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之变

2021-05-17 13:18施然
财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碧桂园区域

施然

碧桂园总部大楼全景。

过去三年间,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日趋严格的融资限制、新冠疫情的黑天鹅,让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头部大公司,忙着开拓新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物流、农业等等,在这些鲸吞着海量资金,却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领域,摸索着前行;更多的中小公司,则在艰难地挣扎中,迎来了大批量的破产,笔者根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数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2020年,三年内中国共计破产房企1000多家,平均每年400家左右。

当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步走入下半场时,地产行业终于彻底地告别了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但即使这样,依然有一些企业一路逆市上扬。

2016年到2020年,五年间,碧桂园权益销售额复合增长率达到25%,权益回款率亦连续五年保持高于90%。

最新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底,碧桂园权益可售资源合计约2.25万亿元。与此同时,公司净负债率仅55.6%,已连续多年保持低于70%,且远远低于“三道红线”规定的“净负债率不超过100%”。可以说,这是业内少有的兼顾规模增长与负债管控的企业之一。

《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碧桂园自2017年首次入榜以来,排名已累计攀升320位,至2020年的第147位,居全球房地产行业之首。

即使是在去年疫情环境下,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穆迪仍将碧桂园评级逆市调升至投资级Baa3。

而公共视野中的碧桂园,过去几年并非一帆风顺。高周转、业绩波动等都一度引来舆论的广泛关注。但不为外界所知的是,伴随着这些风波,碧桂园还在进行着一场自我革命,从组织架构、人才布局、激励机制,到投融资理念和管理模型等等,几乎涵盖地产运作的每个链条上,都发生了环环相扣的重大变革。

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自我革命,催生着一家巨型企业的前进?近日,笔者进入碧桂园内部,进行了一场深度调研。

战略下沉,区域裂变

碧桂园一位区域总裁谈起2017年前深圳楼市的火爆时期时,印象深刻。

只要拿到地就是赚到钱,各家房企的投资策略步调一致,宁可多拿,不可放过。

那时,如果只靠一支团队打仗,员工整宿不睡觉,单纯做招拍挂信息筛选都忙不过来。短期内要占领复杂市场,各家房企只能多支队伍一起冲,既保障拿地效率,也促进了内部竞争。

但当时由于区域公司边界不清,信息不对称,不同区域公司為一块地互抬价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尽管曾经的战略决策在今天来看值得斟酌,但许多碧桂园的区域总相信,当时的打法是集团综合分析了宏观调控、城市化进程、金融政策做出的最佳选择。

现在这些情况都发生了改变。

2020年初,碧桂园对集团和区域架构进行了优化整合,将部分业务规模偏小的、地域邻近的区域合并,将较大的区域再次裂变,并将地产业务的战场继续向五六线下沉。

如合并苏州、上海为沪苏区域,合并深圳、东莞为莞深区域,合并成都、川东区域下辖的内江市、资阳市、德阳市为成都区域等。而安徽、湖南、湖北、广西等规模较大的区域均被拆分。

到了2021年3月,碧桂园区域总计裂变为105个,各区域通过内部竞聘方式,择优遴选区域总。

这次区域的整合裂变表面上是为了在新竞争环境下提高管理效能、降低沟通成本,实际是为了配合集团的战略定位调整。

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认为,中国城镇化率虽然过半,但下半场碧桂园仍然大有可为。

“谁不想住更好的房子?”他在内部讲话中多次表明了对中国楼市的看法,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拥有充分就业机会、配备优质学校和商业资源,具有良好医疗及交通设施的县市,仍有可观的农村人口流入空间,因而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集团的下沉战略得到了碧桂园多位职业经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碧桂园能提前两到三年踩准行业节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跟着政策风向走”。

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10月,中共十四届五次会议重申此点,并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现在,碧桂园的项目覆盖了国内31个省份,每年总计3亿平方米在建量。

碧桂园过去是强管控模式,深入五六线后,集团要如何授权区域?小县城地区差异明显,如何因地制宜做出个性化产品,并与有主场优势的地方房企竞争?碧桂园的办法是推行“极简”管理模式。

向极简组织要效能

去年以来,碧桂园在部分新设立的区域试点极简管理,平均每个区域覆盖3到4个地级市,区域平台仅配置约10人,其下项目依据在管面积,最少配置3人,最多约7人。区域之下不设片区,减少层级汇报。

陆伟东是碧桂园的项目总,供职碧桂园近14年,他现在的鄂西区域就是碧桂园此次裂变出来的。

目前,陆伟东的团队有7人,共负责碧桂园城央壹品和云廷总计近40万平方米的两个项目,2015年,他在海南带项目时,同样的在建面积,团队人数约是现在的一倍。

每个行业的头部企业大规模扩张后,都会经历组织臃肿、人员冗余、流程繁复、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并非谁都适用极简组织变革的药方。

这种极简是否会导致组织失灵?如果只是单纯减员,结果是肯定的。但碧桂园在做极简之前,引入了互联网公司的“中台思维”,集约化可标准化的职能,减轻了组织的架构负担。

2019年初,万科也做出过类似调整,如推出以任务为中心的事件合伙人制,将以职能分割的12个平行部门砍掉,另成立四大中心,分别为管理中心、事业中心、协同中心和生态中心。

组织架构调整后,万科总部职能更加扁平化,以郁亮为首的管理层可以直接对接四大中心。

而碧桂园则是把此前区域独立配套的设计、融资、成本等职责进行平台化、集约化管理,减少沟通层级,节省场地、设备、耗材等硬成本。

过去由于不限时,碧桂园的工程进度款审批流程要过20多个节点,项目总的主要工作是管控施工安全、进程,但每到申请进度款时,陆伟东都要待在办公室好几天,盯着负责成本的同事过流程。

“当区域和集团的表不统一时,我还得改,来来回回,太繁琐了。”2020年秋天,陆伟东来到鄂西半年后,这些工作都交给了综合处。

在新成立的区域,碧桂园都会统一设置综合处,其职能涵盖营销、设计、成本、财务、运营、人力、行政等,由区域总裁直接管理、集团统一管控。

为了提高区域的决策效率,碧桂园还对内实施了5小时审批限制,要求财务审批不隔夜,并减少了审批节点,改串行审批流程为并行。大多数时候,项目总上午提交的工程款,下班前就能通过。

过往的工作经验让陆伟东总结出一条规律,事务型的审批流程和节点越多,越不好追责。“往往是前面的人点一下鼠标,后面的人也点一下,就批过了。精简后的流程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更容易定位责任人。”

作为项目总,事务性压力小了,陆伟东有了更多时间跑现场,抓施工进度和安全管理,聚焦产品品质。

“公司2018年以来提出了行稳致远、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后,我们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认真地做了一件事:公司全周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碧桂园总裁莫斌在今年3月的年报发布会上说,全竞提升简单概括就是“一率五力”,即高效率、成本力、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和科技力。

具体来看,高效率是做好前置策划,做到有效的高效率;成本力是以成本为抓手,达到最优成本,不浪费、提品质;产品力方面,要读懂标准化,围绕质量管理“十项重点工作”做好基础产品力的升级;营销力方面,要加强以客户为中心,增强客户感知度。服务力方面,是为客户提供全过程的服务、一辈子的服务。而科技力方面,除了发力智慧建造、机器人餐饮、现代农业等新业态,还要借助科技提升企业管治水平,真正做到精干高效。

同时,碧桂园根据市场的容量、管理半径、区域运营能力,因地制宜地将区域裂变为105个区域。“从目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不但费用没有增加,而且管控更加到位,造价平台、营销平台、投资平台以及成本共享平台等都在不断完善。”莫斌说。

在区域裂变下沉的过程中,碧桂园也在试探区域授权的边界。

2020年,碧桂園取消了大多数区域投资副总裁职位。过去,碧桂园在下沉的每个区域中基本设立一名投资副总裁岗,协助区域总共同拿地。

这与万科明显不同,万科的区域总拿地投资权限更大。

因为万科主打一二线市场,在这些区域房价曾过快上涨、土拍竞争激烈,中高层管理岗需要更多自主权,快速反应,灵活应对变化,但碧桂园的主场在三四线,甚至已经下沉到五六线,进驻县镇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出于属地原则出发,碧桂园有些区域、项目负责人长期关注下沉市场,难免存在部分负责人依靠经验判断市场,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不够的情况。为了控制风险,碧桂园对下沉区域一直实施财务投资强管控制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已过半,碧桂园因时制宜取消了区域投资副总裁一职,将该部分权责明确给区域总。

极简调整后,碧桂园的区域总承责更多,售价、利润、销售资金回正、何时开盘、融资方案、管理费用、收购拿地尽调等工作都由区域总负责。

碧桂园提出“四有人才”建设,即有权力、有利益、有能力、有时间,前三点就是充分赋权给有能力的管理人才,让其做到责权利明确、一体。

碧桂园希望在组织调整过程中做到适人匹配,但也严格考核标准以降低投资风险,为此提出如下要求:总部精干高效、区域做强做优、项目做一成一。同时投资额度会根据回款目标完成度来调节,卖房越多的区域,集团就越给资源去拿地。

博智林机器人总部大楼。

聚焦人才

不管是战略上的聚焦,还是组织上的极简,“人”才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裂变后的区域,层级减少,责权更重,需要更有能力的人才队伍。

一部分人才来自碧桂园从2014年起招入的博士生,他们已陆续进入到此次裂变的区域,任区域总或项目总。目前,碧桂园105个区域总裁中,博士占比超过30%。

这场人才结构调整,碧桂园准备了六年,其间受到内外双重阻力。

2014年,房地产市场还处于扩张期,杨国强提出要招100个博士生,这是其“未来领袖”计划的雏形。

该计划培养周期为三到四年,五期集训,平均每个月一次,每次大约封闭10天,这一过程中,碧桂园还加入了传帮带任务,每个区域总为导师,带一两个博士生。

为此,人力资源部多次跑到清华、北大、帝国理工大学等著名学府路演,提出让优秀人才“亲手建起一座城”,高薪、高职、情怀,轮番上阵。

此后两年,碧桂园在海内外签下了约1000多名博士。很难想象,一家传统的房地产企业,竟然聚集了上千名博士。当时甚至在碧桂园内部,很多人并不理解,包括一些高管也对此持观望态度。

未来领袖计划实施之初,有区域总私下抱怨,房地产和高科技不沾边,又是资源整合型产业,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要那么多博士有什么用?

碧桂园在顺德白手起家的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草莽英雄当道的时期,广东更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地方。

好不容易招来的博士,开始很少有区域总愿意收他们。人力资源部想了一个办法,将人送给区域总用,博士编制在集团、工资集团发。

然而,仅仅两年后,情况就出现了反转。博士们从集团“贴钱”往外“送”,变成了区域公司争着要。用人高峰期出现在2018年左右。彼时,受宏观调控影响,行业融资艰难,利润增长放缓,过往的经验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业务多元化的重要性上升。

曾带过多位博士的一位区域总回忆称,同样一个项目,别人是靠经验避开雷区,但博士们普遍学习能力、分析能力都较强,他们可以从过去的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并不断试错,面对新的竞争环境,他们更能主动地找到最优解。

未来领袖计划,只是碧桂园人才战略的一部分。事实上,碧桂园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系统性搭建人才培养体系,并在企业的每个发展阶段推出与之匹配的人才战略和部署。2006年,碧桂园筹备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时,就首次启动全国校园招聘,杨国强亲自到清华、北大宣讲招募人才,甚至安排专机从北京接送大学生到顺德碧桂园考察以吸引人才,打响了上市前的人才战役。

一批地面抹平机器人即将下线。

2010年碧桂园销售额刚刚突破300亿时,又推出了“碧业生”计划,通过集中培训、导师制、轮岗制、在岗实践等多样化方式,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未来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据统计,经过十余年的积累沉淀,碧桂园的“子弟兵”已经超过5000人,遍布在海内外各个项目上。

碧桂园的一大特色人才培养项目是“项目总经理培训班”,这里汇集了碧桂园20多年项目开发经验的知识体系。培训班周期长达2-4个月,来自全国各地的储备项目总经理必须放下手头所有工作,接受全封闭式、高强度的培训。它同时也是碧桂园项目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评估与认证体系,设置了严格的进班选拔和毕业评估机制,只有从“项目总经理培训班”毕业的学员才能任职项目总经理。“项目总经理培训班”,堪称企业内部的“黄埔军校”。

经过多年的潜心积累,碧桂园拥有了一大批事业心极强、忠诚度和使命感极高,同时又富有创见的高学历人才储备,他们来自全球顶尖学府的管理学、建筑、水利、工程技术、计算机等多学科、多专业,成为企业未来持续稳健发展的一大关键要素。

如今,碧桂园的人才结构基本稳定,已逐渐呈现出高投入、高人才密集度、高创新性、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典型特征,碧桂园升级为高科技综合性企业,未来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双臂煲仔饭机器人正在工作。

从术业专攻到十项全能

组织减少了层级结构,员工就要提高竞争力和自驱力。未来十年,碧桂园守住擂主位置,靠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精兵强将。

只有对工程、营销、开盘、交楼、物业服务等房地产开发运营的全流程都熟悉的区域总,才有能力综合考虑问题,有效控制风险,把创造价值、降本提效的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环节。

2020年,碧桂园对区域总、项目总的要求从术业专攻变成了“十项全能”,从重视单兵种作战能力,到培养合成演练能力。

除了高管教练、月度高管会、管理层点对点沟通、双人培训等,碧桂园还强化了每周五的常态化培训,会上讨论的都是目前正在操作的项目,每次杨国强和莫斌都会亲自参加。

下沉市场很多中小开发商有天然属地优势,为了采众家所长,碧桂园还经常邀请友商来分享经验。例如河南建业CEO来分享过如何做好属地化管理,如何在下沉市场树口碑,如何降低成本又让客户满意。

2020年,碧桂园提出了针对区域总裁等高管的业绩评价体系OLA(Organization & Leadership Appraisal)。

广东惠州碧桂园十里银滩实景。

新的OLA评估体系变刚性考核为弹性考核,对碧桂园105名区域总裁的领导力和团队组织力进行多维综合评定,不会因为销售指标或某单一维度不理想,就对管理者全盘否定。

现在,越来越多世界500强公司引入這种增强员工自驱力的考核体系。碧桂园依据自身需求做出了迭代。

在碧桂园的OLA体系中,对区域总的考核分经营结果和管理能效两部分,两者占比为6:4。而在管理能效的子维度中,管理自我的自驱力和管理团队,保持团队稳定性、成熟度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占比达到70%。

也就是说自驱力+组织力,已成碧桂园选拔高管的两条主要指标。

一份碧桂园区域总裁领导力与区域组织力评估内部文件强调,在组织力上,对区域总的考核全部采取量化指标,强结果、重数据;在领导力评估中,将业绩表现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最终对区域总裁进行评级落位时,更加侧重组织力。

人力考核标准之变,反映了公司价值取向之变。2020年,碧桂园的考核重点从偏向个人变成偏向团队,除了销售业绩,项目品质、安全、成本等方面的贡献也同样重要。

全新形势下的资金高周转

2020年,新冠疫情和三道红线政策彻底终结了地产行业占山为王,遍地插红旗的时代。所谓三道红线,分别是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监管方将房企的信贷额度与三道红线挂钩,过线房企获取银行贷款亦受限,而对于地产公司,融资就是生命线。

房地产市场销量增长放缓,大量负债经营的房企可能就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这将导致银行坏账率走高,最严重的情况下,破产企业留下大量烂尾楼,老百姓付了首付却无房可收,金融机构爆发系统性风险。

为了防止银行资金过多流向房地产,伤及实业发展,2020年的最后一天,在三条红线的基础上,央行和银保监会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对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设置上限。

为了不触红线,2020年下半年各大房企都推出了打折促销、转卖资产、股权合作“三件套”,目的只有一个——促回款,降负债。

不过,最新年报显示,碧桂园目前仅“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一条轻微触线,但是指标表现越来越良性,而“净负債率”和“现金短债比”两条则远远好于底线要求。管理层在年报发布会上也表示,公司整个负债规模会在2021年、2022年逐步下降,有信心在2023年6月30日前达标回绿。

稳健的财务水平,使得碧桂园在面对行业短期波动时显得更加从容。不过,莫斌仍然强调,“外部环境已完全改变,过往熟悉的条件几乎已不存在,接踵而来的将是种种全新的挑战。”

碧桂园多位区域总表示,对于调控早有准备。新冠疫情是黑天鹅,但在碧桂园最难熬的是2019年。这一年碧桂园向下施压,加大了回款考核力度。

碧桂园一直希望资金流转不受周期性调控的影响。2018年,金融监管趋严,碧桂园继续扩张,但年中的事故危机让公司意识到,团队的管理能力还无法与理想相匹配,下半年,碧桂园提出“行稳致远”战略,来引导这艘巨轮未来航行的方向。

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场危机让碧桂园为应对行业调整的准备时间至少提前了一年。

行稳致远不等于发展降速,碧桂园高层解释说,这是要求在保证品质的同时更加关注高质量周转。

高周转本是中性词,却因为房地产行业的粗放发展而变成了贬意词,经常与粗制滥造挂钩,但有质量的高周转并不是指建设和去化速度,而是指经营和资金的高周转。

碧桂园高层解释说,房企的管理成本包括土地成本、融资成本、工程成本、税费等,其中资金成本是最大一项。

每年头部房企的短期有息负债动辄千亿元,把贷款以最快速度还给银行就是降低资金成本。

为了加快资金周转效率,碧桂园尽可能地压缩经营周期,而不是建设周期。如压缩报建、开工到销售的周期,报建、设计等种种准备工作前置和优化组织,做好样板房、客户调研和储备,在开售后,迅速去化。

年报显示,2020年碧桂园权益物业销售现金回笼约5193亿元,权益回款率达到91%,已连续5年高于90%。

对标制造业

多位券商透露,三条红线试点企业未来还会扩容。新形势下,稳健财务已代替规模扩张,成为衡量房企差距的主要指标,地产行业持续近20年的规模为王、举债经营模式已成为历史。

2017年-2019年,碧桂园三费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收入】分别为6.48%、7.65%、7.14%。2019年是碧桂园三费率的拐点,这一年万碧恒融四大房企中,万科的三费率最低,为7.01%,碧桂园与之相差无几,融创、恒大分别为10.68%、13.79%,差距明显。

2020年报,碧桂园三费率降至5.99%。

降本和提效是硬币两面,提效层面,变化也在发生。

目前,碧桂园已经逐渐把法务、招标、财务核算、设计院等内部职能平台子公司化。如果项目对本区域的设计院不满意,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区域的设计院。

内部竞争激发了子公司的活力,也让区域有机会选择性价比更优的服务。子公司们还会进一步市场化,参与外部市场的竞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认为,房地产一直被纳入服务业,擅长处理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快速拿地、大量贷款,通过高周转提高净资产回报率。制造业现在没有了高速增长的行业环境,更强调规模跟成本之间的关系。如今,房地产和制造业的行业环境正在趋同。

“当下的中国地产业相当于家电业的2005年。”万科董事长郁亮曾表示,万科要向制造业学习,尤其是美的。

2005年左右,中国家电行业像现在的地产行业一样,面临着向管理红利时代转型的难题。当时,家电已经不是稀有商品,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

最早意识到存量竞争已来的企业,如美的、格力迅速开始了历时十年的变革。

当时,美的靠三招走出了行业红海:1.科技,坚持高研发投入;2.组织架构及时调整,匹配竞争环境变化;3.通过合伙人制度建立内部凝聚力。

当然,制造业值得地产行业借鉴的经验远不止这些。

陈春花认为,中国制造业中的优秀公司,无论是资金核算、品质控制,还是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不同产品线、业务单元间协同作战的能力,以及端到端的全链条价值释放能力,都值得地产公司研究、学习。

碧桂园现在强调的全周期竞争力,提出的一率五力,涉及数字化,效率、人才驱动,产品和精细化运营能力,仿佛就是这些优秀制造企业曾经守擂之战的又一个轮回。

当房地产公司已不能靠土地升值赚到更多钱时,房子就成为耐用消费品。谁想要脱颖而出,不被淹没,就得迅速在存量时代重新找到自己的主场。

猜你喜欢
碧桂园区域
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禁废”
碧桂园天著首开大捷,新产品成热销秘诀!
新收入准则对南充市碧桂园财务会计的影响
分割区域
碧桂园:2019年总收入4859.1亿 同比增长28.2%
“碧桂园杯”2018第十三届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圆满落幕
碧桂园的“过人”之处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