”在上海市成立。随后,“学分银行”陆续在其他省(市)试点建设。
2017 年1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必须深化人才改革培养模式,加快终身教育体制建设,形成国家资历制度框架,推进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目前,“学分银行”已在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安徽、四川、福建、云南等多地进行了实践探索。国外“学分银行”的发展从20 世纪中期开始,发达国家(地区)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分银行”运作模式。较为成功且影响较大的案例有美国、加拿大的学分转移制度,欧盟“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等[2]。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学分银行”的研究各有特色,“学分银行”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终身学习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各国应用中,“学分银行”又显示了实际处理的复杂性、功利性导致的实际效果偏差以及机构建设不健全等问题[3]。我国“学分银行”的理论架构和实践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分银行”的实施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笔者采用问卷、访谈调查和资料查找等方式对江苏开放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进行调研,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总的来看,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在“学分银行”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将高职院校的实施情况划分为选修课自由度、课程与“学分银行”转换率、教材选定难度、班主任及辅导员指导力度、学校政策支持度、校际之间资源共享度、学生满意度等方面展开分析,获得如表1 所示的总体情况平均数。鉴于调查问卷的五级量表顺序为十分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十分不符合,因此,由表1 可知,“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过程中,选修课的比例小,面向的年级和专业有一定限制,自由度低,对跨专业、跨学校选课限制太多;由于课程建设规划的目标与标准缺乏与“学分银行”的衔接,导致在校的选修课转换率偏低;教材资源开发和建设工作滞后、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学校没有政策倾斜,班主任及辅导员对于“学分银行”认识不够、动力不够,导致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普遍满意度偏低;校际之间资源未共享融通,机制体制不够健全等。
表1 各维度总体情况平均数
笔者调查发现,我国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1)很多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对这一概念认识模糊,没有理解其本质,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项制度带有抵触情绪。2)部分学校也只是开设了一些选修课,没有从教学体系上真正和“学分银行”进行对接。从教学管理内容上看,应从“学分银行”的入学机制、转换制、选课制、学分制等方面进行完善。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院校没有从“学分银行”的这些方面为抓手去重塑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风学风等方面。3)未明确在终身教育、以人为本育人理念下,如何借力“学分银行”“1+X”试点证书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行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在教育行政层面缺少宏观指导和学分认定与转换标准。尽管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纲要和相关实施方案等文件已相继出台,但是很多职业院校管理落实措施不到位,未能发挥出其改革的决心和潜力。即使有的院校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但是数量比较少,内容流于形式,没有因地制宜,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缺少实质性突破。
高职院校是“学分银行”制度试点的实施主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分银行”的实施,拓宽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学分银行”制度在国内是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制度的了解不够,甚至对“学分银行”制度的推行有所抵触,在推行“学分银行”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了解所学专业发展方向,掌握该专业基本技能,为学生职业发展扎实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基础。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充分调动学校“双师型”教师、企业能工巧匠从不同角度分析行业发展,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理解“学分银行”制度的内涵和要求,加深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认识,加深对“学分银行”政策的认识,形成终生教育理念,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学分银行”制度实施要求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要培养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代人才,高职院校要强化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学生塑造终身教育型的良好环境。良好的校风对“学分银行”制度实施和教育管理具有重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同时也会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从而推动校风建设。高职院校以“学分银行”制度实施为契机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从转变管理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层次开展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4]。
“学分银行”的建设有助于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1)在课堂教学和教法方面融入终身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有效促进“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课堂教学坚持多样性和开放性。把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职业技能、文化、实践等活动与“学分银行”的制度体系相结合,鼓励学生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参与到“学分银行”项目建设中去,来提高职业技能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2)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开展“学分银行+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共建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育人基地。借助专业群建设路径和体系,以核心专业为引领,将若干知识和技能领域相近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专业相互结合,扩大本校“学分银行”相关领域认证范围,鼓励创新和交流,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基地,作为运行“学分银行”制度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更好促进政、校、行、企的深度合作,加速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成为终身教育基地。3)“学分银行”作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教学管理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院校应转变管理模式,通过共同协作,将“学分银行”纳入综合教育体系,对于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意义重大。
“学分银行”的建设应该具有全面性、统一性和适用性。“学分银行”认定与兑换应具有权威性,能够引导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现成的依据可以遵循,有现成的标准可以执行,有利于指导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5]。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管理及评价体系,要做好量化工作,从以往的以班级管理为基础、以系或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定量管理将会变为以单个的学生为主体的变量管理,这对于高职管理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转变管理理念,明确管理目标,重构管理体系。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分银行”建设正处在试点阶段,各个环节还不完善,体系不健全,需要高职院校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与总结,为制度实施提供完善保障服务。作为高等人才的聚集地,高校拥有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理应深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引入“学分银行”制度、拓宽高校教育影响范围、完善高校终身教育体系监督机制等形式,做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衔接工作,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体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