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方 孙琦 上海市政协委员
背景情况 街道作为城市的主要骨架,连接着各项要素,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街道设计得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游客在城市中的体验。
1.人行步道的安全与质量问题。
在安全性方面,上海市大部街道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存在高度差,有些人行道与车道之间未设置安全护栏,一旦行人踏空,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部分步道铺设地砖,阴雨天会变得湿滑,难以行走。
在街道质量方面,一些人行步道出现路面高低不平的问题。有些人行步道在铺设一两年后,就会出现凹凸不平或者砖块下空洞的现象。
2.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
虽然城市道路的设计与施工对无障碍设施有着严格的规定,但相关调研发现,部分街道存在无障碍设施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例如,存在盲道建设的“真空”路段,或者盲道遭树木或其他物体阻断的问题。另外,一些地铁的出入口到地面的关口之间未设置无障碍坡道。
3.城市井盖问题。
对比其他国际化大都市,目前上海道路上的井盖,在设计上比较简单,还存在凹凸不平、与路面贴合不紧等现象。
1.明确街道的改造方向,研究推行平层街区道路的可行性。
建议明确街道功能定位,根据各条街道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进行改造。交通道路主要考虑的是通畅性、分流性及耐久性。购物休闲道路主要考虑的是建筑界面美观,优化使用体验。居住功能区的街道主要考虑步行功能、生活功能,包括休憩、健身等方面。
世界上不少国家采用平层街道设计,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间无缝衔接。平层街道不仅对于婴儿车、残障人士的轮椅等来说更加安全、便捷,也不会发生行人踏空的情况。建议结合道路的一些大修工程,在某些道路段先行试点。
2.严格把控道路施工质量,完善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
建议提高道路施工质量,对现有道路建立定期巡查与保养制度,保持平整。选择透水、耐久的地砖,考虑到行李箱通行及雨天湿滑的因素,避免雨天地砖下积水,确保行人走得舒适、安心。
建议相关部门对上海市的盲道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详细排查,对于今后新建、改建或者扩建的道路,在设计施工环节就对无障碍设施的落实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落实到位。在一些细节上下功夫,方便视障人士过马路,马路旁的交通信号灯在变色时发出不同的提示音;路口设置残疾人专用按钮,延长绿灯的时间。
3.尝试构建上海的“井盖文化”。
在探索构建上海的“井盖文化”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井盖质量,建议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的井盖做工精致、设计有趣,成为一门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井盖文化”。可以尝试将井盖设计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以图案展示上海的历史、人文及当代风貌。这是助力旅游业发展、烘托城市文化氛围的良好途径。
4.推进5G应用与道路维护相结合。
5G技术已成为全球热门技术。受益于5G高网速、低时延的特点,可以将街道设施连接成网络,相互联动。比如说街道的监控摄像头可以检测到路面是否干净,反馈给清洁车并告知地点;地面的温度、湿度监测器检测到地面温度过高时,可以反馈给路边的洒水装置,通过自动洒水给路面降温;可以让视频监控技术与交通信号灯系统联动,智能调整红绿灯的运作,使人车运行更为顺畅。这些场景随着5G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推广,都将成为现实。
提案方 刘宇陆 何少华 上海市政协委员
背景情况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区域实现更为便捷的互联互通。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绿色发展的要求,加强上海城市生态道路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1.城市道路绿化基质短缺,土壤质量亟待改良。
道路路域土壤质量是确保道路绿化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质量高低与植物生长及其景观功能的发挥息息相关。对城市道路土壤的调查表明,城市绿化土壤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强烈影响,pH偏高、有机质含量低、有效养分缺乏,土壤板结及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制约城市道路绿化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路域土壤质量亟待提升。
2.城市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定量评估缺乏定位监测的大数据支撑。
定量评估城市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构建健康的城市路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在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影响评估、水土环境污染综合控制、土壤—植物系统良性循环及生态要素优化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起步较晚,还相对薄弱。为促进城市生态道路建设,亟须建立路域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为科学分析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大数据支撑。
3.亟须构建城市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相关标准与指南。
国内路域生态工程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過程中,普遍存在植被设计不配套、客土养分失调、植物群落稳定性差、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弱、忽视乡土植物应用等问题。因此,为针对不同区域路域生态环境特点,改变传统的道路绿化工程理念,实现路域生态系统结构改善与服务功能提升,亟须构建城市路域生态工程技术相关标准与指南,为生态道路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1.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路域生态产品研发。
结合公路路网建设,为解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道路绿化基质短缺,异地客土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补充道路绿化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等问题,建议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崇明生态岛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示范。采用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手段,加强利用污泥转化绿化有机碳土的稳定化和无害化关键技术研发;另一方面,资源化处理与综合利用园林废弃物含有的丰富有机质也迫在眉睫。
2.建立城市路域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网络。
建议上海市紧紧围绕人文生态之城建设目标,在全国率先综合运用生态学调查研究方法及现代分析监测技术,结合不同区域路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开展路域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与调查,构建基于路域生态系统长期监测的大数据库,为开展路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3.构建路域生态系统评估技术方法及相关标准体系。
路域生态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在培育、规范和引领路域生态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人一车一路”与路域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建议上海市引领路域生态系统完整性技术评估的技术创新,尽快构建路域生态建设相关技术标准体系,为规范生态道路建设及路域生态系统的优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撑,并为全国生态道路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示范。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