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有座著名的佛教寺院——法门寺,在寺庙地宫里珍藏着四枚罕见的佛指舍利子。在唐代,每隔三十年,舍利子就被从地宫里请出来,据说这样佛祖就能保佑众生。尽管这种活动劳民伤财,但皇帝却乐此不疲。
唐宪宗时期出了一件大事,著名的文学家韩愈站出来公开反对皇帝的做法,写下了著名的《谏迎佛骨表》。他告诉皇帝,舍利子本身是西方夷狄的不祥之物,为什么要膜拜呢?如果膜拜,那也应该膜拜孔子孟子啊。皇帝不去膜拜这些圣贤,却膜拜西方的神灵,这不是很荒唐吗?韩愈没想到,这份奏章差点要了他的命。唐宪宗一怒之下,把他贬职流放到广东潮州。这件事说明了儒学的命运在唐代似乎不太好,受到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曾经面临过两次危机:第一次是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国,儒学受到冲击;第二次危机是在魏晋至隋唐时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人民流离失所,儒学受到质疑。在动荡局势中,人们只能寻找精神寄托,佛教和道教大行其道,出现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宋明理学的兴起就是儒学在面临第二次危机时做出的反应。儒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使其遭到佛道的冲击?简单来说,就是儒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存在缺陷,思辨性不足。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远古的人们都会思考三个共同的主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以道家为例,老子认为万物的本源是“道”,道就是规律。为了求得“道”,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为了解决社会问题,道家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佛教主张明心见性,宣扬四大皆空,提出四谛说,尤其以精巧严密的哲学思辨见长。
反观儒学,大都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等道德伦理说教,缺乏哲学思辨体系,这是儒学发展的瓶颈。因为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所以儒家批评佛教和道教时,就没法从理论体系方面批评它们,只能从社会功利的角度,比如说那么多人出家,当和尚,当道士,他们基本不参与社会劳动,对国家资源只是更多的消耗;佛教和道观占了那么多土地,还不给国家交税……为了解决理论不足的问题,宋代的儒派思想家进行了理论创新,创立了程朱理学。
宋代的学者中,在这个问题上较早进行有益探索的是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
二程和朱熹认为,万物不仅是“气”聚在一起所产生的,还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理”。举个例子来说:花和叶都是由“气”组成的,但花之所以成为花,是由于组成花的“气”在花的“理”的支配下形成了花;叶之所以成为叶是由于组成叶的“气”在叶的“理”的支配下组成了叶。这样一来,同样是由“气”组成,但由于各自蕴含的“理”不同,万物就有了差别。
“花”和“叶”的例子,基本阐明了“理是万物的本源”,我们还可以举例深入理解“理”的含义。
在人类发明船只之前,浮力的原理就已经存在了。所谓发明船只,其实是人们发现了浮力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制造了船只。如果有一天船只消失,浮力的原理依然会存在。换句话说,无论人们是否发明船只,浮力的原理是永恒存在的。所以,“理”是永恒不灭的。
我们再举例子论证“理”和“气”的关系。以建造房屋为例,我们既需要建筑材料,还必须熟悉建筑学的基本原理。按照建筑原理进行设计、施工,建造的房屋才能持久牢固。在这里,建筑材料就是“气”,建筑原理就是“理”。不仅建筑师,任何人要想建造牢固持久的房屋,都必须遵守这些原理。即便没有出现房屋,这些建筑原理也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在“理”和“气”之间,“理”更重要,是决定性的。
按照理学的观点,既然万事万物中都有“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探究和认识蕴藏在万物中的“理”呢?朱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咱们可以反其道而行啊。既然“理”蕴藏在万物中,那就可以仔细地研究万物。用朱熹的话说,就是格物致知。格就是研究,探究;物就是世间万物;致就是得到;知就是天理,而不是指自然科学知识。格物致知就是学者通过仔细研究每个事物,探究出每个事物中蕴含的“理”,在研究所有事物的“理”的基础上,突然有一天豁然开朗,明白了所有的事物共同的“理”。这个做法听起来挺玄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们多观察,多思考,经过日积月累的探究,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融会贯通,顿悟“天理”。宋朝人作画时,画的鸟兽、植物都细致入微,纤毫毕现,就是因为受到理学“格物致知”的影响。当然,具体到每个人,能不能从万事万物中“格”出一个“理”,那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到现在为止,关于理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二程和朱熹都说明白了。接下来他们还得回答一个问题:他们提出的这些哲学理论和社会生活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關系?
朱熹坚定地说:当然有了。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既然万事万物中都有“理”,那么国家和政府作为具体存在的事物,其中也必然存在“理”,这个“理”就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那么,主导我们人类社会运转的最主要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朱熹指出: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三种基本规则,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作为人的五种重要品德 ,即仁、义、礼、智、信。朱熹提出:伦理道德就是最高的天理,我们就生活在天理之中。听他这么一说,统治者们高兴了,原来三纲五常跟天理是一样的啊,那我统治管理老百姓就完全正当合理了!所以统治者们都很支持理学,因为它对维护他们的统治很有利嘛。
就这样,二程和朱熹通过吸收了以前学者的儒家思想,还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发展出了相对完善的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