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四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福州 350001)
滨海快线(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工程)起点为福州火车站,终点为文岭站,全长为62.32 km,沿线设站15座,建有文岭车辆段、东升停车场、3座主变电站以及1座控制中心。
文岭站长为537.6 m,宽为22.2 m,基坑深度7.9~16 m,地上2层、地下1层,岛式车站,设置5个出入口。围护结构采用放坡+工法桩、放坡+灌注桩,明挖法施工。
文岭站基坑开挖工作量较大,施工难度高,开挖深度8.061~10.722 m,属深基坑工程,土方开挖量为24 万m3,回填量为3.5 万m3。
深基坑工程的开挖施工遵循“分层、分块、先支后挖”的基本原则,根据设计图纸,逐步完成各部分的支护与开挖作业。
(1)施工准备:工程桩、围护结构等基础结构均要设置到位;采取降水措施,有效降低坑内水位,要求其低于开挖面0.5~1 m,并根据现场情况配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合理布设监测点,加强对基坑的监测,根据所掌握的数据判断基坑支护的实际情况,以便为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施工工序:边坡开挖进程不断推进,到达冠梁底后,组织混凝土支撑的建设工作,待支撑的强度满足要求且无损伤等其他质量问题时,可以分段、分层依次开挖土方。挖至基坑底面标高以上0.2~0.3 m的位置时,转为人工开挖,以便精准控制开挖量,直至到达基坑底部,随后浇筑垫层,施工底板并采取防护措施,设置肋板撑,浇筑侧墙。待结构的实测强度满足要求后,可以拆除冠梁和内支撑,将预先设置的型钢拔出。
土方开挖作业分段依次开展,技术要点:
(1)精准测量并界定开挖边界,设置标高控制点,以便后续可以有效开挖土方,避免超挖、欠挖问题。
(2)土方开挖的工作量较大,采取机械化作业模式,即挖掘机、装载机协同运行,产生的弃渣由自卸车转移至指定堆放点,避免现场堆积。开挖过程中由专员指挥,及时测量标高,保证开挖进尺的合理性。
(3)合理协调开挖与支护的关系,尽可能缩短基坑无支撑的暴露时间,以免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导致基坑失稳。
土方回填以机械回填为主,局部机械设备无法正常运行时(例如空间限制),由人工回填。土方回填施工所用机械设备包含推土机、装载机等,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层依次回填,单层厚度约300 mm。
为提高回填后土方的密实性,先对填土进行初步平整,再用冲击打夯机等相关设备处理,全面夯实土方面层,不可遗漏。打夯机无法触及的区域,采用人工打夯的作业方法,要求虚铺厚度不超过200 mm。从四周开始,逐步向中间推进,有序夯实各部分。
回填压实环节采用压路机,由专员操控设备,做到匀速、缓慢行驶。填土厚度不宜超过250~300 mm,每层压实6~8遍,具体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而定。各部分的碾压方向一致,均从两侧逐步向中间推进,相邻碾压带重叠15~25 cm。填方边缘部分稳定性不足,压路机的吨位较重,易导致边缘处失稳,为避免边缘失稳,要求碾轮距填方边缘的距离不可小于500 mm,角部位则由小型夯实机具处理。每完成一层碾压作业后,随即对表面拉毛。
(1)地下水对基坑施工的影响较为显著,将降水措施落实到位是创设安全施工环境的重要前提,要求坑内水位低于基坑开挖面0.5~1 m,减弱水体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加强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反馈基坑的实际情况,定期复核监测点,以免监测结果不准确。
(2)基坑开挖过程中,待其距离坑底约300 mm时,由机械开挖转为人工开挖,以便精细化控制开挖进尺,避免超挖现象。开挖至设计深度后,设置接地网和垫层。
(3)基坑土方开挖应用土体时空效应,分层、分段有序完成各部分的开挖作业,分层厚度不小于1.0 m,分段长度不小于10.0 m,同时应做到对称、平衡开挖,产生的土方开挖坡度不宜超过1∶3。
基坑开挖的扰动性较强,加之岩土体性质、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易导致基坑失稳。对此,项目采用Ф800 mm钻孔灌注桩,起到支护的作用。
(1)以设计图纸为准,确定灌注桩的施工位置,按顺序依次编号,以便后续可正常施工。
(2)根据要求适配钻机,按规范校验,确保其能够稳定运行,以免在施工期间发生设备故障。地下水位较浅,地质结构缺乏足够的稳定性,钻机运行时易失稳,因此针对基础结构采取补强处理措施,此后再安排钻机就位。精准调整钻机及其钻杆等关键部件的姿态,以免因就位不准确而产生较大的钻孔偏差。
(3)正式钻进过程中,严格控制钻进速度,定期纠偏,从源头上避免钻进超限的情况。
(4)加强对成孔质量的检验,要求孔径、孔深等方面均可满足要求,同时孔内沉渣需得到有效清理;若无误,则将提前加工成型的注浆管埋设到位[1-2]。
(5)注浆施工环节选用水灰比为1.1~1.2的泥浆,注浆管端口距底部不超过50 cm,注浆管埋深控制在1~1.5 m,在此条件下有序施工。
(6)在围护桩顶设置1 200 mm×1 000 mm的冠梁,每隔9 m设置断面尺寸为700 mm×1 000 mm的混凝土支撑,两道支撑间隔布置尺寸为400 mm×600 mm的联系梁。
(7)桩间施工的关键在于挂设Ф8@150 mm×150 mm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按100mm控制),通过此类结构的应用,提高桩间土体稳定性,构筑完整的防护体系。
基坑内排水采用修筑排水沟,设置在基坑四周坡脚处较为合适;在基坑的四角和基坑边按照20 m的间距依次设置集水坑,并配备合适规格的水泵,利用该装置将聚集在集水坑内的水排至市政工程相应的雨污管道中。排水施工方法根据现场气候条件灵活调整,遇降雨量较大的天气时,加强引排水,以保证在强降雨时不出现积水现象。
4.1.1 构建排水系统
尽管在基坑开挖前已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井点降水措施,但现场存在不透水层和弱透水层,且开挖施工期间开挖面存在明水,因此仍需加强排水。对此,待基坑开挖至设计基底面后,布设基坑内水平引排水系统,以便高效排水。基坑内水平排水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基坑内水平排水系统
4.1.2 技术要求
横向布置汇水沟,间距为10 m,利用该设施汇集基面渗水,并从沟底向两侧修筑纵坡,以提高水的流通效率,以免出现阻塞现象。为创设良好的接地网和垫层施工条件,需向槽内填充砂卵石。在基坑两侧和中间部位修筑排水沟,其关键作用在于汇聚围护结构的渗漏水以及汇水沟的水,高效引至集水坑内[3-5]。
此外,还需向集水坑方向设纵坡。集水坑的修筑位置为区段前端基坑的两侧,通过此类水工设施的建设,可以汇集源自挖面的渗流水以及排水沟的水,将其高效排至基坑外。若流入的水存在含砂量偏高的情况,则可以在周边设置带有滤砂网的钢筋笼,通过此装置的应用,有效过滤砂石。此外,密切关注基坑底部的地质条件,若为微风化岩层,此时集水坑可以直接采用自然坑,以减少工作量。
在基坑顶部周边以砌砖的方式修筑排水沟,其作用在于承接基坑抽排水以及源自地面的雨水,提高排水效率,以免因水量较大而出现倒灌至基坑的情况。根据围护结构的特点,在其边缘部位修筑挡水缘。向基坑内抽水后,该部分水中含有泥沙,若直接将其排至市政管网中,则容易加大堵塞概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对此,在各排入口分别修筑沉淀池,每池又细分为三个小池,即进水池、沉淀池、出水池,经过流程化的处理后,清理沉渣,将含泥沙量较低的水排至下水道,从而规避管道堵塞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城市地铁明挖车站施工中,基坑开挖是重点内容,施工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优化技术,除了做好基础开挖工作外,还需加强支护以及防排水,有效维持基坑的稳定性,尽可能减小外部环境对基坑施工的影响,在安全的环境中高效完成基坑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