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了兜着走”的怀归令

2021-05-17 14:23王仁湘
晚晴 2021年1期
关键词:使臣晏子国君

王仁湘

中国古代宴饮打包的法则,有大小的区别,既有“礼包”,也有“罚包”,甚至还有“怀归令”,吃不了要“兜着走”,御宴上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我国历来把勤俭节约当成一种美德。古代许多帝王将相,都曾有过“光盘”的事迹。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载,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虽贵为相国,吃的是粗糠米、烤鸟肉、颗盐、苔菜而已。有一次,晏子正在家里吃饭,景公派遣的一位使者正好前来,晏子见他还未吃饭,便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使者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光盘”的精髓不是撑着肚子吃剩饭,而是根据需要来准备饭食。倘若加双筷子都还能吃饱,那就证明饭准备得多了。晏子在这方面可以作为表率。

不过在中国古代,宴席的准备往往都是以“吃不完”作为标准的,这也是判断主人盛情的一个标志。不能“光盘”怎么办?也并非是统统倒掉,有时是要打包的。古代打包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许多食礼仪规,将各类筵宴的细节规定得仔仔细细,从这些礼文中可以读到很多打包的情节。

以《仪礼·公食大夫礼》为例,所谓“公食大夫礼”,为国君宴请他国使臣的宴饮之礼。宴饮的程序是:国君先派大夫去宾馆迎请使臣,告以将行宴饮之事。使臣三辞不敢当,最后要跟着大夫到達宴会之所。这时宴会的准备工作自然早已开始,大殿上陈列着七鼎、洗盘和匜等器具。座席铺正,几案摆好,酒浆和馔品也已齐备。国君身穿礼服,迎宾于大门内。宾主揖让再三,答拜接连,然后落座。

很快膳夫和仆从献上鼎俎鱼肉和醯酱,这些馔品和饮料的种类及摆放的位置都有一定规范,不得错乱。有经学家根据《仪礼》上的详细记载,将“公食大夫礼”所用饮馔的陈列格式进行了复原研究,十分壮观,而且非常有条理。最后献上的是饭食和大羹,摆设完毕,大宴开始。宾主又是互拜一番,宾祭酒食,开始进食。

宴饮结束,使臣告辞,国君送于门边。膳夫等人则将没有吃完的牛、羊肉块盛装起来,一起送到来使下榻的宾馆。残肉剩饭包送客人,即使是他国使臣,吃不了也得“兜着走”。这算是“礼包”,是食礼规范的动作。

在古代,肴馔可以打包,茶饮也可以打包,唐代就有这样的例证。据《云仙杂记》记载,觉林寺僧志崇饮茶时按品第分为三等,他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他以最上等茶供佛,以下等茶自饮,中等茶用于待客。他这中等茶也有特别之处,有客人赴他的约会,都要用油囊盛剩茶回家去饮,舍不得废弃。喝不了,兜着走,也是太珍贵了的原因。这油囊就是一个防渗布袋,功用与当代塑料袋相同。

古代官员有机会赴御宴,自然觉得风光无限,有时还会设法悄悄带回一些馔品,让家人品尝。《陈书·徐孝克传》记载,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陈宣帝宴饮时,并不曾动过一下筷子,可摆在他面前的肴馔却莫名其妙地减少了,这是散席后才发现的。原来,徐孝克将食物悄悄藏到怀中,带回家孝敬母亲去了。皇上大受感动,下令以后御筵上的食物,凡是摆在徐孝克面前的,他都可以大大方方带回家去,用不着那样偷偷摸摸地。

悄悄地,就当是窃食吧,到了唐代,窃食御宴已成风气,不过谁也不将这行为当贼看待。皇上自然也乐得做个人情,不仅下了“怀归令”的御旨,而且还让太官专门备有两份食物,让百官带回家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明代陆深的《金台纪闻》记载:“廷宴余物怀归,起于唐宣宗时……文武官结食两份与父母,别给果子与男女,所食余皆听以帕子怀归。今此制尚存,然有以怀归不尽而获罪者。”

唐宣宗下了“怀归令”,从此御宴上没吃完的东西,臣子都可以大方地带回去了。按照陆深的说法,明代御宴上的食物,吃不完必须“兜着走”,不然还要戴上一个罪名,也许就是“不孝”之罪吧。

大臣酒足饭饱之后,可以带回没吃完的食物,或者加带两份预备好的食物,这就是“怀归”。而且, “怀归”的不仅有食物,甚至还有当时使用的餐具,有时是瓷器,有时是贵重的金银器。清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谈到明代的情形说:“朝廷每赐臣下筵宴,其器皿俱各领回珍贮之,以为传家祭器。”

有了“怀归令”,御宴上碗净盘光。时下的“光盘”风,也是一道好风景。这“光盘”之风,还可以更强劲一些。由今及古,由“怀归”及“光盘”,我们可以纠正一下自己的传统,不必准备吃不完的筵席,真吃不了时,那就“兜着走”吧。(来源:《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使臣晏子国君
师旷劝学
晏子的车夫
浅析日本遣唐使的人员构成
小燕子
狂泉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唯一的要求……
晏子使楚
狂泉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