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在工作室里的BBPR,左起分别为Enrico Peressutti、Lodovico Belgiojoso、Ernesto Nathan Rogers和Gian Luigi Banfi。
从米兰大教堂的屋顶远眺维拉斯加塔楼,这座1958年建成,高100米的商住混用大楼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1.在2016年的“Opening Velasca Project”项目中,设计师Piero Lissoni重新布置了顶楼的复式公寓,图为采用Living Divani、Porro和FLOS的产品布置的餐厅。
2.平面图,在塔楼悬挑处,从地面结构里伸出的系杆与柱体连接,
3.从塔楼底部仰视,可见柱壁如教堂飞扶壁一般向上攀升并在上半部向外悬挑。
从米兰大教堂的屋顶向南望去,你很难不注意到这座兀自耸立在不远处的高楼,它就是维拉斯加塔楼(Velasca Tower),是米兰乃至意大利最早的一批现代主义建筑。即使这座城市的天际线已经拥有Gio Ponti设计的倍耐力大厦、2014年才竣工的世界首例新形态建筑“垂直森林”,BBPR设计的维拉斯加塔楼如今仍然是这座城市最著名的象征之一。
塔楼高100米,是旧城区里为数不多的高层,其所在地区曾在1943年遭受严重的轰炸。一个博学的建筑师团体BBPR在1950年接手了这个项目,并于8年后建成。它是BBPR在高层设计上的一次尝试,在历史与城市文脉的对话中,提供了现代视野。
BBPR由Gian Luigi Banfi、Lodovico Belgiojoso、Enrico Peressutti和Ernesro Nathan Rogers在1932年成立,名字来自四人的姓氏首字母。年轻的他们与欧洲先锋派同步实践,加入了由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阿尔托等发起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Rogcrs移居瑞士,由于反对法西斯的主张,Banfi和Belgiojoso被送至奥地利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很不幸的是Banfi在那里去世。其他三人依然保留BBPR的名字,开展大量学术文化活动和建筑实践,他们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寻找关联性,为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Rationalism)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维拉斯加塔楼便是最好的例证。
塔楼被设计成“蘑菇”的形状,最初方案里采用钢和玻璃建造,由于预算不够最后選择了水泥。如同大教堂飞扶壁的壁柱直冲天际,攀升到中上部向外悬挑,这是对米兰大教堂哥特式风格的致敬,也是对粗野主义的回应。细看之下,塔楼的造型也是对斯福尔扎城堡(Sforzesco Castle)的菲拉雷特塔轮廓的再演绎。通过重新阐释历史,BBPR将现代主义的新与米兰厚重历史的旧调和在一起。为了在城市尺度和塔楼入口之间做出过渡,BBPR将底部设计为商业空间,从公共环境渐进过渡到大堂。自下而上的功能区分别为办公区(2F-10F)、商住两用办公区(11F~17F)、设备间(18F)和公寓(19~25F)。在72间公寓中,除了顶部复式结构的露台设计,剩下的每一间都有自己的阳台,几乎从不与上下层对齐,从而使建筑的光影变化具有更多的可塑性。
自1958年建成至今,塔楼已经被翻修过数次,也曾入选全球最丑的高层建筑之一,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米兰人心中的地位。从轰炸后的满目疮痍到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它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历史,完成了中世纪建造文化的当代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