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东,郭雨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疼痛与生命体征稳定性的影响
林晓东,郭雨
(吉林省前卫医院麻醉科,吉林 长春 130012)
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疼痛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选取吉林省前卫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3例锁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2、12、24、48 h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5 min(T1)以及手术结束时(T2)MAP、HR、SpO2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麻醉前比,麻醉后2~48 h两组患者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0.05);与T0时比,T1~T2时两组患者MAP、HR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躁动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0.05)。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可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
锁骨骨折;超声;神经阻滞麻醉;疼痛;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锁骨骨折为常见骨科疾病,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常用麻醉方式为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麻醉及神经阻滞麻醉等,但其对麻醉医师经验依赖性较强,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有效阻滞效果,因此麻醉后患者生命体征会出现较大波动,极易影响手术治疗效果[1]。超声引导下麻醉可通过超声造影成像技术,清晰展现人体内部组织,辅助麻醉阻滞,不仅可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可促使手术顺利进行[2]。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疼痛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吉林省前卫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73例锁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5~42岁,平均(36.28±1.47)岁;体质量43~68 kg,平均(53.26±1.97)kg。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23~43岁,平均(36.31±1.39)岁;体质量43~67 kg,平均(53.28±1.79)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且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诊断标准:依据《锁骨骨折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者;术前生命指标平稳者等。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合并有其他严重骨折者;合并严重出血患等。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麻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即监测心电指标,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局部麻醉时使用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381,规格:20 mL∶150 mg)20 mL、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388,规格:10 mL∶0.2 g)20 mL;患者取仰卧位,穿刺点为前、中斜角肌间、肌间沟顶点;使用22 G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患者有易感、横突回抽无血液、脑脊液之后注射15 mL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注射后10 min观察不良反应;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为穿刺点,针头垂直刺入,直至穿过颈阔肌筋膜,回抽无血液、脑脊液可将剩余5 mL麻醉药物注入。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叮嘱患者取仰卧位,并进行常规消毒,随后超声引导下待臂丛神经以及附近位置显现后,依据平面外成像选择合适穿刺点,采用22 G穿刺针沿超声引导线进针,针尖于臂丛神经附近,回抽无血液、脑脊液可将麻醉药物注入,麻醉药物同对照组,神经干浸润后,观察患者反应,之后于超声引导下于胸锁乳突肌穿刺,选择水分离法保证针头置于筋膜和肌腱处,注射剩余5 mL药物,15 min后针刺C 37神经支配区域观察麻醉效果,完成麻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2、12、24、48 h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4]评分,总分值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②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15 min(T1)以及手术结束时(T2)MAP、HR、SpO2水平,用血气分析仪检测。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躁动。
2.1 VAS评分 与麻醉前比,两组患者麻醉后2~48 h 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1。
2.2 MAP、HR、SpO2水平 与T0时比,T1~T2时两组患者MAP、HR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躁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躁动 对照组3612(33.33)15(41.67)8(22.22)13(36.11) 观察组37 4(10.81) 5(13.51) 1(2.70) 4(10.81) χ2值 5.4087.2714.7536.538 P值 <0.05<0.05<0.05<0.05
锁骨骨折为外科常见疾病,临床主要为手术治疗,锁骨和周围皮肤主要接受颈丛以及臂丛神经支配。臂丛神经主要由C5~8以及T1脊神经前支组成,颈丛则为C1~4颈神经前分支组成。颈浅丛锁骨上神经主要支配锁骨周围皮肤,臂丛神经支配锁骨深层韧带、肌肉。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及颈丛神经丛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单独臂丛或颈丛麻醉时均有缺陷,但具体何种方式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麻醉效果更好,却并无定论[5-6]。
表1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 分)
注:与麻醉前比,*<0.05;与麻醉后2 h比,#<0.05;与麻醉后12 h比,△<0.05;与麻醉后24 h比,▲<0.05。VA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
表2 两组患者MAP、HR、SpO2水平比较(±s)
注:T0:麻醉前;T1:麻醉后15 min;T2:手术结束时。与T0时比,□<0.05;与T1时比,■<0.05。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SpO2:血氧饱和度。1 mm Hg=0.133 kPa。
常规性术前麻醉主要为神经周围注射麻醉药物,于支配区域形成麻醉,进而获得较大麻醉区域,但此种方式麻醉时无法直观探查肌肉状况,因此需医生深入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后进行麻醉。由于医师自身经验不同,进针时即会出现偏差,使得麻醉效果受到限制,而超声引导下神经丛阻滞常常借助人体的体表标志、动脉搏动、针刺异物或采用神经刺激器探查定位技术来寻找神经,可动态观察患者的阻滞针进针位置,也可分析局部麻醉药物扩散情况,继而有效减少神经损伤和血肿,提升麻醉有效性、安全性[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后2~48 h 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支气管痉挛、躁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可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有效。MAP、HR变化幅度较大表明术中麻醉药物对患者刺激较大,影响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监测SpO2水平能够帮助临床对患者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进行评估,其水平变化幅度小则反映血液氧运输状态正常,益于患者术后恢复[9-11]。超声引导下穿刺针可将药物精确到达臂丛神经干、颈浅丛颈阔筋膜和肌肉,医生也可直视观察局部麻醉药物于臂丛、颈丛神经扩散状况,而不必直接注入椎管,使得进针位置更为准确,且用药剂量更准确,因此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更为平稳[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T1、T2时MAP、H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可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综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可使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有效减少患者疼痛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应用价值。
[1] 陈茜, 黄平. 超声引导下C_4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J]. 广西医学, 2020, 42(9): 1085-1087, 1109.
[2] 顾仕贤, 谢力, 龚晓毅, 等. 超声引导下颈中间丛神经阻滞在锁骨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 2019, 32(11): 1526-1529.
[3] 谭远超, 刘峻. 锁骨骨折诊断疗效标准[C] //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第四届第二次会议论文集. 2007: 78-82.
[4] 孙兵, 车晓明(整理).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6): 645.
[5] 赵玲, 李静, 党旭云, 等. 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J]. 广西医学, 2017, 39(10): 1483-1485, 1489.
[6] 于国军, 陆化梅. 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两种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J]. 临床骨科杂志, 2017, 20(2): 227-229.
[7] 贺峰, 白建云, 霍建臻, 等. 椎旁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25): 81-84.
[8] 白玲.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J]. 中国伤残医学, 2020, 28(6): 43-45.
[9] 付佳, 吕红杰. 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颈浅丛神经阻滞联合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的麻醉效果[J]. 中国全科医学, 2017, 20(3): 77-78.
[10] 刘磊, 陈涛, 丁娟. B超引导下肌间沟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观察[J]. 临床外科杂志, 2017, 25(2): 156-157.
[11] 杨日辉, 黄文东, 俞建国, 等. 神经刺激器引导臂丛阻滞加颈浅丛阻滞行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J]. 医学临床研究, 2017, 34(8): 1632-1634.
[12] 胡焱, 袁嫕, 张文超, 等. 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 山东医药, 2017, 57(16): 62-64.
[13] 胡玥玥. 锁骨骨折手术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加颈丛神经阻滞护理体会[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15): 2640-2641.
[14] 申治国,薛建军,贺隶国,等.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观察[J]. 海南医学, 2016, 27(15): 2485-2487.
林晓东,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麻醉学。
R274.1
A
2096-3718.2021.07.00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