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
社会的文明程度部分体现在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上。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智能社会这幅大拼图,显然不能将“老年拼块”遗弃。如何完善社会治理,防止数字技术在功利的驱动下单边跃进发展,无疑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针对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為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1月24日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为推动《实施方案》实施,甘肃省发改委、省卫健委,四川省发改委、省卫健委等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配套方案和工作任务清单。
2020年底,“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两条新闻,引发民众对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的热议。问题的背后映射出两种“浪潮”的背离态势,其一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应用软件层出不穷的“科技浪潮”;其二则是老龄化群体不断庞大的“银发浪潮”,伴随两种“浪潮”而产生的“数字鸿沟”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由个体问题变为群体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民政部养老服务司预测,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与之同步的是数字信息社会中,“互联网+”在金融、医疗、交通等各领域的普及,互联网这一基本的互联互通载体,已成为生活的必备工具。一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很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大多数老年人并未掌握互联网的“入门钥匙”,继而被拒于数字社会的大门之外。
从表面看,老年人所遭遇的“数字鸿沟”要归因于其身体机能、学习能力、记忆功能衰退,无法跟进运用新技术。从深层驱动来说,这也归因于不同市场主体为了抢占新兴市场获取更多利润所使用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在琳琅满目的应用以及各色平台软件的背后,更多是市场主体在逐利本性下,以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快捷支付等为考量选择性地投入。举例而言,一些行业为降低运营成本,撤销营业网点、撤除人工服务窗口,甚至不加区分地要求老年人在自助设备上办理业务。据银保监会2020年11月30日发布的金融许可证信息统计数据,除包商银行退出网点外,近两年来退出的商业银行网点已超过6280家。仅2020年初至11月末,就有2790家商业银行网点被裁撤。这无疑会对使用数字化设备困难的老年人造成影响。同样的问题并不仅限于金融服务业,医疗、邮政窗口、缴纳水电煤费用等网点也同样存在。
早在2018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2018年第10号公告,规范旅游、餐饮、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以及行政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现金收付行为,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并要求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数字技术发展速度,盲目打造“智慧城市、无现金城市名片”,这难免导致老年人群体难以适应。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人”,在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难免就有黑暗。
一方面,老年人有着融入智能社会的渴望,但缺乏辨别力的信息获取、支配、交流需求往往更容易被不法分子盯上,并基于信息技术不对等的优势对其进行“降维侵权”;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对信息技术不了解,较难发现自己被侵权的事实,更遑论固定证据并主张维权;其三,当前人脸识别、快捷支付等技术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个人信息、身份信息、账号信息等进行侵权、违法的工具。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法院审理认定,犯罪嫌疑人吴某的公司非法控制老年手机达330余万部,获取手机验证码500余万条,出售获利竟达790余万元,受害老年人遍布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据调查披露,深圳某科技公司开发了装有木马程序的移植包,并与多家老年手机主板生产商合作,将移植包植入主板之中,一旦电话卡插入老年手机里,木马程序就能获取手机号码等信息,还能自动拦截验证码,传输至后台数据库,即所谓的“对码平台”。第三方人员从该公司购买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利用电商平台给新注册的用户发放优惠券、新人红包等机会领取变现,或者通过注册的大量账号在App中刷点赞数和流量赚钱。
老年人使用数字化设备需要学习的过程
同样被利用的还有支付宝以及人脸识别技术。2020年底,陕西西安一名八旬老人接到自称是“北京公检法工作人员”的电话,称老人涉嫌洗黑钱,要求其将238万元打到所谓的“安全账户”,并指挥她使用远程控制软件完成人脸识别认证,随后犯罪分子将钱转走。老人意识到被骗后报警,目前案件已告破。无独有偶。2020年1月,湖北武汉一保姆张某在照顾瘫痪老人时,通过老人手机注册支付宝并转走22万元。张某在老人家中获取了老人的银行卡、户名、身份号码等信息。在注册、转账需要人脸识别时,张某就对老人说“阿姨你很漂亮,我给你拍个照片”,骗其摇摇头、眨眨眼,进而使犯罪行为得逞。所幸的是,老人子女及时发现,张某最终因涉嫌盗窃罪被立案查处。
短视频也成为对老年人的欺诈手段之一。据腾讯110平台官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仅2019年上半年,该平台就受理45岁以上中老年人被骗举报2万余次,其中97%的受骗中老年人有资金损失,损失金额超过万元的占7%。调查报告分析,中老年人生活中常遇到的六大诈骗类型为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兼职诈骗、仿冒诈骗以及金融信用诈骗,其中交易诈骗、返利诈骗、交友诈骗合计占比超过60%。
“银发欺诈”多发的背后,一方面是相关平台利用老年人群体渴求信息的心理和认知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说明相应的预防机制、相关平台管理制度的缺失。从事后维权角度来看,网络的虚拟性、跨地域性以及老年人的认知短板决定了相关欺诈事件发现难、取证难,维权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此,在正视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的同时,也须直视因为“数字鸿沟”的信息不对等而带来的陷阱和骗局,切实从平台管理、機制建设角度构建起强有力的保护体系。
老年人所面临的“数字鸿沟”,从更高层面来看属于人口老龄化要面对的问题。2019年11月,为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初步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十四五”期间的重要内容。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方面反映了人口老龄化成因的复杂性、影响的重要性和趋势的长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家已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谋划,并将通过系统思维、采用全方位政策措施、建立制度框架,逐步促进阶段性目标的完成。
从2020年11月底国务院印发《实施方案》到12月4日,国家发改委等24个部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七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逐项落实《实施方案》明确的20条具体举措,再到12月底《实施方案》月度案例通报会议召开,24个部门拿出方案,以及近期多地多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方案、工作任务清单,从政策层面看,相关工作可谓蹄疾步稳。
解铃还须系铃人。“数字鸿沟”问题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2020年12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
在宏观政策推动的同时,发展前景空间同样重要,事实上,填补“数字鸿沟”蕴藏着商机。高达2.54亿的老年人口能够成为数字信息企业的新蓝海。围绕老年群体的需求进行智能设备、应用的设计与研发,推出相应的“老年版”“易用版”,企业在帮助老年人乐享数字新生活的同时,也将带来可观的效益。在多方推动下,包括滴滴打车、微信、拼多多等不少App已进行适老化改造。
“无救济则无权利”,在老年人权益维护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历经多次修正,其内容涵盖养老、赡养等各方面的老年人权益,但在网络平台监管、老年人网络和法律知识的普及、相应的维权救济机制等方面有所欠缺。同样,在强制性要求保留一定的人工服务、建立无障碍“绿色通道”、老年人遭遇群体性违法犯罪须获得公益诉讼支持等方面,都需要从立法司法执法层面提供更多的制度性保障,从而帮助消除“数字鸿沟”,更好地维护老年人权益,将“老年拼块”完整完美地嵌入新时代智能社会的美好拼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