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在一个暗场里,孩子们看着电影,一起喜怒哀乐,受到鼓舞,进而成长……在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黄军的设想中,这是一个理想的电影教育场景。
“教育最方便的法门是电影。”黄军说,在他看来,电影是最通俗的,也是最入人心的,说教的效果远远赶不上电影。
影视教育进课堂。
但显然,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孩子看,选择什么样的电影,怎么去放映都十分关键。好的影片能成为精彩的德育、美育课资源,差的影片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丁亚平曾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聘为电影课专任老师,给初中、高中学生上选修课。他发现那门课特别受欢迎,学生们在课堂上热情高涨,有的学生甚至想自己拍电影。
“影视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力、感染力真的特别大。”丁亚平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影视教育时常被提起,力度逐渐扩大,这也是来自青少年学生的需要。”
影视的教育功能也始终受到关注。与其他方式相比较,影视作品的传播速度快,受众多,内容形式多样灵活,是当下社会传递信息最广的媒介之一。“用电影教育学生,效果一定比抽象的讲义好。”丁亚平说。
在他看来,影视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艺术形式相融合,通过画面、声音、蒙太奇塑造形象、讲述故事,对于社会人文现实都做了有效的呈现,所以对于青少年儿童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将影视作品与品德培养相结合,有效运用影视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塑造,不仅开拓青少年德育的新视野,也是青少年德育与时俱进的表现,会大大增强它的实效性。”丁亚平说。
他认为,优秀的影视作品能给青少年以美的享受,在无形中让他们得到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升华。此外,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为青少年梳理或者树立德行上的榜样,凸显人生价值,让青少年逐渐实现明他人、明自我、明环境。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影视教育。2008年,影视教育被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等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
但是,中小学的影视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康宁发现,一直以来,青少年对影视作品主要是自发性、放任性地接受,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看电影,会在生活中对电影故事进行游戏性的再现,并且模仿明星的言谈举止等。而影视校本课程实际是缺失的,缺乏教程,沒有特别适合的抓手。
另外,影视活动也经常被动式“缺席”,因为中小学都有升学任务,很多时候虽然把影视活动列在课程里,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康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等地调研,发现很多学校都设计了影视活动,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有的敷衍,有的缺席。
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高级教师张立新指出,中小学影视教育处于“三无”的状态,一是没有专业的教师做影视教育,二是没有课时,三是没有教材。
北京市史家小学很重视戏剧教育、影视教育,张立新在学校负责影视课程,但他对于电影的放映十分头疼,只能从网上下载一些自己觉得好的电影,截取一部分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如果形成一种机制,让学校老师非常容易获得优秀影片,影视课就能开得更好了。”
在儿童电影进校园的过程中,共片体系成为关键问题。“不是所有优秀的或者很有商业价值的电影都适合进校园,只有健康的‘精神奶粉才能进校园。”黄军说。
全国中小学生影视教育协调委员会已经推荐了40多批电影,但推荐之后学校还是看不到。黄军提出,放映体系也很重要,“要把电影院建到学校里头去”。
“以德育人、以美化人,创造新的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这样概括一部好电影。
他强调,影视教育不是让孩子胡乱看电影,而是选取一批优质的适合青少年看的影视作品,引导孩子们看。这些作品不是用大道理切入,而是以审美的画面、人物的活动、情境、声音及其他影视的因素潜移默化,让孩子们去感知、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由他主编的《青少年影视德育通识教程》近日发布,这本书甄选了33部优秀影片,并且为每部影片设计了相应的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等。周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影视课程有据可依、有的放矢,让教师能从简单的作品中看到更丰富的内容,更好地开展影视教育。
让一线教师省心的是,这些影片都能便捷地找到放映资源。据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人民德育数据中心副主任邵德海介绍,他们每年依据中宣部、教育部推荐的正版授权影片,将电影按题材年级合理分级分类,建立德育影片片库、校园数字电影院线。
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教育部关工委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籍之伟认为,影视德育教育的作品库非常重要,这个库里不仅包括电影,还应该包括电视剧。在影视课程中,要注重创新性,比如电视剧《觉醒年代》长达43集,但在教学中可以剪辑成某个主题的小影片。
有了便利的影片库,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走进校园,也能走进家庭,推动家校共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浩英指出,一家人共看一部电影,看完后各抒己见,充分讨论,能弥补学校集体观影的不足。“将家庭教育素材的电影或者儿童电影推进到家庭,受益的人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