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月圆之时》 镜头点亮希望

2021-05-17 13:56李丹妮
民生周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宁宁夫妻公益

李丹妮

“月圆之时,我一定回家。”

4月,由导演于宁宁和编剧佘萍共同策划的公益短片《月圆之时》,在全网热播。该片将目光投向留守儿童群体,通过镜头传递对这一独特群体的关怀。

《月圆之时》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北京民声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天启时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

导演于宁宁在拍摄现场。

于宁宁表示,创作《月圆之时》的初衷是,主创团队在采风过程中看到留守儿童们的生活现状,这些孩子对父母的爱简单而直接,希望通过聚焦这一未成年人群体,呼吁社会各界关爱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月圆时温暖万家

深夜,微弱的光从被子里透出来,年幼的孩子拿着爷爷的手机,偷偷给妈妈打电话。这是《月圆之时》开头的一幕。

北漂夫妻李浪、马东西儿女双全,但不幸的是,儿子患有先天性聽力障碍。为了攒钱给儿子植入人工耳蜗,夫妻二人无奈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一双儿女留在农村由爷爷照顾。

务工期间,夫妻二人聚少离多,历经坎坷。离家之时,二人曾和两个孩子约定,月圆之时回家团聚。又一个月圆之夜,面对孩子的真情呼唤,夫妻二人决定赶回家。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于宁宁,近年来一直行走在公益路上。他和妻子同样是一对“北漂夫妻”,孩子留在老家由父母照顾。

“好不容易闲下来,掏出手机和孩子视频连线,一看到孩子呼唤爸爸,心里忍不住发酸。”一提起孩子,这位刚硬耿直的山东汉子眼圈便微微发红。

小小的手,合成圆圆的圈,框住月牙儿,便是满月。短片中,女儿这一小小的举动看哭万千观众,也牵动着于宁宁的心。“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充满这样多彩的颜色,而这一切,正在被优秀的艺术家或导演所洞察捕捉,并以此赋予他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歌颂和尊重。”

电影是生活的镜子,作为导演,于宁宁将平凡中最独特的色彩捕捉,通过镜头语言,温暖万家和无数人的心。

《月圆之时》创作团队希望,通过镜头传递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怀。

生活融入电影 

《月圆之时》的结尾,主人公踏上归家的路。都市霓虹与老家孩子的笑容相互辉映,正是万家灯火时。观众能感受到从镜头中透出的暖意,就像是等待着主人公归家的灯火。

在于宁宁的电影里,总能感受到一种“温度”。他曾赴柬埔寨、越南、菲律宾、老挝、坦桑尼亚等多个国家,拍摄中国援外建筑纪录片,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坚毅的故事。

他还前往苏尼特,看夕阳下羊群奔跑,潜心制作了我国首部电商脱贫院线公益电影《巴图温都苏》,用电影传递脱贫攻坚精神,荣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攻坚脱贫主题影展暨八闽电影巡展推荐影片奖。

“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有真正的影响力和价值。”这是于宁宁心中的坚持,也是他一直奋斗的目标。

不少人称于宁宁是“娱乐圈行走的正能量标杆”,他将生活融入电影,用镜头品悟人生,每一部作品都震撼人心,耐人寻味,触动灵魂。

正如他自己所言,“作为一名导演最自豪的事情是,可以通过镜头记录时间与人,这不仅是一种铭刻记忆的方式,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发现,让我可以在时间流逝中聚焦其中的人和事,并令他们重新活跃于此刻、曾经和未来。这是一种宝贵的记录和创造,它不仅可以存留记忆,还可以温暖时代、照亮希望。”

猜你喜欢
宁宁夫妻公益
书法家 韩宁宁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