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永锋
虽然说“事实胜于雄辩”,但在写作议论文的时候仅仅满足于把“事实”摆出来、摆充分,还很不够,一篇议论文是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它的“道理”讲得怎么样,从一定意义上讲,摆事实是必要的,而讲道理更重要些。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该怎样就所摆“事实”来讲“道理”呢?大家不妨试一试以下方法。
对所摆事实的中心意思进行概括,就是在“摆事实”之后紧接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该事实的中心意思概括出来。请看例文——
有感于“统一口径”
⊙陈 冬
上级要来检查,这可忙坏了校长、老师和我们学生:室内外卫生是必须彻底搞好的,课外资料是必须彻底清除出书包的,最最重要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统一口径”。
如果领导问“每天上几节课”,要“统一口径”为“七节”。
如果领导问“学校收了多少钱”,要“统一口径”为“都记在‘收费册’上了”。
如果领导问“考试之后排名次吗”,要“统一口径”为“学校只组织期中、期末考试,考试之后从来不排名次”。
……
需要“统一口径”的东西太多了,以致“统一口径”成了上级领导要来检查的“信号”,成了学校的“时尚语”。
我曾对“统一口径”的目的进行过猜测:也许是学校的无可奈何,因为我们这里的现实与上级的一些要求差距太大了;也许是校长怕挨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那还了得;但更多的情况恐怕是弄虚作假,是骗取上级领导的信任了。
我也曾对“统一口径”的危害进行过分析:一是严重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统一口径”了,反映的都是虚假的“情报”,致使上级领导了解不到基层的真实工作情况,也自然很难对基层工作提出什么有针对性的建议,久而久之,受到损失的肯定是工作。二是败坏了校风、教风和学风。一个整天靠弄虚作假来“支撑”的学校,肯定不会有好的校风;校风不正,教风、学风也好不到哪去,久而久之,学校的社会声望就会下降,甚至会名望扫地。三是离间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学生对“统一口径”是十分反感的,事情是什么样子就应该说成是什么样子,天天教我们撒谎,天天让我们说一些违背心愿的话,久而久之,我们会怎样看待学校?怎样看待老师?会学成什么样子的人?
我还曾对“统一口径”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进行过探讨,但是限于学识和水平,至今仍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总觉得,“统一口径”是没有必要的,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天天“统一口径”,多累呀!
【简评】
这篇习作的论题是一度流行于校园内的“统一口径”。小作者先从“统一口径”的内容入手,虽然只摆出几种情况,但从中不难发现“统一口径”背后的一些东西;对“统一口径”目的的“猜测”,语言简练、含蓄,但真实准确;对“统一口径”危害的“分析”,有广度,也有深度;结尾段是作者阐明论点的地方,正如作者所言,“限于学识和水平”,小作者提出的论点完全是站在了一个中学生的角度上,尽管不够深刻,但准确、集中、鲜明。例文在“就事说理”方面表现出色:自第二自然段起的三个“如果”句显然属于摆事实,接下来的两个“成了”句则是对所摆事实中心意思的高度概括,毫无疑问,经过如此概括,不但让松散的事实更集中了,也显得更理性、更有高度了。
对所摆事实进行定性评价,就是在“摆事实”之后紧接着把自己对该事实的定性评价(看法)具体地旗帜鲜明地阐述出来,而这种评价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请看例文——
例文
由一份“家庭劳务价格协议书”想到的
⊙李 菲
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这样一份“家庭劳务价格协议书”:
甲方:××
乙方:××和××
为了培养甲方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为了减轻乙方的家务负担,为了体现劳有所得的原则,经过当事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所从事的家务劳动的内容及劳务价格:(1)自己整理卧具每天1元;(2)自己整理文具每天1元;(3)自己整理房间每天2元;(4)自己洗内衣裤每件次1元;(5)自己洗外衣裤每件次2元;(6)自己准备并整理洗漱用品每天1元;(7)帮乙方做饭每次2元;(8)帮乙方洗碗筷每次2元;(9)帮乙方整理其他房间每次2元;(10)帮乙方进行卫生大扫除每次5元;(11)帮乙方买菜(含其他副食品)每次2元;(12)其他未尽事项劳务费用由双方协商。
2.劳务费支付办法:(1)甲方凭“劳务费结算清单”向乙方提出劳务费结算请求;(2)劳务费结算每周1次,支付数额以当周的“劳务费结算清单”为准;(3)乙方不准无故拖延、克扣甲方的劳务费;(4)甲方领取劳务费后应在乙方提供的材料上签字。
3.其他事项:(1)只要受益方不提出疑义,即视为甲方的某项劳动“合格”;当日晚9时,由双方共同填写“劳务费结算清单”一式两份;(2)甲方对劳务所得有使用权和支配权,乙方无权干涉甲方对劳务费的使用与支配;(3)乙方不得以甲方有劳务费为由而减少对甲方的财力支持。
不知道你看到这份“家庭劳务价格协议书”的时候会做何感想,实事求是地讲,我当初是着实地被它吓了一跳的。呜呼!这可真是一个有法律意识的家庭呀!你看那“协议书”各条各款的文字表述,已经与正式的法律文书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了!这可真是一些有着经济眼光的人啊!你看“协议书”中时时提到的是钱,处处说到的也是钱!
但是,在感到震惊的同时,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甲方”(我想其应该是学生身份),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本是其一日生活中的“应有之意”呀,如今怎么“沦落”到为了几个臭钱而“讨价还价”的地步!作为“协议书”另一方的“乙方”(我想其应该是家长),真的就没有别的办法来“培养甲方的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了吗?难道只剩下“捅钱”这一条路了吗?这不是诱导着孩子往钱眼儿里钻吗?
人所共知,在当今社会,离开了金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是在培养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方面,却并非只有“捅钱”这一条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里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哪里去了?
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金钱不是万能的,用金钱铺就的人生之路是一条危险的道路,用金子镶嵌了翅膀的鸟是飞不起来的。
【简评】
这篇习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论题选择恰当。文章选择一份“家庭劳务价格协议书”为论题是十分高明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小论题才是一个初中生能够谈好的论题。二是论点鲜明突出。对这份“家庭劳务价格协议书”,对文章中“甲方”“乙方”的做法,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三是语言幽默风趣。文章倒数第四段中那些看似肯定、赞扬的语言,其实是在否定、是在讽刺、是在批驳。这显然是作者既熟悉又喜欢的一种说理方法,这就是个性化的语言。四是就事说理十分集中、到位。文章的后四段都是在就事说理:不但对“家庭劳务价格协议书”的格式与内容进行了定性评价,还对“制造”出这份“协议书”的“家庭”和“人”的行为进行了定性评价。显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定性评价,才使得文中观点的提出很自然、很顺畅。
对所摆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予以揭示,就是在亮出观点与摆事实的同时,用简要的语言把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说破”。请看例文——
例文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这样一件事:县教育局对某校推荐的“三好学生”进行考核,在进行完常规性的考核之后,考核组提出要分别见见这些同学。见面地点安排在了学校会议室。
A同学来了,她先是敲了敲门,得到允许之后才推开门走进会议室,会议室门口有一把笤帚,A同学从笤帚旁边绕了过去。
B同学来了,他未曾敲门就走进会议室,也许是心太急,他险些被门口的笤帚绊倒,他低头看了一眼那把笤帚,嘴里还嘟哝了一声。
C同学来了,他进门的过程与A同学类似,但是他没有从笤帚旁边绕过去,而是把笤帚捡起来送到了“卫生角”。
最后结果不用我说大家也能猜得到,A、B两位同学落选了,尽管他们的学业成绩优于C同学。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A、B两位同学的落选呢?是他们不太良好的行为习惯。原来,那把笤帚是考核组特意为三位同学出的一个“题目”!
也许你要说,捡不捡起那把笤帚就这么重要吗?是的。捡,就意味着你不仅有了良好的行为,而且你已经把类似的良好行为变成了习惯;而不捡,就意味着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至少说明你做得还不够好。这叫什么?这就叫“以小见大”!
列宁曾经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在同学们当中,不乏志向高远、学业成绩优良、性格奔放、全面发展之人,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却缺乏一种“从小事做起”的精神。他们不懂得,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任何小的事情,都具有不平凡的意义,任何细小的劳动,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奇迹。大事能成就英雄,小事同样能造就英雄,大家熟悉的雷锋叔叔不就是坚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成功范例吗?“雷锋出差一万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那“一火车”的好事中绝大多数可都是些平凡的小事呀!还有“航天英雄”杨利伟,如果他一心只想着登上飞船遨游太空,而不去学习和研究那些琐碎的单调的航天知识,不对各种细小的操作技术进行反复的演练,他是不可能胜任首航任务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成就,还是古人问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吧!这才是我们成就大事的基础。
【简评】
这篇习作的特点有三:一是论题选择得好。这种信手拈来的做法反映了作者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材料积累。二是论点正确、鲜明,从提出问题直到得出结论,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三是就事说理做得好。因为“大事能成就英雄,小事同样能造就英雄”——大前提,又因为雷锋所做的那“一火车”的好事中绝大多数都是些平凡的小事——小前提,所以雷锋叔叔就成了“坚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成功范例”——结论。大家看,短短几句话,就把观点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出来了,进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果觉得对所摆事实的分析还不够透彻、不够深刻,或者觉得仅从一个方面去分析还很不全面,那么可以运用假设法对所摆事实进行反向推断或引申。请看例文——
例文
成功,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
⊙ 张 翔
我不反对“成功靠拼搏”“爱拼才会赢”等说法,但是我更赞成“成功,需要不断地改变自己”这个说法。
为什么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不断调整和改变奋斗目标和策略对一个组织是何等重要。大家知道,一个组织,要想保持健康与活力,必须要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如果没有奋斗的目标,那么这个组织就失去了前进方向和动力。当然,目标的实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有些困难和问题是我们能够克服和解决的,但有些困难和问题,是我们努力之后也暂时难以克服和无力解决的。此时,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变的话,等待我们的只能是失败,也必然是失败。
当年毛泽东、朱德等会师井冈山,实现了我们党“拥有自己的武装”“建立红色根据地”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算是取得了成功;但是,成功带来的喜悦是非常短暂的,因为国民党反动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围剿”铺天盖地接踵而至。面对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在经历了硬拼硬打的惨痛之后,毅然调整并改变了红军的战略目标和部署,作出了放弃根据地的决定,走上了万里长征之路。显然,如果没有当时的调整和改变,不仅红色根据地保不住,数万红军将士的生命也将危在旦夕,正是当年的调整和改变,为中国革命留下了革命的种子,又经历了千难万难和许多次的目标与策略的调整和改变之后,才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毫无疑问,中国革命胜利的过程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改变奋斗目标和策略的过程。
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策略,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对人、对事、对己的心态,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也至关重要。如果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不能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态,做到身残志坚,而是整天在那里怨天尤人、叫苦连天,恐怕她早就离开这个世界了;如果她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方法、途径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的话,她也不可能取得今天那么大的成就。
记得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几句话:
“如果别人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人喜欢。
如果无法说服他人,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足够的说服能力。
如果顾客不愿意购买我们的产品,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生产出足以令顾客愿意购买的产品。
如果我们还无法成功,是因为自己暂时没有找到成功的方法。”
这是多么诚恳的忠告啊!当你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遇到暂时困难的时候,就尝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吧!成功会出现在“改变”之后的。
【简评】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中心论点,给人以开门见山的感觉;接下来从“为什么改变”和“改变什么”的角度分别就不断调整和改变奋斗目标和策略对一个组织、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和阐述,文中所摆朱毛红军与张海迪等事实论据是典型的、充分的,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小作者以“如果……”句的形式对所摆事实进行了反向推断和引申:“如果没有当时的调整和改变,不仅……也将……”,“如果……恐怕……;如果……也不可能……”,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呀!只要把推断与引申前后的文字稍作比较就会发现,推断与引申之后的文字,道理说得更透彻、更深刻、更全面。反向推断和引申,话虽然是从反面说的,道理却是正面的。