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凯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段温暖的故事。
2021年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年份,也是中国铁建派刘印洲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协隆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五个年头。
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是一个纯藏族村。每天清晨,牧民将自家的牦牛送上海拔4700米的山坡,累了席地而歇,点燃牛粪烧水,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过去,靠天吃饭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经济落后和发展之困笼罩着整个村庄。
直到刘印洲的到来,村里有了新变化。
2017年7月,新任协隆村第一书记的中铁十七局工程师刘印洲,是一个28岁小伙,第一天上任就差点被高原反应打垮,“做梦都是头被按在水缸里”,“鼻子像被人用手捂住了”……
同事劝他先休息,适应一下。“时间可不等人。”刘印洲想,“来村里不是让你坐着、躺着,等你适应、让你养身体的。”
入村第二天,刘印洲就着手走访入户。
果洛州地广人稀,村民极其分散。这个山头住这户人家,隔几个山头才有下一户,前后至少一个小时车程。刘印洲心里盘算,全村有215户住户,按照开车一天最多跑五六个山头的速度,要走访所有住户,至少需要一个月以上。
说干就干。第一次走访,就遇上极端天气,车陷到泥里。幸运的是3个路过的老乡帮助了刘印洲。车轮飞转,泥花溅了他一身。几个小时后,家住最北的散花揉了揉眼,望着眼前的刘印洲,笑道:“这怕是个泥书记!”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刘印洲记在心头,落在笔头。谁胆子小,發展产业要多鼓励;谁较莽撞,要提醒不要蛮干;谁家孩子上学困难,要时刻紧盯控辍保学……一圈走下来,刘印洲的扶贫日志上,密密匝匝记录着全村人的家庭情况和性格脾气。
走访只是第一步,整顿村里涣散局面,才是一项“大工程”。
想干事,人心必须齐。定村规民约,开展“三会一课”,讲党的政策……一段时间下来,村“两委”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可以一起坐下来商定村里的集体经济了。
刘印洲拿出计划:扩建饲草基地,往畜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路上走。
“没资金,就是空谈!”有人拍了桌子。
“光说谁不会!”有人不屑。
村民也嚷开了,你一句,我一句,那叫一个呛人。“来了一个娃娃。”一个村干部的小声嘟囔,钻进刘印洲的耳朵。刘印洲心里明白,大伙儿这是担心自己能力不行,来这儿就是走过场。
刘印洲没吭声,心里却激起了一团火。
10多次调研,一待就是几天几夜;数十个长途电话,一打就是1小时开外;带着近万字的计划书,在乡里一泡就是一天……“刘书记的腿都跑细了!”乡长打趣道。看到刘印洲的决心,村干部和村民决定跟着他干。资金下来了,运输车队组起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大家相信,跟着刘印洲能干成事。
心齐了,发展就快。2018年,饲草基地扩建到5400多亩,草长得极其茂盛,每亩草场能收割约两吨青贮草。“这是我们的饲草基地!”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一个劲地往车上装打好捆的青贮草,忙得热火朝天。
不到3年,以饲草基地为基础,“雪山牧业”新型畜牧企业引进来了;民族服装厂开起来了,不光年底能分红,还解决了数十人的就业问题;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办起来了,牦牛肉、黑枸杞走出高原,端到了全国人民的餐桌上……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000元,到现在已达到万元以上。
今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刘印洲捧回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奖章和证书。得知消息,协隆村村民又喜又忧,大家开始担心:刘印洲驻村期满,要离开协隆村了。
一想,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前来挽留,一定要从刘印洲嘴里听到“不走”两个字才罢休。
一听,刘印洲也坐不住了,眼下正值协隆村发展的节骨眼,许多事还得靠他张罗,他选择留下,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带领甘德县百姓奔向更加甘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