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瑞敏
《帝范》《臣轨》《庭训格言》是中华书局近期出版的一种图书,也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新的一员。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那么就是“五帝三书”。“三书”不难理解,就是指《帝范》《臣轨》《庭训格言》这三种书;“五帝”则是指这三种书涉及的五位皇帝,其中《帝范》是唐太宗李世民写给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的帝王教科书;《臣轨》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写给大臣们的学习手册;《庭训格言》则是雍正皇帝编纂的其父康熙皇帝对于他们这些皇子的教诲。
《帝范》,顾名思义,就是帝王的典范。首先要追问的是,唐太宗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及弟弟齐王李元吉而登上皇位的。到了太宗晚年,皇子们的储位之争也非常激烈。由于唐太宗宠爱魏王李泰,使太子李承乾感到不安,加之承乾有腿疾,日益担心自己储君的地位不保。他在派人刺杀魏王李泰失败后,又意图谋逆,结果被废为庶民。太子被废后,魏王李泰急于登上太子宝座,竟对父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儿子而传位给弟弟李治,唐太宗听后居然许诺要立他为太子。然而,魏王李泰的谎言被大臣褚遂良揭穿,唐太宗冷静思考后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情不应该发生。最终他贬黜李泰,立小儿子李治为太子。
从这个立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李治原是相对边缘的储君人选,政治历练不足,唐太宗对他能不能做好皇帝不太放心。因此,除了让李治跟着上朝,观摩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参议政事之外,太宗还特意撰写了这部《帝范》,系统总结了帝王治国的要义。
《帝范》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涉及治国的诸多方面。书中文辞精炼华美,体系周密,是一部很好的政论著作,其中不少内容对今天的领导干部仍有借鉴意义。例如《崇俭》篇中谈到“奢俭由人,安危在己”,意思是说,一个人要过奢侈还是俭朴的生活,是由自己决定的,而选择奢侈还是俭朴,也决定着个人的安危。现在很多腐败分子,都禁不住奢靡生活的诱惑,放纵自己的欲望,甘心被围猎,最终身败名裂,说到底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没能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没能控制好内心的欲望。由此看来,《崇俭》篇最后所说“欲生于心,不遏则身丧”,绝非危言耸听。
如果说《帝范》是唐太宗关于治国之道的理论总结,那么《贞观政要》就是唐太宗治国的实践记录,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阅读,相信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帝范》的译注者是唐史专家,因此在各篇的题解中,常常能够联系《贞观政要》中的有关内容来理解。例如《审官》篇中,唐太宗主要谈到用人应该取其所长,做到人尽其才,作者在题解中就详细列举了《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讲用人之道的内容,为本篇提出的理论、原则提供了具体的例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帝范》的相关内容。
《臣轨》,顾名思义就是大臣的行为规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由于唐高宗晚年多病,不能理政,于是武則天逐渐参与朝政,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权力。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又连续废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两位皇帝,最终自己称帝。武则天的这些行为引起了部分大臣和宗室的不满,发生了徐敬业的起兵叛乱。叛乱被平定后,武则天认为必须加强对朝臣的思想教育,因而编写了这部《臣轨》,作为大臣的学习手册。
《臣轨》一书,共十篇,分别为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同体是说大臣要和君主一条心,至忠是说大臣要对国家忠心,要做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上足以尊主安国,下足以丰财阜人”。守道、公正是说大臣要坚守道义,处事公正,“唯公心可以奉国,唯公心可以理家”。匡谏是说大臣要敢于匡正、谏阻君主的错误,“君有过失而不谏者,忠臣不忍为也”。诚信是说大臣对君主要诚实守信,不要欺君罔上,对下也要讲信誉,因为“非诚信无以取爱于其君,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慎密是说大臣要处事谨慎,注意保密,因为“人臣不慎密者,多有终身之悔”。廉洁是说大臣要清廉,不要贪赃枉法,因为“理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吏之宝也”。良将是专门讲对优秀军事将领的要求,比如为将者要“内守廉平,外存忧恤”,就是分配钱财时要公平公正,对待士兵要体恤爱护。利人,是说大臣行事要注意有利于百姓,因为“人者,国之本,……是以为臣之忠者,先利于人”。
由上述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臣轨》中的一些内容如公正、诚信、慎密、廉洁、利人等,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臣轨》一书在写作方面也很有特点,其中既有武则天自己的观点阐述,又大量引用《老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说苑》等古代经典著作中的相关文段,有些是理论,也有一些是具体事例。我们读《臣轨》,不仅能读到武则天的治国思想,也能发现更多古代经典中的从政智慧。
“格言”我们很熟悉,就是有哲理意义的语句,那么“庭训”是什么呢?这里有个典故。《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问他:“学《诗》了吗?”孔鲤回答:“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然后孔鲤就退而学《诗》。又有一次,孔子还是站在庭院中,见孔鲤从庭前经过,就问道:“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退而学礼。因为这两次教导都是在庭院中进行的,所以后世便把父亲的教诲称为“庭训”。
《庭训格言》的内容是雍正皇帝编纂的其父康熙皇帝对于皇子们的教诲,所以称为“庭训”。
《庭训格言》一共240多条,原来并没有什么编排次序,本次整理,根据主题将其分为诚敬忠孝、读书治学、修身齐家、立德树仁、守法尚礼、勤政务本、知人善任、处事审慎、崇俭戒盈、养生避险十类,这样将相关主题的内容集中起来,方便读者更为系统地了解掌握康熙皇帝的“育儿经”。据统计,在这十类之中,条目最多的两类分别是读书治学和养生避险,可见天下父母之心基本都是一样的,最关心孩子的学习与身体,而这两者是孩子将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庭训格言》最大的特点是如话家常的日常性、亲切性,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漂亮的文辞,全是老父亲毫无虚饰的谆谆教诲。这里面的很多教诲,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借鉴意义。如康熙帝认为,家长教育孩子“必自幼严饬之”才好,如果过分溺爱,那么孩子长大后,不是“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又如,康熙帝认为为了安全起见,孩子应该学习游泳。再如,康熙帝说“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认为人如果能专心致志地学习一门技艺,则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身心发展也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